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诸葛亮反对刘备伐吴,那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在《三国志》中,事后诸葛亮只是对伐吴之战没有好参谋长表示了遗憾:“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这番话有两个意思:自己不如法正说话好使,是没有能力阻止刘备起兵为关羽报仇的;刘备伐吴,也不是一定要失败,如果法正还活着并跟随刘备出谋划策,那场仗绝不会输得那么惨。
刘备伐吴的时候已经称帝,诸葛亮也已受封丞相,按照古代朝堂规则,在重大问题上,丞相必须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唱反调和扯后腿都是不可接受的:要么是皇权受到挑战、皇帝被架空;要么丞相失去皇帝信任、丢官罢职甚至可能身首异处。
明知自己不能阻止刘备伐吴却偏偏强出头,这样的事情,高明的政治家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无论怎样,诸葛亮都不会公然反对刘备伐吴,因为丢了荆州,他的“隆中对”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如果在重大决策时与刘备不是一条心,刘备也不会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东吴并不是不可战胜,刘备伐吴也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收回荆州若干个郡县和关羽遗体,并迫使孙权交出叛徒糜芳、士仁、范强、张达、潘濬、郝普。
刘备不伐吴是不可能的,这一点连曹魏主要谋士刘晔也看得十分清楚:“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刘晔这番话说的同样清楚:荆州失陷、关羽遇害,刘备集团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如果刘备咽下这口气,不但会被天下人耻笑,孙权也可能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张飞、魏延等宿将会因此寒心。
刘关张义虽君臣恩若兄弟,不管是从战略大局出发,还是从战友情谊考虑,丢失了“半壁江山”、被杀了首席大将而毫无反应,那么刘备就不是“昭烈帝”而是“宋高宗”了。
《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也是一位雄才大略慷慨激昂之士,跟关羽的关系也一向很好——诸葛亮初出茅庐辅佐刘备,能用的大将,也就是关羽张飞赵云等寥寥数人而已,朝夕相处十多年,其感情之深,读者诸君一定都能理解。
正史中诸葛亮并未反对刘备伐吴,赵云劝阻刘备,也仅见于《云别传》而不见于《三国志》,《云别传》的作者是谁都不清楚,只是在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提到几句,也不能当做历史依据:如果赵云在关羽张飞遇害,关羽的身体、张飞的首级到被东吴掌握的情况下,依然很“冷静”地阻止刘备伐吴,那就不是冷静而是冷漠了。
血海深仇不报,刘备就不配被称为一代枭雄,诸葛亮和赵云如果真坚决反对伐吴,不但人品堪忧,战略眼光也值得商榷。
《云别传》记载的赵云阻止伐吴理由,看起来十分可笑:“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曹操是国贼不假,但是真正偷了荆州地盘和关羽张飞性命的却是孙权,您说在刘备集团看来,谁才是十恶不赦之贼?赵云想武力灭魏、慑服孙权,这岂不是说一个小学生打趴了高中生,又把初中生吓得甘愿当小弟?
失去荆州后,刘备已经成了三国三巨头中最弱的一个,单打独斗,他连孙权都打不过,就更别说庞然大物曹魏了。
按照“赵云的计划”,刘备应该吞下失荆州、亡关张的苦果,冉舟趁着曹操身毙子丕篡盗之机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那时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不管是看《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这些话都不像赵云会说的,因为这“计划”太过离谱,可行性绝对为零,且不说灭魏是以卵击石,就是被寄予厚望的“关东义士”,也不可能箪食壶浆去迎接薄情寡义的刘备:那厮连荆州失陷、重臣被杀都毫不在意,我们迎接他干啥?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按照正史推断,诸葛亮和赵云都不会反对刘备伐吴,因为不伐吴,蜀汉(应该叫季汉)君臣就失去了英雄气,也完全丢掉了脸皮,没气没脸的刘备集团,是不可能进取中原兴复汉室的。
演义小说和部分“别传”之所以大书特书诸葛亮赵云反对刘备伐吴,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刘备打输了!
如果刘备在夷陵大获全胜,孙权迫于压力而吐出荆州数郡、交还关羽张飞部分遗体、把六个叛徒降将都绑起来送到刘备军中,那么后世小说和别传,就会这样描述:诸葛亮不但全力支持刘备伐吴,在军需粮草供应上保质保量,还交给刘备好几个锦囊,让陛下依计而行;赵云屡次请任先锋而不得,是因为刘备把最重要的接应任务交给了他,赵云作为总预备队,要在前线获得胜利后,给予东吴最后的致命一击。
正因为刘备伐吴失利,所以他怎么做都是错的,为了证明诸葛亮的“神算”和赵云的“大义”,必须编出他们反对刘备伐吴的故事。
凡事过犹不及,为了彰显诸葛亮和赵云的“正确”,编出来的话都漏洞百出令人难以信服,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诸葛亮和赵云都不可能反对刘备伐吴,因为不伐吴的三个严重后果,谁也承担不起,刘备集团极有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刘备虽然没有打赢夷陵之战,但却打出了骨气和义气,让孙权觉得刘备不是很好惹。
我们不要被演义小说误导,以为是诸葛亮掌权后才恢复了孙刘联盟,为了重续盟约,邓芝还差点被孙权下了油锅。
我们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夷陵之战刚刚结束,曹丕就兵分三路向东吴大举进攻,如果刘备当时没闹肚子,肯定会卷土重来,把孙权做成鼠肉夹馍。
据《三国志》先主传和吴主传记载,刘备刚一出兵,孙权就认怂求和,在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又一次求和,刘备想让孙权掉过头去跟曹丕死磕,借坡下驴打赢讲和:一旦刘备身体康复,就会相仿吕蒙白衣渡江,在背后狠狠地给孙权一刀——那一纸盟约,孙权撕得,刘备就撕不得?
为了证明孙刘联盟是刘备活着时候就以恢复,咱们还是有必要复述一下《三国志》相关记载的:“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陆逊原名)、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部族武装请求出战)。(夷陵之战后)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孙权“甚惧”,一方面是怕刘备重整旗鼓再伐东吴,一方面也是曹丕方面给的压力实在太大了:“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曹丕派出打孙权的阵容,比曹操派出驰援曹仁打关羽的阵容还强大,孙权倾全国之兵才能勉强顶住,如果刘备这时候去端孙权老巢,成功的可能性绝对超过九成。
这里顺便要说一句,夷陵之战只是击溃战而非围歼战,刘备也不是一夜之间一溃千里:“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秋八月,收兵还巫。”
刘备八月撤回永安,曹丕于九月起兵攻吴,十月孙刘联盟恢复,这个时间线说明了什么,读者诸君肯定一眼就看明白了。
刘备兵败夷陵、没能卷土重来,只能说“上天不佑”:那边曹魏东吴激战正酣,刘备却因拉肚而一病不起,错失了与曹魏夹击东吴的唯一良机。
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刘备不是病得爬不起来,他会放过这个一雪前耻的机会吗?如果曹刘两家达成默契,孙权是不是会被五马分尸?
没有人怀疑刘备的“腹泻”是“联吴派”暗中下毒,因为刘备不是晁盖,诸葛亮赵云也不是吴用林冲,他们对刘备的忠诚不容置疑,我们只能说是刘备运气不好。
刘备运气不好,并不能归咎于诸葛亮和赵云的“不支持”,以诸葛亮的睿智和赵云的忠义,岂能看不出起兵伐吴的必要性?
刘备不伐吴的三个严重后果,读者诸君肯定都能看出来,刘备的心腹重臣大将诸葛亮和赵云自然也看得出来:其一,荆州不拿回来,进取中原只能出祁山,不可能实现“隆中对”构想的分进合击战略;
其二,关羽的身体、张飞的头颅在东吴不知如何安置,刘备睡不着觉,众将士也揪着心,如果刘备毫无反应,那些跟着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将士会怎么想?如果他们觉得刘备的“忠义仁厚”是假的,极有可能会一哄而散,即使不分崩离析,也会离心离德;
其三,汉末乱世群雄并起,大家又有一股英雄豪气或枭雄霸气,气可鼓不可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果刘备在失荆州、亡关张之后一忍再忍,就会被踢出当世枭雄行列,曹丕和孙权会不断挤压刘备的生存空间,那时候刘备被动应战,就没有几个人肯为他出力了。
演义中的赵云与关羽张飞情同手足,关羽张飞对诸葛亮也是心悦诚服,如果关羽张飞遇害后诸葛亮和赵云阻止刘备起兵报仇,他们的人品就会遭到质疑了:如果失荆州被杀的是诸葛亮赵云,关羽张飞会阻止刘备伐吴吗?如果刘备在夷陵打赢了,后世又会如何评价“明智冷静”的诸葛亮和赵云?
所以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们都看不到正史中诸葛亮和赵云阻止刘备伐吴的记载,也想不出他们阻止伐吴的正当理由:诸葛亮在东吴不捣乱只策应的情况下六出祁山伐魏,哪一次不是无功而返?赵云认为能先灭魏后收吴,岂不是痴人说梦?
诸葛亮是智者,赵云也不是虎痴,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他们都不会反对伐吴,因为那样于理不通、于义则违,伐吴失利稳住了蜀中人心,不伐吴的后果有多严重,读者诸君应该也能推测得出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1 18:45:3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