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韩小乔
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志愿填报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据媒体报道,志愿填报付费市场乱象丛生、从业者良莠不齐。教育部多次提醒考生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花钱咨询填志愿,早已不是新鲜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为8.8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9.5亿元。从数百元的智能填报,到动辄上万元的一对一指导,志愿填报服务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虚假宣传,所谓“智能填报”往往只是简单的数据筛选,所谓“专家”不过是花钱买证、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尤其是“高考志愿规划师”,听起来唬人,实际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政策解读不精准、信息提供不准确、费用收取不规范乃至诈骗,考生一旦陷入这样的套路,很可能花冤枉钱还走弯路,造成人生遗憾。
乱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随着高考改革深入,各地志愿填报规则发生变化,填报难度增加。考生“十年磨一剑”,谁也不想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但志愿填报关注的人多、了解的人少,部分机构抓住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恐慌心理,把这桩“人生大事”变成“热门生意”。另一方面,志愿填报服务行业处于从业门槛不高、定价标准不清、监管不到位状态,在巨大利益面前,从业者一哄而上,市场鱼龙混杂。
志愿填报关系考生前途,不该沦为野蛮生长的“生意”。亟须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从业门槛,规范行业收费,不给无良商家留生存土壤。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不法行为,让滞后的监管赶上趟。教育部近日表示,将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个人或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志愿填报活动的监管,严肃查处收取高价咨询费用、价格欺诈及虚假宣传等问题,释放规范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强烈信号。
“堵偏门”更要“开正门”。填报志愿无从下手,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公共服务缺位,考生容易“病急乱投医”;公共服务到位,无良机构就没了市场。官方填报志愿服务不能只是发本指南、开个讲座、走下过场,而应真正从考生需求出发,提供全面、务实、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线下开展志愿填报培训、加强招生政策宣传解读,让考生吃透高考政策和录取规则;线上建立网络平台、整合招生信息、提供权威官方数据、及时发布招生录取预警信息,打破信息壁垒。多部门协同合作,做实做细服务,帮助考生“知己知彼”、科学填报志愿。
填报志愿最怕人云亦云、偏听偏信。对志愿填报付费服务的盲目迷信,某种程度上说明目前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少学生一心求高分、上名校,但鲜有思考兴趣爱好及职业规划。一些家长习惯大包大揽,总想“越俎代庖”,替考生设计未来。考生是志愿填报第一责任人,人生规划不能指望“速成”。主动思考、全面了解、理智选择,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是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一刻,更应贯穿考生人生旅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6 12: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