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Money loves me, money needs me, money wants me!”
最近,一首发财歌《Money Loves Me》席卷各大短视频平台,凭借高能量、强节奏、直白歌词成为新晋求财神曲,翻译成蜜雪中文版就是“我爱钱呀钱爱我,我和钱来甜蜜蜜”,精准撩拨广大网友的心弦。

试问当代年轻人最朴素的愿望是什么?发财。
当代年轻人最真诚的愿望是什么?发财。
当代年轻人最热烈的愿望是什么?还是发财。
自称低能量老鼠人的打工仔们,近期最爱的时尚单品无疑是高能量发财歌。在音乐软件搜索“发财歌”,就有上千首类似歌曲正在排队等待听众宠幸,从中文神曲到西方力量,从古早财神到赛博朋克,讲究的就是个中西结合、宜古宜今。
不知不觉,发财歌早已“入侵”我们的生活。
早高峰的地铁上,戴耳机的年轻人没准正听着《Money Loves Me》;周末的KTV里,大家的必点曲目里少不了一首《财神到》;打开短视频平台,算法会精准推送BGM,诱惑你加入《八方来财》大军;苦求转运的年轻人不仅开刮刮乐要配上《好运来》,过年更是要 《恭喜发财》。

在魔幻2025年,不听发财歌,不懂吸引力法则,“那么你就OUT了”。
01
是谁在听歌,
面对“money的诱惑”
20年前,刘德华在春晚唱《恭喜发财》时怕是没有想到,发财歌的市场竞争有一天会激烈如斯。
光是今年,发财歌的档期堪称无缝衔接。
歌手黄龄在春节档正式发行了《发财歌》,开口就是“我想发财就能发大财,财神老爷快到我的家里来”。

图源:抖音@黄龄
紧跟其后的是说唱圈歌手揽佬,携《八方来财》强势来袭。作为“2025年第一神曲”,这首歌里没有八方,听过的人只记得“来财”,别管怎么来,反正先来财。
直到今天,一首充满AI味儿的《Money loves me》仍然在各平台活跃着。相较于没啥名气的姊妹篇《Money Is Come(来财来财)》,它凭借“高能量发财歌”的噱头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攻城略地,成了当下依旧热门的好运BGM。
简化版的来财没有三叩九拜,重在一颗真挚求财的心,只需来人动动小手,先选取发财歌的副歌高潮部分,再晒上几秒视频或美照,给财神认认脸,就算小型的求财仪式。
在这里,盛行的是吸引力法则。这是个心理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显然,爱听发财歌的人们,想吸引的是“来财”。这种“我爱钱来钱爱我”的精神内核,要的就是“money的诱惑”,大家伙儿的欲望都一览无余,坦荡直白。
延伸到日常生活里,追随者们不仅要听发财歌,还要搭配“言出法随”的口头禅。
他们主动把“笑死了”换成“笑发财了”,把“气死了”变成“气暴富了”,用一句轻飘飘的“万事万物发生皆有利于我”来解决所有问题,图的就是一个心想事成。
别以为“发财人”是自娱自乐,其实全世界都在听发财歌。随着中文版《八方来财》横冲直撞走向世界,外国版发财歌也在蠢蠢欲动,甭管土的洋的,发财就是要雅俗共赏、凑个热闹。
当歪果仁痴迷于《八方来财》的东方神秘力量时,国内网友也在听《Money Loves Me》,谁能说爱财不算是一种跨越重洋的文化交流呢。

图源:《八方来财·因果》MV
网友分享的高能量发财歌单,前有Gwen Stefani的《Rich Girl》,后有Lana Del Rey的《Money Power Glory》,用歌词来说就是“I want money power and glory”(钱、力量、荣耀咱都要),主打一个雨露均沾。
在发财歌的圈子里,K-POP(即Korea-Pop,韩国流行音乐)可谓一大重镇,类似的发财歌层出不穷。从《Money》《Billionaire》《Gold Gold Gold》到最近的《Rich man》,这些歌曲就差把“有钱”两字儿刻在脸上,一边被调侃为“人穷疯了的幻想”,一边跻身发财歌的庞大行列。
与此同时,圈子正在批量制造相应的“偶像”。例如凭借女王级发言立于不败之地的金·卡戴珊,给自己写1000万美元空头支票最终兑现了的金·凯瑞,以“影后想要,影后得到”的爽文情节被高高捧起的辛芷蕾,都是追随者努力的方向。
这些声名鹊起、财力不俗的偶像们距离普通人很遥远,但大家在“想什么来什么”的心理追求上却很近。在积极心理学上,这可视为一种正向力,人们先主动追求美好的事物,美好也会被吸引而来。
听着发财歌、做着发财梦的人们,奉行的正是这套逻辑。
他们试图在一句句“money loves me”的洗脑里,呼唤出现实的好运气。
02
到底是谁在“来财”
全世界都在唱《来财》,但只有歌手们是真发财了。
《八方来财》的威力已经大到,在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上,揽佬能以500万的月收听人数力压周杰伦和“《跳楼机》之父”LBI利比,登顶华语歌手榜。

图源:微博@揽佬SKAIISYOURGOD
这首发财歌的爆火就像个双面镜,一面是热闹的全网跟跳二创,一面是歌手本人的闷声发财。不光是他在采访里说的那句“以前点20元外卖,现在能点90元”,一首大爆曲兼短视频神曲的版权分成和授权收入就相当可观。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说唱歌手揽佬一朝上桌,登音乐节、发新专辑、领说唱奖,不亦乐乎。在《精选奇遇记》的对谈里,他直言自己就是想搞钱,这首歌火起来也是因为“大家都想要钱啊”。
走上“土潮”路线的内地偶像男团ONER,同样在忙着“招财进宝”。2023年,ONER携手喜剧演员宋木子发行新年歌曲《大貔貅》,成功做到了“辛辛苦苦做男团无人知,一朝唱发财歌天下闻”。
这首招财歌目前仅在国内单一音乐平台的收藏人数就突破了60万,不仅能搭配短视频的二创食用,而且在各类晚会上“登堂入室”,反哺团体更多工作机会,成了ONER名副其实的“吸金神曲”。

来源:《大貔貅》MV
谈到发财歌,不得不提刘德华的《恭喜发财》。仅看B站数据,截至今年年初,刘德华《恭喜发财》相关二创已达20万个,总播放量超20亿。2025年已解冻75%的华仔,仅凭这首超市神曲,每年就能躺着赚到手软。
正是出于对这种狂热情绪的精准捕捉,发财歌逐渐成为“求财消费”的一环。动辄“暴富”的年轻人,正在捧起一个个揽佬,沉醉在“钱钱的世界”。
花钱求来钱,已经成了当下非常流行的消费趋势。
年轻人对于世俗的欲望能有多强烈,都摆在明面上:社交平台上挂着的是暴富头像,朋友圈发的是求财文案,工位上放着招财猫摆件,周末的citywalk要拜财神庙,KTV里嗨唱的是发财歌。
今年4月,坐落于北京鼓楼东大街的黄瓦增福财神庙恢复对外开放,不到五分钟就能逛完的小庙迅速成了当代网友“求财神”的打卡地。
在这里,门票0元,出口处的文创店更像是最终景点。小小的发财挂件卖到38元/只,人们前来只为一捧金元宝、一朵“有钱花”。

来源:抖音@火火火火火
和发财歌一样,这还只是“求财消费”的微小缩影。与其说是商家在炮制美梦、销售幻想,不如说是一种新型的“套中套消费”,套的是心理慰藉和情绪价值。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经济”。“求财”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断被创造和放大,催生出“发财歌”“发财树”“发财图”等一系列衍生品,流量一步步变现,最终形成闭环。
从手机壳背后0.1g的金贴片到源源不断产出的“吸金神曲”,“求财”二字的商业属性正在发挥其不容小觑的经济价值。
在购物平台热卖榜上,发财摆件和吉祥玩偶常年占据一席之地,是备受当代年轻人欢迎的社交礼物。低到几块钱,高至上百元,激情下单的年轻人热衷于借此“花小钱,求好运”。

就连在新闻里忙着和年轻人恋爱的AI,都是其中“play的一环”。各大AI生成的金山银山、金砖银砖在求财评论区里泛滥成灾,成了公开的流量密码,养活了一帮产图博主。
更为夸张的是“赛博财神爷”,仅凭AI作图和求财元素起家的博主们,在橱窗里纷纷挂上锦鲤贴纸和财神摆件,0成本起号实现无痛带货。

在网友还在听《Money Loves Me》、沉浸于“幻想式成功”时,他们已经真的抢先来财。
值得警惕的是,以暴富之名编织的不一定是美梦,也可能是表面诱人的陷阱。中间隔着的,就是普通人与脚踏实地的距离。
人人都在听发财歌,结束后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
03
未必能发财,多半能快乐
“老天保佑,金山银山全都有。”
当这句如同梦话的改编歌词蹿红网络,成为各类博主赶着配图的“暴富语录”,发财歌的传播威力就足以体现。
不管意思多简单,只要发财歌稍稍出手,就能轻松玩转网络。这类歌曲的走红,固然离不开魔性洗脑的旋律和特定的文化因素,但能在抽象时代脱颖而出,还是因为网友宣称“但求荣华富贵,不求一丝真情”,专业对口的发财歌过于手拿把掐。

如今在互联网上冲浪,有两大绝对安全区域,发财正是其中之一。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们,相聚在求财的视频下时,就自觉在评论区列队刷屏求财语录,评论区满目平和,没有你来我往的吵架,只有肉眼可见的真心。
“发财人”的精神状态遥遥领先,他们秉持着“万事万物皆有利于我发财”的原则,对日常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解构重建,各种语录张口就来、熟练背诵。
爱情来敲门时,他们欣喜若狂:“钱辈,请和我交往吧!”
经典诗歌背着背着,不自觉就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财神爷爷请留步”。
面对生活的困难,被打倒后也要爬起来说一句“如果人生一定要碰壁,我希望是人民币”。

他们自嘲是“低能量老鼠人”和“低阶打工牛马”,在打着“高能量、反内耗、自我强化”旗号的发财歌里集体沦陷,苦日子都不用喝中药,听两首歌自己调理好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财歌的盛行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更是命中年轻人的心理脉搏。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它们既是情绪经济“Play的一环”,还有种“经济上行时期的美”。
音乐流行的类型与社会的普遍情绪相关,这个问题早已经被证明了。甚至,前几年,《金融经济学杂志》上还刊登过一项研究,通过音乐平台Spotify上用户的收听数据,来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民众的“音乐情绪”。

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Spotify的收听数据比标准消费者信心调查更能准确地预测消费者信心。因为,音乐作为一种通用语言,使研究者能够实时构建一个比较性的全球民族情绪指标。
他们收集了40个国家用户在Spotify上收听歌曲的数据后发现,音乐情绪越高,该国股市当周的回报率就越高。
这项研究当然也存在争议。但大量先前研究至少已经证实,我们会听与自身感受相符的音乐,这被称为情绪一致性。节奏明快的“发财歌”的流行,确实透露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普遍情绪。
时代变了。曾几何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人,认为谈钱不够体面,羞于直言财神崇拜,奉行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到了2025年,民间的财神崇拜早有历史传承,普通人对暴富的渴望迈向新的高峰。在以内卷和性价比为关键词的时代,躺不平也卷不赢的人们选择“赛博爱财,略讲礼貌”。

财富不能绝对代表幸福,但其代表着当代人稀缺的掌控感和选择自由。当代年轻人在奋斗中呼吁佛系和躺平,在工位上向往诗与远方,在一声声“来财”里接好运,没有任何发不了财的抱怨,全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欣赏。
这种“求财”并不等同于“拜金”。在《陈鲁豫·慢谈》里,窦文涛说:“我最崇拜的是合法、能挣到钱的人。”在他看来,读书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因为看书对他们那辈人来说,就跟现在的孩子爱玩游戏一样。

《陈鲁豫·慢谈》
当代年轻人“求财”也正是如此,他们不再羞于谈钱,反而是更务实的好事情,因为更清醒才能更有更健康的金钱观。听着发财歌做梦的人们,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都明白,梦是会醒的,它只能填补日常缺失的快乐。
同样地,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怀着同一种愿景,让“求暴富”成为圈层化的身份认同。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不装”的态度、邻近的社交身份,在这里“说一句恭喜发财,咱们就是朋友”,轻松化的表达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一个人唱发财歌,多少显得有些孤立无援,但一群人唱,就有种“天涯何处觅知音”的错觉。在求财社交这件事上,年轻人彼此确认着同一份小确幸:
不求一个亿的小目标,只求明天更比今天好。
· 热 点 回 顾 ·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5 0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