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01
我们都说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话虽如此,但在迟到的这段时间里,受害者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熬过漫漫长夜?
又需要多少耐心,才能在真相水落石出后实现自救?
近期就有这样一则无限反转的案例,在热搜上引起全民公愤。
持续曝光的原因不仅在于主犯的毫无底线,更是给予我们警示,如果不严厉打击此类犯罪,在未来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
先来梳理一下案件经过:
2020年底,拥有千万粉丝的变装博主“小慧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自己因长期受到公司老板孙某的性骚扰而患上严重的抑郁症。
图片来源:网络
与此同时,公司旗下的多名网红也纷纷发声,指控老板对自己的性骚扰。
为了增加可信度,“小慧君”曾信誓旦旦的说:
“一个女孩子怎么会拿自己清白开玩笑!”
也正是她的这份承诺,再加上多名网红的支持,让舆论一边倒的谴责孙某。
他不仅被迫与旗下多名主播解约,公司业绩也一落千丈。
从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到人人喊打的性骚扰惯犯,天堂与地狱,在几名网红的直播间里便可被轻易颠覆。
但他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开启了漫漫维权路,誓要自证清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某果真找到了对方诬告自己的证据,讽刺的是,这份证据的来源正是当初控诉自己的网红中的一员。
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是内部矛盾,她选择与“小慧君”等人分道扬镳,但还是将聊天记录保存下来,而这也成为孙某反击的有力证据。
在深入调查后jing方发现,矛盾的起因在于经济利益。
“小慧君”想要解约,但碍于违约金的原因,于是选择网红“巧乐兹”夫妇合作,共同编造了孙某“性骚扰”的丑闻,企图用舆论向他施压,以达到低成本解约的目的。
为了推动舆论发酵,他们还成立了微信群商讨对策。
从曝光的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为了让孙某坐实罪名可谓煞费苦心。
有人提议“让舆论发酵”,也有人建议编造罪证“把矛盾点引导老板身上”。
在共同谋划下,几篇虚构的小作文,几段声泪俱下的视频新鲜出炉,无需官方介入,舆论的谴责早已将孙某锤的体无完肤。
如果不是有人迷途知返,这段维权之路,还不知要走多久。
讽刺的是,在孙某忙着寻找证据期间,小慧君却利用公众同情心涨粉900多万,顺利跻身头部主播行列。
直到法院下达判决,网友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的同情心在她眼中只是引流的工具而已。
02
从2020年的案发,到2022年的判决,再到2023年的封号,以谎言为起点的控告,终将真相还于人间。
法院除了判处“小慧君”和“巧乐兹”夫妇侵犯了原公司的名誉权外,还被要求公开置顶道歉视频,并向孙某赔偿5万元。
然而这漫漫维权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精神伤害又岂是一纸道歉声明能买单的?
在诉讼的这段时间,孙某的mcn公司濒临倒闭,不仅员工走了七成,甚至很多面试者听说了他的故事后拒绝前往任职。
明明自己没错,只因对方的一句污蔑便被扣上了“性骚扰”的帽子,事业上亏损高达500万,也尝尽了世间冷眼,受尽了唾弃。
如果不是聊天记录的曝光,他很可能终生都要顶着“莫须有”的罪名。
在拿到判决书后,孙某开直播跟网友自述近3年的心路历程。
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放松,只有看尽世事沧桑的无奈。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来应聘的人都会问我们,你们的老板会不会对我进行性骚扰?造谣的成本真的很低...”
这是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案件带给旁观者最深切的感受。
甚至有人发出感慨:
“你比霍尊还可怜...”
这个类比或许不恰当,但总结起来都是同一中心思想:
造谣的低成本和受害者为自证清白所付出的代价远不成正比。
虽然小慧君始终头铁地强调自己是无辜的,并拒绝道歉,但她终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随着事件热度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站在正义这一方,多家官媒下场点评,痛批这种只为谋求个人私利,无端制造话题、卖惨诬陷的行为。
而她账号被封,也代表了靠谎言骗取流量的人终将被现实反噬。
虽然小慧君还在极力辩解,但和她的狡辩相比,孙某的文字则显得更能引起共鸣:
“舆论的背后是那些为了一己私利炒作的网红,他们精准策划,炒作,造谣,完全不在意自己引导的是什么价值观,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后果。”
03
为什么会有多家官媒亲自下场发声?
因为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远不止是“诬告”那般简单。
提起性骚扰,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男性对女性实施的犯罪行为,在心理上也自然而然地偏袒女性。
就像她一开始所说的那样:
“一个女孩子,怎会用自己的名誉来污蔑他人?”
但在利益面前,人性的丑恶是难以预估的。
我们都知道对于性骚扰是很难取证的。反过来说,男性在被诬告性骚扰后也很难自证清白。
在网络时代,很多人似乎逐渐丧失了对复杂情感的体察,丧失了对他人境遇的体谅。
空洞和浅薄,又最终导致了观点的极端和情绪的不受控制。
再加上惯性思维,就算没有确凿证据,也很容易相信所谓受害者的控诉。
但这份善良却被他人当做利器,去肆意伤害无辜者。
而几篇虚构的“控诉”居然能引发如此轩然大波,背后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在人人都能掌握话语权的今天,这种颠倒黑白的小作文似乎成为左右舆论的工具。
谁的文字情真意切,谁的控诉包含深情,那么她就一定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似乎见惯了舆论的反转,所以更多吃瓜群众选择“让子弹再飞一会”,虽然我们更有耐心,但在面对“性骚扰”这一主题时,理智的天平难免发生偏颇。
细究起来,本案的受害者又何止孙某一个人?
造谣卖惨式的绑架舆论,透支正义,不仅会刺痛社会的道德底线,更会堵死那些真正的受害者的维权之路。
当“狼来了”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时,所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
这不是让自己走捷径,而是在公众心理种下了“怀疑”的种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对此行为重拳出击,才能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让此类案件不再重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30 09: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