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温州都市报
近日,关于佛山市第三中学的一份《经费自愿捐赠倡议书》引发网友关注。该倡议书称,“目前教育局对公办学校的支持有限,经费严重缺口……现在倡议大家表表心意……这些捐款费用都用在孩子们身上。”倡议书最后还备注,“高三每班经费缺口约两万元,平均每人300~500元,希望所有家长慷慨解囊。”
公办学校缺钱,叫人诧异;家长募资助学,叫人费解。好在随后校方解释,“教育经费紧张系误传”,家委会发动家长自发捐款用于学生活动,后被误读为学校经费紧张,要求家长捐款。
谣言不足信,但这事还是值得好好反思:家委会募捐的谣言是如何流出的?
根据校方的说法,“自发捐款”是真实的,只不过所借用的理由是失实的。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指向家委会募捐乱象。家委会是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发挥家长作用、沟通家校联系的桥梁。说得更直白一些,家委会是家校之间的桥梁,既不是出事之后的“背锅侠”,也不是古怪决策的“测试官”。
遗憾的是,这些年来,一些学校家委会因缺乏边界感“乱作为”而闹出的笑话真不少。有“众筹送礼”的,有“天价班费”的,也有家长因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被家委会成员威胁踢出群聊的……类似乱象,层出不穷。
家委会的“自发组织”,很多时候有着“道德绑架”或“隐性权力胁迫”的意味。就像家长们说的,少数家委会的“自发组织捐款”,常给人以慷其他家长之慨去送礼之感。用专家的话说,“某些家委会虽然名为家委会,但成为摆设、工具或联谊会。所谓‘摆设’,即在成立之后,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没发挥出来;所谓‘工具’,是帮校方处理一些他们不便出面的事儿。”
家委会不是少数家长圈层的“联谊会”,更不是献媚校方的“资源会”。目前来看,要想保障家委会真正发挥应有职能,一是家委会成员必须坚持民主选举,禁绝“拉郎配”;二是家委会任何决策必须先公开征询所有家长的意见,严谨“单边决策”。只有把家委会的权力装进所有家长监督的笼子里,诸般乱象才不会借着“家委会”的牌子兴风作浪。
家委会募捐的谣言也是警醒,提醒家委会的“操心”永远不能越界。
来源:浙江教育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