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5 20:30:00 来源:戏说三国

商朝的历史中最特殊的一点就是商人曾经屡次迁都,一直到盘庚迁殷之后,商人一改以往“不常宁”、“不常厥邑”的生活习惯,转变为定居生活。《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商朝早期的先公先王们为何要屡次迁移,而在盘庚迁殷之后又为何突然改为定居生活?这种转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盘庚迁殷

各种猜想

汉、晋时期曾有人提出商人迁都是为了矫正奢靡的风气,但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为了改变奢侈的生活风气而迁都的情况,《尚书·盘庚》是盘庚在迁都时对商人进行动员和安抚的讲话,但其中并未提到生活风气相关的因素,也未提及政治方面的原因,只是反复强调迁移对人民的利益有很大的好处。

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躲避河患,宋朝朱熹的弟子蔡沈就曾说过:“自祖乙都耿,圮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而大家世族,安土重迁,胥动浮言。小民虽荡析离居,亦惑于利害,不适有居,盘庚喻以迁都之利,不迁之害。”,意思是说盘庚不得不迁都的原因是河患引起的经济、社会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然而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在古代文献和殷墟卜辞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河患的记载。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尚书》

如果是洪水泛滥,那就是大祸临头,就算盘庚不动员,人们也会为自己的安危着想,迫不及待地搬到别的地方去,绝不会有任何抱怨,而且商人所迁之地都距黄河两岸不远,如果说商人多次迁移是为了躲避河患,那么应该远离河边才对,可为何转来转去总在二三百里的范围内徘徊?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黄河泛滥

河患说不能成立,于是又有人提出当时商人很可能还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商人并不是游牧民族,这一点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由于陶器易碎,运输不便,所以游牧民族很少使用陶器,但考古发现证明商人不但大量使用陶器,而且制作得很精致。殷墟卜辞中记载祭祀所用的牲畜多达百余只,这也是农业社会的特征,不能因为他们饲养了大量的牛、羊就认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另外游牧民族迁徙是为了逐水草,一般都是一年之内屡迁其地,但商人至少是十年或数十年才迁一次,这显然不能用游牧民族的传统来解释。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殷墟出土陶器

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在盘庚之前,农业经济已经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盘庚》记载:“若农服田力啬,乃亦有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商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族群。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游牧民族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定居生活,那么商人最初为何要频繁的迁移?到了盘庚时期为何又不愿迁移了?《盘庚》中并没有解释清楚,只是说先王对人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每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先王们总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而决定迁徙,从不留恋他们亲手缔造的原有都邑。奇怪的是,盘庚从来没有明确地说出这对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既然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那人民干嘛要反对呢?

恋旧情深

孔颖达《尚书正义》认为,人民反对盘庚迁都是由于“恋旧情深”,正所谓“以豪民室宇过度,逼迫贫乏,皆为细民弱劣,无所容居,欲迁都改制以宽之。富民恋旧,故违上意,不欲迁也。”,这话不知有何根据,但以情理度之似乎多少有点近于事实。不过,需要加以解释才能明白。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古代农耕场景复原

商人迁移既不是为了躲避河患,也不是为了游牧生活,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呢?商人虽然早已进入农业为主的社会,但原始的粗耕方式经过数年的耕作一定会导致地力耗尽,从而不得不迁往新地。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殷墟

在盘庚之前,商人应该就处于这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阶段,商人迁都并非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非江河之害,而是为了改换耕地,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理解土地的肥沃程度有限这样的科学道理,他们只知道在一个地区生活了多年以后,粮食的收成就会减少,他们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也就是“殷降大虐”,所以必须迁移。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又重新获得了丰收,这就是盘庚所说的“视民利用迁”,迁移就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古代农耕场景复原

商人的“不常厥邑”,不是由于河患,也不是游牧生活的需要,实际上这是粗耕农业社会的特征,其迁徙的地方总不出今山东、河北、河南之间,循环迁移。游牧民族往往一年数迁,决不会十数年或数十年才改换一次牧场,只有粗耕农业社会才会如此。

定居于殷

商人以粗耕农业为主,所以人们认为迁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旦土地的地力耗尽,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迁移,因为不迁移就没有生存的机会。不过,到了盘庚迁殷之前,农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粗放的耕作变成了相对精细的耕作,这样就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长期耕种而不需要迁移。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殷墟

《竹书纪年》中说盘庚迁殷后即定居于殷,不再迁移,就是这个缘故。从商汤到盘庚,三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数次迁移,人们的生活也渐渐安定下来,迁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到了盘庚时期,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迁移就得使用命令或威胁的手段才行。

或许是因为盘庚看到自己的部族中,有一部分人还在从事粗放式的耕种,不迁徙就无法生存,所以他才会逼迫整个部族一起迁徙,而另一部分从事精耕农业的人则不愿意迁居,这就是所谓的“富民恋旧,故违上意,不欲迁也”,盘庚或许有点守旧,“不常宁”是先祖留下的规矩,那个时候虽然已经发展到了精耕农业的阶段,不用经常迁都,但盘庚却要遵守先祖的规矩,所以出现了反对之声。

是天灾人祸还是另有深意?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殷墟

总之,此时的商人正处在从粗耕农业向精耕农业过渡的时期。商朝早期,商人的频繁迁移与粗耕农业的特点相吻合,迁殷之后,他们进入了精耕农业的定居生活,这是合乎情理的。人们常常将殷墟出土的文化误认为是整个商朝的文化,这是不恰当的。殷墟的大多数遗存是盘庚迁殷之后产生的,此时已经是商朝的后半期,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在盘庚迁殷之前,商人还处于粗耕农业阶段,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有限的生活,很少有剩余的物资可供他人剥削,阶级分化的情况也许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明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6 06: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浅谈商朝时期盘庚迁殷的故事
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主,也是一位才能比较出众的政治家。他刚刚继位的时候,商朝的内部局势十分混乱,爆发了所谓的“九世之乱”,列王之间为了争夺商朝的王位你死我活。为了躲避天灾人祸,
2023-05-09 18:14:00
...电力,政府应对不力,官方救援迟缓……天灾背后的种种人祸,引发了美国民众强烈不满。策划:刘加文执行策划:杨定都 徐倩统筹:毕秋兰主持人:刘小军视频制作:吴轶楠视觉设计:杨霁昕
2023-08-18 16:50:00
华语首部辐射灾难大片《焚城》首次官宣!刘德华白宇莫文蔚领衔主演
...的生命安全。此外,剧情看点也十分重磅,除了天灾还有人祸,监制兼领衔主演刘德华也在VCR中透露,电影中不仅有辐射灾难,还有人性的博弈和思考。令观众充满期待。在提及与观众见面的时
2024-06-18 17:57:00
商朝频繁迁都十余次,盘庚为何又要迁都
...章与大家一起探究的是商王朝频繁迁都背后的故事,以及盘庚是如何费大力气才将都城定下来的。顾予烝尝,汤孙之将商朝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强国,历经500多年传承,疆域面积更是首创新高。北
2024-07-05 21:18:00
清朝末年天灾人祸的原因
...上瘟疫四起,整个国家一片惨烈。按说在封建王朝,天灾人祸往往会有人造反,比如历史上的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都是被逼无奈,才揭竿而起的。同时,此时吏治腐败,沉重的税赋压得百姓喘
2023-08-13 14:52:00
全国哀悼3天!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美国都是元凶
...“问题”,例如利比亚的洪水天灾,伊拉克婚礼现场的“人祸”,但是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元凶”就是美国。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小铁在强行黑美国,那么大家不妨往下看,咱们慢慢“抽丝剥茧
2023-10-05 11:09:00
天灾?人祸?地震后的土耳其已经开始追责了,彻查豆腐渣工程
...很惨烈,这是大自然咆哮后的结果,是天灾,但同时也有人祸。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土耳其和叙利亚边境地区,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又经历战乱,再加上一些基础设施质量不高,我们从
2023-02-13 14:10:00
阿联酋“沙漠变汪洋”是天灾还是人祸?
海湾多国近日饱受强降雨侵扰。阿联酋17日称遭遇1949年有记录以来最强降雨;同属热带沙漠气候的阿曼多地14日至17日连降暴雨引发山洪,造成至少18人死亡;巴林和卡塔尔也受到此次强
2024-04-19 11:56:00
夏威夷毛伊岛大火惨剧:93人罹难,古镇化为灰烬!是天灾还是人祸?
...着重建的艰难。这场大火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天灾还是人祸?为什么当地的警报系统没有及时发出预警?为什么救援力量不足?为什么气候变化会加剧火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93人
2023-08-14 16:1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