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晨曦微露,爬上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观景台,放眼望去,五桥飞渡乌江,气势恢宏,江水、集镇、村庄交融的水乡景致尽收眼底,把这个江边小镇装点得生机勃勃、五彩斑斓。
乌江镇地处贵阳市和遵义市交界处,素有黔北南大门之称,北有老君关的险固,南有霸王坡的险阻,千里乌江穿镇而过,素称天险,扼喉川黔,是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1935年,红军先后3次进驻乌江镇,共15天的时间里,在这里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军事活动,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和故事。
时移世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位于乌江镇老君关村白家坝的循环水产养殖基地,是乌江镇取缔网箱养殖转产上岸的水产养殖基地之一。曹国飞是这片养殖基地的负责人,自从乌江库区取缔网箱养殖,实施渔民转产上岸后,他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探索起了循环水产养殖模式。利用循环系统,池塘内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枯水季可以直接回抽使用,丰水季鱼塘的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到旁边的艾田河。
“以前在河里养鱼,对环境有影响,产量也不高,转产上岸后,产量提高了,也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曹国飞告诉记者。
8个鱼塘,30余亩水域,可实现年产量30万斤,产值可达450余万元。同时,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残余饲料、鱼粪也将通过这套系统沉淀回收到集污池,再通过吸污设备,定期回收到岸边处理池,经沉淀、过滤后,水体循环利用,固体物作有机肥,达到环保增收两不误的效果。
为保护这方水土,播州区在取缔网箱养鱼,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同时,结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工作,在流域沿线严格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长制度,聘请沿线村民为河道日常保洁员,每天对河道进行全面巡查清理,有力有效推进河道水质环境改善。
在乌江镇坪塘村水井湾1200米海拔的山坡上,连片种植的中药材前胡郁郁葱葱,村民们正忙着采挖。
去年,坪塘村通过引进中药材种植户盘活了这片荒地,成为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的去处。从播种到采挖都需要大量人工,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到了前胡采挖的季节,这里每天都有几十个村民在忙碌。
生猪也是坪塘村的重要产业之一,从最早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大小结合”,生猪产业有大有小,既有标准化养殖,也有家庭式养殖。
王开孟就是村里最早发展生猪养殖的一批人,从养殖至今,养殖场每年都保持着100多头的生猪数量,并且坚持大猪小猪一起养殖,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坪塘村,像王开孟这样养殖生猪的大户有很多,都因为养殖生猪改善了生活状况。乌江镇坪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仕伟介绍,坪塘村的生猪养殖达到2.4万头,人均5头以上,全村将近450户村民都在养猪,和刺梨、辣椒、蔬菜、玉米等产业形成了有机循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乌江豆腐鱼一条街已经热闹非凡。伴随着翻滚的红汤、升腾的烟火气,慕名而来的食客大快朵颐,在麻辣鲜香中扫去一天的疲惫。
乌江豆腐鱼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张美食名片融入了乌江的自然、历史、人文,串起了种植、养殖等产业,激活了农文旅活力,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乌江镇依托这一品牌,不断挖掘和发展餐饮文化,在产销对接和市场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深化品牌建设,产业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乌江哺育着两岸的人们,而乌江边上的乌江镇,新的故事正在续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洪飞
编辑 吴浩宇
二审 陈颖
三审 唐正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