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对病虫的防治技术和理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7 20:18: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防止病虫为害方面,我国的传统农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技术,这一理论和技术与本世纪以来流行的观点大不相同。它在古代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对于当今探索病虫防治新的道路,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我国传统的病虫防治理论和技术作一简单讨论。

我国传统认为,“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1]万物都随着自然界的气阴阳变化而生长发育。“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2]与植物一岁一枯荣的四季变化相对应,动物也完成其相应的生命周期。人类的生活以动植物为基础,当然应根据自然的变化,相应地进行。

“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3]世间万物都不过是气及其运动。人体也不例外,它不过是气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个具体环节。因此“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4]世间万物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没有贵贱优劣之分。各种昆虫,包括其中对人类有害的种类也一样。它们都是自然界发展演变的产物,都具有在自然界生存的权利。人类不应排斥他所不喜欢事物的存在。

由于承认昆虫具有和其它事物在自然界同等的生存权利,因此,我国的传统农学并不象当代农民那样,对病虫采取彻底消灭的态度。在传统农学看来,昆虫和人类应该,而且也可以和谐相处。《淮南子·主术训》、《说苑·修文》等古代文献都主张:“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充分表达了承认和保障昆虫存在和繁衍权利的思想。著名农书《齐民要术》写道:“今世有十月、十一月耕者,非直逆天道,害蛰虫,地亦无膏润,收必薄少”。[5]贾思勰反对冬天耕地的理由之一,也是冬天耕地害蛰虫。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6]在承认昆虫正常存在权利的基础上,我国传统又认为,昆虫正常的存在和繁衍并不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7]正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保障了事物的健康存在和持续发展。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不仅不应该消灭害虫,而且应该自觉维护害虫正常存在的权利。保障各种昆虫的的正常生存权利不仅对昆虫有利,而且对人也有利。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8]病虫灾害的发生是“反常”,是由于气的正常运动受到了干扰,偏离了常规。只要我们根据自然界提供的天时、地利条件,从事正常的活动,农业生产就会风调雨顺,就不会有病虫灾害。《管子·禁藏》说:只要“顺天之时,约地之宜,中人之和”,就会“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陈旉农书·天时之宜》指出:“顺天地时利之宜,识阴阳消长之理,则百谷之成,斯可必矣”。

虽然传统农学相信,只要我们顺应自然,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就会风调雨顺。但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各种自然灾害还是时有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9]病虫灾害发生的原因,不能在病菌害虫方面寻找,而应首先从“人”之方面来反思。人逆“天道”,肆意妄为,是病虫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礼记·月令》指出:仲春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仲秋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孟冬行夏令,“则国多风暴,方冬不寒,蛰虫复出”。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人类自己是各种灾害,包括病虫害,发生的原因。除《礼记·月令》外,《淮南子·时则》、《吕氏春秋·十二纪》等都有类似的表述。其它的一些传统文献也都有这样的观点。如《盐铁论·执务》指出:“人愁苦而怨思,上不恤理,则恶政行而邪气作。邪气作,则虫螟生而水旱起”。又说:“上不苛扰,下不烦劳,各修其业,安其性,则螟螣不生,而水旱不起。”因此,可以认为这是我国人民普遍接受的观念。

基于对病虫发生原因的这一认识,要防止病虫为害,就不是要从根本上消灭害虫、病菌,而是要严格按照天时地宜行事。在传统农学看来,只要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就能够把病菌害虫的存在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不会有病虫的严重为害。只要人们改变违反自然的活动,就能使气阴阳变化返归自然之常,病虫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水陆之稼,各有定时;顺其时以稼,自无五贼寒热之患”。[10]这里的五贼指各种食禾之虫(一曰蟊、一曰螣、一曰、一曰螟、一曰蟘)。

以上是从宏观角度讨论的。在微观上,传统农学认为,病虫的发生是由于具体的光、热、水、气条件所造成的。《知本提纲·修业章·农则耕稼》指出:“五者之虫皆由雨湿日燥、寒热薰蒸而生也”。马一龙《农说》写道:“热气积于土块之间,暴得雨水,醖酿蒸湿,未得信宿,则其气不去,禾根受之,遂生蟊。烈日之下,忽生细雨,灌入叶底,留注节干;或当昼汲太阳之气,得水激射,热与湿相蒸,遂生贼。朝露浥日,濛雨日中,点缀叶间,单则化气,合则化形,遂生螣。热踵根下,湿行于稿,夹日与雨,外薄其肤,遂生螟。岁交热化,不雨不暘,昼晦夜暍,而风气不行,遂生。”田间具体的雨湿寒热条件,是病虫发生的直接原因。根据这一原因,要防止病虫为害,就要在宏观上顺应自然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农业技术措施,改造田间小环境,避免有利于病虫发生的光、热、水、气条件。只要避免了有利于病虫发生的具体条件,就能有效的防止病虫为害。

应该承认,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我国传统的病虫发生理论,受到了来自实践的若干挑战。在理论上,我国人民承认各种昆虫都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也有存在的理由,并且相信,在正常的情况下,昆虫的存在并不对“人”构成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病虫还是时有发生。病虫为害毁坏了庄稼,直接损害了人们的利益。现实的需要赋予我国的先民某种现实的态度,使他们对病虫采取消灭的立场。例如马一龙《农说》记载,农民们“多以石灰、桐油布于叶上”,以防治水稻害虫。《沈氏农书》说:“其刮蟥也须三番:冬春看头蟥,清明前看二蟥,剪桑毕看三蟥。……又要六月内捏头蟥,七月内捏二蟥,而头蟥尤宜细看”。[11]我国人民面临着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有必要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简单地遵从理论,必然导致现实的经济损失;对病虫采取消灭的立场,又违背我国人民对自然的基本观念。显然这一平衡的基础,只能是农民们的生产实践。

唐开元四年,山东发生严重的蝗虫灾害。在蝗灾面前,“朝廷喧议,皆以驱蝗为不便”。“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另一方面,大臣姚崇则力举驱蝗灭蝗。“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生动地表明了我国人民对待病虫发生的矛盾心理。又如同治《枣强县志补正》载:每飞蝗过境,县民“则焚纸钱拜祝之。蝗落田中,则男妇持竿驱逐。但冀其去己田,不为灾而止,不敢伤蝗也。有扑捕者,老妇反斥以为非”。另一方面,该县志又接着写道:“同治十一年,武邑泽中生,蚀枣强边。宗诚督民掘沟扑捕,尽灭之”。我国人民灭虫和保障昆虫存在权利的矛盾心理是长期的和普遍的。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以为证,这里不赘述。

以上我们从不同方面,讨论了传统关于病虫发生和防治的理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之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人民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系统的病虫防治技术。传统的病虫防治技术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技术大致可概括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1.多耕多锄,精心整地。我国农业有多耕多锄,精心整地的特点。《吕氏春秋·任地》指出:“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种莳直说》写道:“耙功不到,……有悬死、虫咬、干死等诸病。耙功到,……自耐旱,不生诸病”。可见多耕细锄对防止病虫杂草为害有良好的作用。我国农业多耕多锄的特点,也是我国人民防止病虫杂草为害的有效办法。

2.合理轮作。“谷田必须岁易”,连作则“莠多而收薄”。“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故墟则有“点叶夭折之患”。“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连作则“草稗俱生,芟也不死”。[12]“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多不得过三年,过则生虫”。[13]合理轮作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减轻病虫杂草为害。

3.恰当的水、肥管理。例如:“灌田者,先须以水遍过,收其热气,旋即去之,然后易以新水,栽禾无害。……日中雨露,或以长牵,或以疏齿披拂,勿令凝着,则虫不生”。[14]我国传统认为,各种病虫“皆由雨湿日燥、寒热薰蒸而生”,[15]恰当的农事活动,能够有效地避免有利于病虫发生的雨热条件,从而起到防治病虫的目的。

4.整治田间环境,减少虫源。《沈氏农书·运田地法》指出:“至于脚塍,亦要年年做一番,不惟便于挑泥、挑壅、挑稻;一切损苗之虫,生子每在脚塍地滩之内,冬间铲削草根,另添新土,亦杀虫护苗之一法”。通过整治田间环境,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菌害虫繁殖的场所,特别是减少越冬虫源,从而起到防止病虫为害的作用。

5.选用适当的作物品种,以避免病虫为害。我国农业有漫长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人民培育了多种多样的作物品种。这些品种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特点。例如,《齐民要术·种谷》就载有86个粟的良种。其中朱谷、高居黄等14个品种早熟、耐旱、免虫,竹叶青等10个品种晚熟,耐水,但易受虫灾。通过选种早熟免虫的品种,就能起到防止害虫为害的作用。

6.种植多样化。我国传统农业主张“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16]灾害包括水灾、旱灾,当然也包括病虫灾害。种植多样化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虫害暴发性流行。即使发生病虫灾害,也由于不同作物不同的习性和生育期,而能避免部分的损失。

7.种子处理。种子带菌或带虫卵,是病虫发生的重要原因。《齐民要术》主张盐水选种,《汜胜之书》主张以附子浸出物处理种子。显然,恰当的种子处理,能够有效地减轻病虫为害。除此之外,我国人民还通过适时播种,以虫治虫等各种措施,防治病虫害。

我国传统有自己的一套关于病虫发生的理论,有自己的一套防止病虫为害的措施。这套理论和技术,既有利于控制病虫为害,又有利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今片面依靠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策略遇到诸多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和借鉴我国传统的病虫防治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8 06: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西山底村、井神村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开展病虫害防治推广工作。赵志国介绍,在2008年项目组刚刚到来时,正值梨小食心虫暴发期,果园的蛀果率高达60%-80%,果农没办
2023-01-05 06:26:00
长沙市农作物“保驾护航”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第一线
...真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王闯(前)。扎根田间地头,与病虫害打交道,将农作物护于臂膀之下,王闯在“灭虫保粮”的战线上已战斗了37年。王闯谈吐儒雅,博闻广记,知识分子气息浓郁。很难
2023-11-05 01:30:00
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科普宣讲活动
鲁网6月28日讯为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水平,加强玉米生长期病虫害防治与监测,保障秋粮稳产丰收,近日,税郭镇科协邀请区科协、区农业农村局专家到税郭镇南安城村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4-06-28 12:11:00
黄皮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培训广州白云举行
...合广州市农资公司在龙岗村开展“2024年黄皮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培训”活动。这是白云区供销联社连续第二年举办黄皮种植技术培训会,培训邀请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正高级
2024-06-12 16:25:00
我国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 长势总体正常丰收有希望
...态水稻丰收在即,9月4日,大理州植保站最后一次对水稻病虫害进行了检测。“今年稻飞虱发生迁入期提前,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呈迅速扩散蔓延态势。叠加前期高温干旱,近期高温雨水较多,极
2023-09-08 09:08:00
...植保站站长杨恩兰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有咨询如何防治病虫害的、有请她去给庄稼诊断病虫害的……2016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杨恩兰来到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
2023-02-28 08:00:00
织牢夏粮病虫害“防控网” 各地全力打好“虫口夺粮”保卫战
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李栋病虫害防治事关粮食稳产增产,也是实现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当前,冬小麦主产区陆续进入抽穗扬花生长阶段,既是产量形成的重要生育期,也是小麦重大病虫害防
2024-04-18 11:04:00
这群90后用AI给农作物“看病”
将手机镜头对准一株疑似出现病虫害的稻穗,拍照、上传、系统识别,简单几步后,手机屏幕上“秒速”显示病虫害种类。这一幕,看起来与人们平常在路边“扫一扫”求问“度娘”没啥区别。而实际上
2023-11-20 15:01:00
无极:科教兴农 共筑技术防线
...近日,无极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石家庄市农广校,针对黄瓜病虫害防治,在七汲镇王村组织举办了秋冬农民培训实训活动。黄瓜种植户、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委会干部共计50余人参与了技术
2024-11-22 18: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