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是突破传统帝国史叙事框架的著作,解密奥斯曼帝国的“隐形统治者”。
书中记录了哈比沙·穆罕默德、朝觐者穆斯塔法、朝觐者贝谢尔、优素福、拉拉·苏莱曼等多位奥斯曼帝国史上权倾朝野的黑人宦官,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取代了白人太监,从宫廷边缘逐步走向帝国权力中心,并将总管太监的职权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从后宫管理,到皇子废立,甚至掌控帝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各个领域。
从奴隶、战犯,到权倾朝野,这是一部奥斯曼帝国的“阉党”史。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研究权威简·海瑟薇教授学术巨著。首部讲述奥斯曼帝国宦官历史的硬核佳作。
17—19世纪的三百多年里,奥斯曼帝国的黑人太监完成从非洲奴隶到后宫宦官首领的身份转变,成为帝国后宫乃至朝政中的重要力量,从管理后宫生活、皇子教育,到参与后宫权势斗争、皇子废立,甚至左右朝政,对帝国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部研究奥斯曼帝国总管太监的开创性著作中,简·海瑟薇教授引用了大量一手历史文献,通过对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编年史、契约、细密画等多方面的分析,全面展现了奥斯曼帝国非洲太监群体的“上位之路”,及其在帝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简介】[英]简·海瑟薇(Jane Hathaway)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奥斯曼帝国研究专家,尤其专精奥斯曼时代的埃及史。
【书籍目录】
第1章 关于后宫总管太监
第 2 章 与非洲的联系
第3章黑白之分——奥斯曼宫廷宦官
第 4 章总管太监一职的设立与哈比沙阿迦的宦途
第 5 章17 世纪的危机岁月
第 6 章科普鲁律家族的改革与优素福阿迦
第 7 章新的范式 : 贝希尔阿迦及其继任者
第 8 章流放与王国:后宫总管太监与埃及
第 9 章总管太监与奥斯曼宗教文化生活
第 10 章改革出局——后宫总管太监的下场
第 11 章纪念后宫总管太监
第 12 章结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精彩文摘】为什么写宦官?
如今,很多学生——更不用说广大读者了——无法理解为什么宦官能成为历史上的一种制度。他们认为阉割是一种恶劣的惩罚,受害者肯定一生都会对此心怀怨恨,日日夜夜渴望着复仇。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除了西欧,可能还要除去殖民前的美洲)又怎么会使用宦官担任统治者身边的要职呢?对于地中海沿岸和亚洲的大部分帝国而言,宦官都是根深蒂固的制度:美索不达米亚诸帝国至少从新亚述时期开始,波斯诸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安息帝国、萨珊帝国),罗马及拜占庭帝国,从西周到清朝的中国所有王朝,甚至撒哈拉以南的很多非洲王国都有宦官(第 2 章对此有讨论)。我们唯一不确定是否有宦官存在的古代文明是法统治下的埃及。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以及近代早期的亚洲和非洲的主要帝国,包括至少从阿拔斯王朝开始的所有伊斯兰帝国。西欧诸王国虽然没有这类“护卫”宦官,但到了 16 世纪中期,梵蒂冈的教堂唱诗班已经出现了被称为“castrati”的阉伶歌手,直到 19 世纪 20 年代,他们都是极受欢迎的歌剧演唱者。这类歌手的前身可能是拜占庭帝国的去势教堂歌手。事实上,宦官这一制度相当普遍。因此,也许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有很多社会使用过宦官”,而应该问“为什么其他社会没有使用过宦官”。
那么,为什么这些政体使用宦官,尤其是宫廷宦官呢?除了西欧诸王国,所有这些政体都有三个共同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它们需要使用宦官。第一个共同特征:它们的君主大多比较专制,与臣民相隔绝,有时甚至被奉若神明。奥兰多·帕特森注意到,“拥有绝对权力且通常手握神权的君主似乎偏爱——甚至是需要——去势的奴才”。由于存在发生刺杀或叛乱的风险,接近君主的人必须经过严格限制,所以君主需要没有家庭关系或地方关系的仆人和心腹,只有这类人才会绝对效忠于他——家庭和家乡的牵绊会削弱人的忠诚度。宦官,尤其是来自帝国之外或帝国周边的宦官,正符合君主的需求。
但专制君主需要宦官,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实实在在的保护。专制君主的居所是近乎神圣、不可亵渎的地方,相当于寺庙内部的圣所。宦官起到了类似“封锁线”的作用,这样一来,君王居住的禁区就不会因为与平民接触而被“污染”。作为中介者,他们大概就像半神或者天使一样。不过他们与天使和半神的区别在于:他们处于一个危险的暧昧地带,因为他们不能和“神圣的”君主走得太近,否则会贬损君主的地位,同时又失去了与大众的联系。打个比方,他们就像行走在一根细线上,一边是神圣、纯洁的君主,另一边是君主的臣民——污浊的庸众。
第二个共同特征:所有这些帝国都采取了将皇室后宫的女性成员与外界隔离的做法,这是为了控制皇室的繁衍。君主的所有潜在性伴侣(以及她们的诸多仆人和助手)被限制在一个指定的地点,这样可以控制每位妻妾所生子女(尤其是儿子)的数量,并确保这些女人永远不会和君主以外的男人发生性关系。这就是有名的后宫制度,也称为“内宫”制度。除伊斯兰帝国以外,帝制时期的中国,以及罗马、拜占庭、古波斯帝国都采取了这一制度。尽管有些帝国会与邻近的政体联姻,但是他国公主在嫁入本国之后也要入住后宫,通常还会与妾室同处一片屋檐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宦官把守着皇室女子与君主及其男仆(包括去势和未去势的男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边界。
第三个共同特征则不太明显:这些政体中有很多(即使不是全部)都雇用了精锐的军事-行政奴隶。在伊斯兰帝国,这类奴隶通常被叫作“马穆鲁克”或“古拉姆”。已故的大卫·阿亚隆认为,各个政体在使用宦官的同时,也一定使用了未去势的精锐男奴要么用于军事目的,要么用作君主的仆人。他的论证合乎逻辑:一大群新招募的年轻男兵,通常来自偏远的地区,不懂新主子的语言和习俗,住在营房或其他类似的地方,和先到的成员一起训练,而且很可能受到先到成员的虐待——包括性虐待和其他形式的虐待。因此,君主就会让宦官驻守在营房中,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宦官在营房中的职责也反映了他们在后宫的作用:控制军事奴隶和行政奴隶的性生活。阿亚隆的分析所明确的事实也被研究奥斯曼帝国的学者注意到了,即君主及其仆人居住的地方类似一个“男性后宫”。在奥斯曼帝国的皇宫里,这个男性后宫(即第三庭院,包括苏丹的私人寝宫)有其专属的一群宦官,他们可能会和后宫宦官相互竞争。
这三个特征体现了使用宦官的政体中统治精英的独特做法。不过,更为宏观的社会经济方面的考量也许有助于解释如下问题:为什么在这些精英统治的社会中,阉割能够为人所接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亚洲、东欧或者非洲的某个前现代政体中,普通臣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在乡村,预期寿命很短——大多很难超过三四十岁。疾病、食物短缺、自然灾害,以及在机械化普及以前的乡村环境中可能发生的无数意外,都会夺走他们的性命。
精英奴隶的生活则迥然相异。他们住在君主的宫殿中,穿着体面甚至考究,永远不会挨饿,享受着最好的医疗条件,而且在很多(虽然不是所有)情况下能够接受教育。去势之后,他们还可以做君主的贴身侍从。尽管宦官遭受了生理痛苦,但为了获得上述安稳、优越的生活,阉割也许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代价——至少对统治精英阶层以及整个社会而言是这样;而对阉人自身而言,他们几乎全部是奴隶,基本上不能自主决定是否接受阉割。在前现代或近代早期社会中,阉割类似一种“安全许可”。接受阉割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也会得到巨额回报。
*以上内容摘自《奥斯曼的宦官》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1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