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向孔子致意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07-21 00:1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滁州日报

向孔子致意

——在教学实践中碰撞《论语》中的教育理念

□路云飞

孔子两次拜见老子,得到他由“牙齿与舌头”而比较出来的关于为人做事“软与硬”“刚与柔”的教导后,无限追崇,比之为见首不见尾、变幻莫测的龙,还说自己永远也无法与之相比。其实他太谦虚了,因为他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当之无愧的祖师爷。

关于教育的主体、内容、对象、方法等等,孔老夫子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大道理那是一套一套的:什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学而习之,学而知之……一句话,那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有关教育的观点,既丰博又精辟!

孔子认为作为学生求学,要强调好学深思;而作为教育者,则要注重对象与方法。

因材施教,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定是“学生”。孔子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启发、诱导,做到循序渐进。

他喜欢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众弟子散散步啦,聊聊天啦,吃吃饭啦,下下棋啦,奏奏乐啦等多种方式,走近学生身边,通过言行举止观察学生;走进学生心里,了解他们不同的智商、情商和个性。比如他在《侍坐》章里就显出他对不同学生性格的透彻把握:子路的坦诚、鲁莽、直率,曾皙的懂礼、洒脱与卓尔不群,冉有的谦虚谨慎、言行有度,公西华的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常对学生讲的话是:“你们随便说说吧。”这种“随便说说”在教学中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的氛围,所以上他的课,学生是轻松自由、思维活跃的。孔子从不高高在上显出什么“师道尊严”的臭脸坏脾气。有一回孔子到一座小城武城,听到满城尽有“弦歌之声”,得知是做了武城令的学生子游在这里推行礼乐之教,就笑起来,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一听不愿意了,反驳说老师您自己说弘扬礼乐之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世也”,怎么我武城就“割鸡焉用牛刀”了?我不服!孔子立马意识到不对,向子游道歉。更有甚者,子路还敢跟夫子耍耍脾气,发发牢骚,尤其是针对孔子去见南子的这件事,居然搞得孔老师举手对天发誓:“我没做!真没做!真真没做!”

一个多可爱的老头子啊!

了解学生后,孔子非常注重根据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态度、方法。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子路匆匆走来讨教:“老师,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瞄了子路一眼,清清嗓子又喝口茶,之后才慢条斯理地说:“这种事情嘛,总要问一问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风就是雨呢?”子路刚走,冉有也走来,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当然!必须!立刻!马上做!”一旁的公西华就奇了怪了:“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不一样呢?”孔子笑了:“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瞧,这就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理念,不断发展、创新,有了如今的因性施教即根据男女性别差异予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因龄施教即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施以不同教育。

谁能说,孔子不是一个智慧的教育者呢?孔门三千,可不是他自己吹出来的。

愤悱启发,学会怎么抓鱼

每个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于是,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夫子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发现学生的思考状况并予以有效的启发。这样,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最行之有效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才会是效果最佳的。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由浅显切入,渐渐深化,更简单易懂;拿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打比方,更通俗生动;不摆架子,拉低身段,站在求知者的角度理解他、诱导他,让他与自己一边探讨一边思考,更容易把问题解决。简而言之,教育如同抓鱼,目标不是抓到多少鱼,而是要学会怎么抓鱼!

能稳坐杏林,侃侃而谈,教化了三千弟子,培育出七十二位贤人——孔子虽然不是神龙,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循循善诱的施教者,一个伟大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行者。作为一位教育思想家,孔子还认为,当老师的自己要以德服人,要学而不厌,要诲人不倦,要无常师……不一而足。

放眼如今,孔子的教育理念已经影响世界了。以我看来,一个教育者,首先要心存对孔子的敬意,读透《论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1 09: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学会做一个不合群的人,留三五知己,足矣
...人性的弱点》:人活一生,别太合群,只求三五知己说起孔子,我们会想到“桃李满天下”之类的俗语,脑海里会浮现出孔子和一大群学生出游的样子。认真想一想,孔子真的是一个追求热闹的人吗
2023-05-31 06:27:00
竟然有人说孔子道貌岸然,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
2023-05-09 18:34:00
孔子弟子子路:至孝之人却遭悲惨结局
说到中国的教育史,离不开一个人——孔子。他不仅开创儒学,还创造性地兴办私学,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读书学习,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学生也得到了后世的敬重。孔子这么多学生
2024-03-14 06:03:00
子路:从游侠到儒家弟子的转变
谈及孔子,我们通常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儒衣长髯的敦厚长者的形象。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似乎应该拥有一个古代大学教授的外表。然而,这个印象与历史事实存在严重的
2024-01-28 02:14:00
探讨子路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以及他的死亡对孔子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布各地,其中最宠爱的学生之一便是子路。然而,子路的结局却是悲惨的,他在一次战斗中被剁成肉酱。本文将探讨子路为何会有这样
2024-10-24 20:29:00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子路,为何会被剁成肉酱呢
...当了国君之后,就将子路的尸体做成肉酱送给子路的老师孔子,孔子痛哭一场,还没多久孔子也去世了。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大家都知道子路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子路的死亡使得孔子非
2024-04-22 17:01:00
他是孔子最暴躁的弟子,刚见面就要和孔子比武
...远流长,说起儒家创始人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他就是孔子,孔子为了宣传儒家思想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还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收
2023-04-22 15:32:00
孔子对子路与颜回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定位
一般认为,孔子儒雅温和,这样的老师对待学生一定是和风细雨,实际上,孔子脾气很大,生气的时候经常会骂人,而且很刁专。被他骂的最多的是他的大弟子子路,甚至骂他不得好死,哪有老师这么诅
2023-12-05 08:41:00
子路、子贡与曾参:孔子的学生们的多彩人生
...恶作剧,你一不留神他就给你设个圈套。即使万世师表的孔子,也会面临一些顽劣弟子的挑战,孔夫子以他超人的智慧时时刻刻与他们斗智斗勇,有些故事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子路是挨孔子骂最多
2023-12-08 07:51: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