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贾元春名字源于她出生在大年初一,又是立春日。用冷子兴的话说“这就奇了”。
古代,正月初一是一年初始,为元。立春日是春节,为春。
大年初一叠加立春日,一百年也难有一两次,生辰可不就是奇了。
元春之名,也因此而来。
而她与贾家太祖同辰。太祖为开创之祖,元春则是败亡终结者无疑。
元春名字里的元,除了一年初始之意,还有一个意思不能忽略,就是“怨”。这从讲述她的曲子[恨无常]的“恨”字,也能体现出来。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恨无常]曲子很简单,说的是元春正满足、享受贤德妃的荣华富贵,生命却突然到了终点。眼看着失去一切,任由魂飞魄散。彼时客死异地他乡的她,死前明悟家族危机近在眼前,不得已死后给父母托梦,告诉自己已死,家族要早做准备筹谋得保平安。
表面看贾元春行为何其懂事,死后都不忘提醒父母家族规避风险。
但细看[恨无常],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
首先,[恨无常]本身就代表了“怨怼”。
元春“恨”自己突然死亡,却不想她为什么死。
她不甘心死那么早,“眼睁睁”表明死前心有不甘。
何为“心有不甘”?判词图画中的香橼,特性便是内心酸涩,心有不甘的意思。
可见元春其人,心胸狭窄,怀有怨怼。
她“恨”无常索命太快,说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殒命的原因,恰在自己身上。
其次,“喜荣华正好”,预示元春没有危机意识。
元春对自己被晋升为贤德妃,非常得意和满足,却不想她为什么会突然被晋升贤德妃。
如果她进宫后一直得宠,或者诞下龙种也罢了。事实上元春入宫多年并没有宠幸,以至于贾府得闻皇帝召见人心惶惶,没人想到元春好事发生。
传旨太监夏守忠的表现更说明问题。他传旨后理都不理贾府众人,一点消息不透露扬长而去,说明与贾元春的关系极不好,更不想巴结未来贤德妃的娘家,公爵世袭之家。
夏守忠是六宫都太监,也就是大内总管,他的表现说明与元春关系不好,元春平时做人很差,甚至晋升贤德妃有问题。
夏守忠是皇帝身边人,最懂得皇帝意思。他对贾府和贾元春淡漠,可知贤德妃背后未必是好事。
等到贾琏说省亲时,提到的周贵人和吴贵妃,一个是胡诌的贵人,一个是没有的贵妃,不就是贾贵人和贾贵妃?
贾元春由贵人直接晋升贵妃,连跳三级的不寻常,她自己没数,没有危机意识?
还真没有!贾元春不但“喜荣华正好”,满足贵妃地位,更同意贾家操办省亲,掏空娘家只为她能风光无限的回家一趟,这不就是愚蠢么!
最后,元春不辨是非,幼稚可笑。
[恨无常]说元春死了才醒悟家族危机近在眼前,托梦给父母要规避风险。
从判词图画的“弓上挂着一串香橼”,以及元春省亲所点《乞巧》出自《长生殿》的线索来看,她的死不是正常死亡。而是在一场类似马嵬驿之变的冲突中,像杨贵妃一样被皇帝下旨缢死。
无独有偶,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典出五月榴花神潘淑的故事。
潘淑是东吴孙权皇后,却在孙权晚年病重时,为自己儿子已经是太子的孙亮争权。结果莫名其妙被宫人缢死。
潘淑之死,源于她糊涂卷入权力斗争的不辨是非。
马嵬驿之变,杨贵妃也是卷入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杨贵妃死后,堂兄杨国忠和儿子家人一起被杀,杨家灰飞烟灭。不就是贾元春死后,堂兄宁国府贾珍父子获罪,连累荣国府被抄家的故事翻版么?
“造衅开端实在宁”“家事消亡首罪宁”,这其中贾元春的责任也很大。
贾元春或许不是权力斗争的主动参与者,也没必要。但她是非不分,没有危机意识的愚蠢幼稚,才使得贾府与皇帝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典出《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说的是孔子教训两个学生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家臣,面对季氏对鲁国君主的不臣不恭,要明辨是非、摆正位置,发挥积极立场和建设性作用。避免君臣矛盾激化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冲突。
冉有和季路是如此,贾元春更是如此。
当时新皇帝登基立足未稳。贾府作为几代老臣,理应效忠恭顺。
不想贾家像焦大一样骄狂自大,不臣不恭。一味藐视皇帝,悖逆不法,致使君臣关系紧张。
尤其秦可卿死后,贾珍任性妄为,不但使用了“坏了事”的义忠亲王的棺材板涉嫌僭越。更是在出殡路上,四王八公不得圣旨悍然出席,表露结党嫌疑。
皇帝正是感知四王八公有结党之嫌,贾家狂妄不轨,才立即晋升贾元春为贤德妃,分化四王八公,也安抚贾家。
贾元春作为皇帝身边人,如何连这都看不清楚,晋升贤德妃何喜之有?
如果元春有探春的心胸和眼光,就应该借机严格敦促贾家效忠,并恪尽职任,做好贾府与皇帝之间的桥梁,为家族未雨绸缪。而不是在人死后才想起来提醒贾家“退步抽身早”。
既然她都死了,留给贾家的时间哪里还足够?
这就像那“不孝子”,活着不孝死了乱叫,有什么意义?
最关键还在那场省亲体现了元春的愚蠢,并对她和贾家有三大坏处。
一,省亲为太上皇下旨。太后和皇后都不动,贤德妃以什么立场回家省亲?
贾元春身为皇帝妃子响应太上皇省亲,皇帝如何看她?
贾家是皇帝臣子,踊跃拥护太上皇旨意,皇帝如何放心?
二,省亲是皇家礼仪,花费庞大只为一个虚名。皇帝不报销,贾府如何能承担?
三,带头省亲成众矢之的,无论是元春还是贾家都会成为有心人注意的焦点,未来岂有好处?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
贾府能操办省亲,肯定要得到元春同意。元春不回来,贾家里不会操办。也只有元春才能阻止省亲,阻止贾家与皇帝关系破裂……
可贾元春一味“喜荣华正好”,显然是想不到或者也不在意那些负面影响。
她省亲一场,回家五六个小时,临走还说:“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若皇帝允许能,她还会再回来……问题是“奢华靡费”是贾家能自己做主的么?皇家礼仪能是随便作为的?她不回来岂不是更省钱?她也知道“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那又何必回来?
每次看到元春如此说法,真是恨不得打开她的脑袋看看里边有什么。真有人是被蠢死的!
当然,以上行径只能体现元春的蠢,还体现不出她的“怨”与“恨”。但你看她省亲回来那晚的作为,就知道她心中怨恨之深了。
(第十八回)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身为贤德妃回家省亲,何等荣耀和富贵,不应该意气风发,喜气洋洋?
她却语含无限委屈和抱怨,哭哭啼啼数落父母长辈:
第一,不该送她去宫里。
第二,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
言外之意是她本不想去,家族非让她去。她怨她恨家族无情,更怨皇宫,甚至那个皇帝。
(第十八回)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还是那个意思,如今的富贵没有意思,不如小家庭天伦之乐。
问题是,没意思还“喜什么荣华”,还省亲干什么?
身为贤德妃,在省亲如此盛大的活动现场,宫女太监一大堆人的跟前说什么“终无意趣”,岂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不但不得体,也不是个智商在线的人应该说的话。
听她话中意思,还是抱怨父亲不该送她进宫,就应该让她守在家里才好。
问题是,不送进宫就好了?那李纨、王熙凤以及贾敏离开父母家乡外嫁又如何?
贾元春自己一个月能见一次家人还不知足,一辈子不嫁人守着父母才开心么?
这种混账话她是怎么无耻说出来的!
更过分的还是上面说的“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她对贾府为了她回来的花费和影响,完全没有一点意识,如此愚蠢真让人无话可说。
而细数元春省亲回来,前后哭哭啼啼了五六次。皇帝和贾家让她成了贤德妃,是有多委屈她?
她一个月还能见到母亲和家人。
李纨、王熙凤多久没见过父母了。
贾敏致死没见过母亲最后一面,谁替他们委屈了?
判词说“二十年来辨是非”,以前不明白这个话。但贾元春二十多岁的所作所为,不就是无知愚蠢不辨是非么?
原来曹雪芹的意思是人到了二十多岁,都能明辨是非,不应该像五月榴花神潘淑那样愚蠢找死。贾元春出身和境遇比三春姐妹,尤其妹妹探春更加幸运,她要像孔子教育冉有和季路那样,摆正位置,积极为贾家和皇权之间调和发挥建设作用,避免双方冲突,万劫不复……
奈何,贾元春全都是“背道而驰”,岂不是大讽刺?
元者,怨也。春者,蠢也!
徒呼奈何!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6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