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商朝的历史中最特殊的一点就是商人曾经屡次迁都,一直到盘庚迁殷之后,商人一改以往“不常宁”、“不常厥邑”的生活习惯,转变为定居生活。《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商朝早期的先公先王们为何要屡次迁移,而在盘庚迁殷之后又为何突然改为定居生活?这种转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盘庚迁殷背后的真实原因。
盘庚迁殷
各种猜想
汉、晋时期曾有人提出商人迁都是为了矫正奢靡的风气,但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为了改变奢侈的生活风气而迁都的情况,《尚书·盘庚》是盘庚在迁都时对商人进行动员和安抚的讲话,但其中并未提到生活风气相关的因素,也未提及政治方面的原因,只是反复强调迁移对人民的利益有很大的好处。
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躲避河患,宋朝朱熹的弟子蔡沈就曾说过:“自祖乙都耿,圮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而大家世族,安土重迁,胥动浮言。小民虽荡析离居,亦惑于利害,不适有居,盘庚喻以迁都之利,不迁之害。”,意思是说盘庚不得不迁都的原因是河患引起的经济、社会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然而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在古代文献和殷墟卜辞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河患的记载。
《尚书》
如果是洪水泛滥,那就是大祸临头,就算盘庚不动员,人们也会为自己的安危着想,迫不及待地搬到别的地方去,绝不会有任何抱怨,而且商人所迁之地都距黄河两岸不远,如果说商人多次迁移是为了躲避河患,那么应该远离河边才对,可为何转来转去总在二三百里的范围内徘徊?
黄河泛滥
河患说不能成立,于是又有人提出当时商人很可能还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商人并不是游牧民族,这一点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由于陶器易碎,运输不便,所以游牧民族很少使用陶器,但考古发现证明商人不但大量使用陶器,而且制作得很精致。殷墟卜辞中记载祭祀所用的牲畜多达百余只,这也是农业社会的特征,不能因为他们饲养了大量的牛、羊就认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另外游牧民族迁徙是为了逐水草,一般都是一年之内屡迁其地,但商人至少是十年或数十年才迁一次,这显然不能用游牧民族的传统来解释。
殷墟出土陶器
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在盘庚之前,农业经济已经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盘庚》记载:“若农服田力啬,乃亦有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商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族群。
游牧民族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定居生活,那么商人最初为何要频繁的迁移?到了盘庚时期为何又不愿迁移了?《盘庚》中并没有解释清楚,只是说先王对人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每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先王们总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而决定迁徙,从不留恋他们亲手缔造的原有都邑。奇怪的是,盘庚从来没有明确地说出这对人民究竟有什么好处,既然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那人民干嘛要反对呢?
恋旧情深
孔颖达《尚书正义》认为,人民反对盘庚迁都是由于“恋旧情深”,正所谓“以豪民室宇过度,逼迫贫乏,皆为细民弱劣,无所容居,欲迁都改制以宽之。富民恋旧,故违上意,不欲迁也。”,这话不知有何根据,但以情理度之似乎多少有点近于事实。不过,需要加以解释才能明白。
古代农耕场景复原
商人迁移既不是为了躲避河患,也不是为了游牧生活,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不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呢?商人虽然早已进入农业为主的社会,但原始的粗耕方式经过数年的耕作一定会导致地力耗尽,从而不得不迁往新地。
殷墟
在盘庚之前,商人应该就处于这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阶段,商人迁都并非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非江河之害,而是为了改换耕地,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理解土地的肥沃程度有限这样的科学道理,他们只知道在一个地区生活了多年以后,粮食的收成就会减少,他们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也就是“殷降大虐”,所以必须迁移。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又重新获得了丰收,这就是盘庚所说的“视民利用迁”,迁移就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
古代农耕场景复原
商人的“不常厥邑”,不是由于河患,也不是游牧生活的需要,实际上这是粗耕农业社会的特征,其迁徙的地方总不出今山东、河北、河南之间,循环迁移。游牧民族往往一年数迁,决不会十数年或数十年才改换一次牧场,只有粗耕农业社会才会如此。
定居于殷
商人以粗耕农业为主,所以人们认为迁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旦土地的地力耗尽,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迁移,因为不迁移就没有生存的机会。不过,到了盘庚迁殷之前,农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粗放的耕作变成了相对精细的耕作,这样就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长期耕种而不需要迁移。
殷墟
《竹书纪年》中说盘庚迁殷后即定居于殷,不再迁移,就是这个缘故。从商汤到盘庚,三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数次迁移,人们的生活也渐渐安定下来,迁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到了盘庚时期,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迁移就得使用命令或威胁的手段才行。
或许是因为盘庚看到自己的部族中,有一部分人还在从事粗放式的耕种,不迁徙就无法生存,所以他才会逼迫整个部族一起迁徙,而另一部分从事精耕农业的人则不愿意迁居,这就是所谓的“富民恋旧,故违上意,不欲迁也”,盘庚或许有点守旧,“不常宁”是先祖留下的规矩,那个时候虽然已经发展到了精耕农业的阶段,不用经常迁都,但盘庚却要遵守先祖的规矩,所以出现了反对之声。
殷墟
总之,此时的商人正处在从粗耕农业向精耕农业过渡的时期。商朝早期,商人的频繁迁移与粗耕农业的特点相吻合,迁殷之后,他们进入了精耕农业的定居生活,这是合乎情理的。人们常常将殷墟出土的文化误认为是整个商朝的文化,这是不恰当的。殷墟的大多数遗存是盘庚迁殷之后产生的,此时已经是商朝的后半期,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在盘庚迁殷之前,商人还处于粗耕农业阶段,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有限的生活,很少有剩余的物资可供他人剥削,阶级分化的情况也许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明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6 06: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