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桓公虽然名为“春秋首霸”,但他其实并不能号令楚、秦、晋三个大国。
究其原因,一是距离问题,二是实力问题。
后来,由于齐桓公晚年立储的问题,导致他去世之后齐国诸子夺权,陷入内乱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一直默默积攒实力的晋国开始崛起。
其实从地缘上看,占据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晋国显然比占据山东大部分的齐国更有优势,因为山西高原对周边地区有居高临下之势,
而从血统上看,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也比姜子牙这位外臣更加根正苗红。
最终称霸的晋国国君虽然是晋文公重耳,但为晋国奠定霸主基业的人,显然是他的父亲晋献公诡诸。
在晋献公时代,他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姬姓诸侯国、非战国时期的魏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国、虢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完成上述一系列操作之后,摆在晋献公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这些地区?
当时的晋献公有两种选择:
一是以划定郡县的方式管理;
二是以分封给兄弟子侄的方式管理。
很多人都认为,是秦始皇发明了郡县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任何领袖在遇到地区管理问题时,都会想到郡县制,但这受限于生产力的发展。
任何国家的极限管理边界,都与交通媒介有关,超出这个范围,中央根本没办法进行直接管理。
这也就意味着,郡县制可以在以首都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实行,而对于偏远地区,还是分封制比较靠谱。
晋献公当时的选择也是如此,当时的他有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分别是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
晋献公让太子申生坐镇曲沃,重耳坐镇蒲镇,夷吾坐镇屈城。
客观地说,晋献公这样做还是很合理的。
对于晋国而言,曲沃非常重要,曾经困扰晋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大宗小宗之争”,就是因为曲沃足以与首都翼城分庭抗礼。
把曲沃交给太子申生,就意味着此时的晋献公并没有易储的打算,他依然将太子申生当成自己的接班人。
至于重耳和夷吾,晋献公也没有亏待他们,蒲镇和屈城虽然不如曲沃重要,但同样在晋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来,重耳和夷吾担心在政治斗争中遭受波及,便开始思考对策,手下人都认为,回蒲镇(屈城)才是上策,这两个地方足以保存他们。
最好的三块地,给了自己最看重的三个儿子,其他地盘就以一种“半分封、半郡县”的方式,交给了国内其他贵族。
比如耿国故地,被晋献公交给了赵夙,这位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始祖,后来的赵国也是从这里开始发展壮大的;
比如魏国故地,被晋献公交给了毕万,他的子孙后来以其封地为氏,称魏氏,这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由来;
这种将领土交给贵族的做法也非晋献公首创,他的父亲晋武公就不止一次地做过这种事。
比如说,晋武公灭掉了韩国(姬姓诸侯国、非战国时期的韩国)和荀国,并将这两块地分别分给了韩万和荀息。
韩万就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始祖,而荀息则是中行氏、程氏和智氏的始祖。赵魏韩三家也是在灭掉了智氏之后,才拥有了三分晋国的实力。
晋献公这种划分领土的方式好不好呢?
我只能说,在他能够掌控全局的时候,这种划分方式相当完美,国内所有实力派都尝到了甜头,下一次再搞什么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他没分到土地的人会更加积极。
但随着晋献公日渐衰老,他对朝堂的控制力自然会相应减弱,所以他开始对三个儿子产生了忌惮之心。
一切是显然的,随着晋献公的日渐衰老,应该由谁接班就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这个话题要分两种情况来对待。
第一种情况是,太子申生拥有远超出重耳和夷吾的实力,那么接班人就不再是问题,只能由太子申生来接班。
可这种情况会带来一个负面效应,那就是如果太子申生等不及了,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超强实力抢班夺权。
楚国就是这样的:楚成王年老,太子商臣拥有超强的实力,结果当楚成王流露出对商臣的不满之后,商臣立刻动手杀了楚成王,抢班夺权成功。
第二种情况是,太子申生虽然拥有较强的实力,但并不能远超重耳和夷吾,那么接班人的问题就有说道了。
对于国内那些贵族而言,拥立之功永远是最大的。当太子申生没法从实力上压服两个弟弟的时候,难免会有人暗中给重耳和夷吾递话:“只要你愿意站出来争位,我支持你!”
关于这一点,也并非是我胡乱猜测,大家可以看看,后来重耳逃亡的时候,到底有哪些人跟随他一起,就很清楚了。
《史记》记载了九个人,分别是赵衰、狐偃、贾佗、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先轸、狐毛和壶叔;
《左传》记载了七个人,分别是赵衰、狐偃、贾佗、魏武子、司空季子、介子推和颠颉。
赵氏和魏氏上面说过,都是获得封地的大贵族,狐氏源于姬姓,等于是晋国王室的远房亲戚,显然比赵氏和魏氏更加尊贵,狐偃更是重耳的舅舅。
其他几人的出身有争议,但就看上述三位的身份,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其他几人的身份就算略差,也不会差得太多。
重耳是这样的情况,夷吾那边显然如此。事实上,夷吾后来比重耳先成为晋国国君,就是获得了秦国的力挺。
所以,第二种情况虽然不会造就一个强势太子,晋献公会相对安全,但对于晋国而言显然更危险,因为这就意味着,晋国内部的各大贵族已经分成了三派,分别支持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
如果晋献公去世,这三派也很可能打成一团,就像齐桓公去世之后的齐国那样。
后来,晋献公大肆削弱太子申生的权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晋献公晚年的时候,第一种情况显然不存在,太子申生并不具备楚国太子商臣的实力。
也就是说,在晋献公晚年,晋国国内必然存在着至少五个派系,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为三派,晋献公自己一派,中立一派。
后来,太子申生被杀,重耳和夷吾逃亡,这三派暂时蛰伏。
晋献公去世之后,这三派开始反击,太子申生人死灯灭,原本支持他的人开始分流,有人支持重耳和夷吾,有人开始中立。
正因为有了这段历史,所以晋献公虽然为晋国奠定了称霸的基础,但他本人的后世评价始终不高。
许多人说起皇帝不重用兄弟子侄时,都会拿晋国当反面教材,捎带着还会埋汰齐桓公几句。
其实,齐桓公和晋献公的这种做法并不离谱。
比如说汉武帝,他也在晚年的时候杀太子,并压制了另外两个年长的儿子,专心培养年仅七岁的刘弗陵。
唯一的区别就是,汉武帝培养的刘弗陵,变成了后世大名鼎鼎的汉昭帝;晋献公培养的奚齐,最终被晋国贵族所杀。
而晋献公的后世名声之所以不好,在我看来,和重耳有很大的关系。
重耳就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史书在提起他的时候,都是一脸赞叹,说他拨乱反正,重新将晋国拉回了正轨。
要褒扬晋文公,就必须贬低晋献公。
否则,后世说起来,晋文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都是因为他有个好爹晋献公,这对于晋文公的名声显然是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晋献公杀了太子申生,又准备向重耳和夷吾下手,使得这两人被迫逃亡,其中重耳更是一逃十九年。
如果大肆褒扬晋献公,那么被他逼得逃亡的重耳又算怎么回事呢?
当我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想起李渊和李世民。
在史书中,李渊是一个非常无能的家伙,要不是有李世民,大唐都没法建立。
大家对比一下晋献公和重耳,是不是神似李渊和李世民呢?
其实这就是一种昧着良心的歌功颂德,史书将重耳写得人畜无害,为了保持形象,连泥土都能吃,这不过是一种政治宣传而已。
千万不要忘记,重耳曾是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手下有着大量能臣武将,背后有许多大贵族的支持,这种人绝不会是省油的灯,春秋第二霸更不可能是仁人君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00: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