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舟过横筑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9-06 12:47:00 来源:杭州网

扁舟一棹趁湘波,

傍岸间行任著靴。

荒坝拖船争踞埠,

渔家晒网恰临河。

土翻高垄耕黄犊,

水涨横塘泛白鹅。

十里村墟斜照外,

红墙古寺锁烟萝。

——清·来鸿缙

根据碑石上的说法,横塘牛埭位于萧山义桥镇湘东村横筑塘自然村,是古时的一处运输中转点,也是萧山区现存唯一的牛埭。所谓埭,是设在河道中保持定水位的拦河坝,古代船只过坝时始用人拖,至南北朝改用牛拖,故名牛埭。

到北宋年间,工部侍郎张夏(萧山河上人)奉命在横筑塘一带兴修官塘。横筑塘周边有一座南塘庙,庙不大,原称“张神殿”,就是为纪念张夏而建。

和此地相关联的范蠡“遗鞭成黄竹”的故事,在方志中记载颇多。如《越绝书》中,就有“范蠡遗鞭于此(黄竹山),生笋成林,竹色皆黄”的记载。明嘉靖《萧山县志》记载:“文笔峰(去县南二十五里)绝顶旧有塔,又曰塔山”。明万历十三年的《绍兴府志》又有记载:“黄竹山(在塔山西南)竹色微黄,状如刀削,云是范蠡遗鞭所生”。萧山人、明朝大臣魏骥诗《舟发湘湖抵峡山途中书事》中有一句:“苍松掩映杨岐岭,黄竹依稀范蠡塘”。

写《舟过横筑塘》的来鸿缙也是萧山人,“来”是当地的大姓,而“横塘棹歌”为古湘湖八景之一,贺知章、温庭筠等人先后到过此地。

我们可以遐想一下,贺知章正是从这里上岸以后,在返乡的路上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第一首是我们很熟悉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第二首可能陌生一点,却写到了地方的胜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6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湘湖,杭州下一个“文化地理”标签
...有站在宏观立体和文明形态的高度审视湘湖,才能产生令萧山人引以为傲,才能让湘湖走出萧山、杭州、浙江,成为萧山的标识和文化符号,还要让世界知道湘湖、了解湘湖,成为一张萧山的文化名
2023-06-29 13:15:00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档案名称:《湘湖记忆——萧山人与母亲湖的情缘》口述档案视频档案提供:萧山区档案馆自古以来,湘湖就是萧山的“母亲湖”,它孕育了8000年历史的跨湖桥文化,也是吴越
2023-10-27 06:25:00
我们还在度假 萧山人已经开始吃年夜饭了
国庆假期,大家都沉浸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但杭州的萧山人已经开始吃起了年夜饭,这是萧山保留的传统,年夜饭一般都在年前轮流做东。萧山靖江的王女士决定在国庆的第三天办年夜饭,趁大家都放
2024-10-05 07:38:00
男,码农,180cm,能当萧山赘婿吗
...100万人左右,博士生算得上是万里挑一。(图/Unsplash)在萧山人的日常生活里,招赘婿也早已成为一件稀松平常,丝毫不值得令人惊讶的事情。邻里闲话的时候,当地人常常会谈起
2023-11-25 16:47:00
编号:001,湘湖的2003年
...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有中华第一独木舟。岁月流逝,萧山人口中的古湘湖,从全盛时期(1112年)的湖底面积约3.7万亩,减缩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水面2000余亩,且绝大部分变成
2023-09-05 15:15:00
...到冬天,成堆的萝卜像小山一样堆在农户家门口,勤劳的萧山人试着将萝卜腌制、晾晒,制作成萝卜干。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萧山萝卜干远销海内外,成为萧山的代名词之一。然而,在经济高速发
2022-12-22 22:05
...东片南片还是城区都是年三十过的,不会提前。”“作为萧山人我们年三十很隆重的,开开心心烧一天,摆一大桌菜,30多年从来没有提前过的说法。小时候平常舍不得吃的菜,年三十那天爸爸都
2024-01-29 08:31:00
杭州萧山: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县)域范例
...接下来将怎么走?奔竞不息的2022,萧山拼出好成绩很多萧山人对“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并不陌生。一年前,这个理念由区第十六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后,贯穿了全年工作,指导全区坚持平台带动
2023-01-09 17:28:00
“北斗七星”耀江南
...合创始人、合伙人娄永锋选择首批入驻海归小镇。“我是萧山人,选择回归杭州创业是带着满满的家乡情怀。”他坦言,“更重要的是,杭州引入的政策支持非常‘给力’,是完全能够落地的。”数
2023-09-15 06: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