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成人多动症”门诊爆满: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7-21 13:33:00 来源:潮新闻

“我不多动啊,怎么就有多动症?”

一种精神障碍正让部分成年人感到尴尬——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覃艳华医生的接诊记录里,不少成年人辗转于学习困难、儿童心理科等就医,之后又转诊到她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门诊,又称“成人多动症”门诊。

与儿童多动症患者相比,成人病症更多是注意力缺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成人多动症”平均患病率为2.8%;在深圳样本调查,患病率为1.8%。根据深圳数据推算,“成人多动症”至少影响我国2520万人,浙江省则可能有118万名“成人多动症”患者。

在浙江,“成人多动症”专病门诊仅一家,每周三下午限15个号。类似门诊即使放眼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也并不多见。7月20日,潮新闻记者检索挂号小程序发现,该门诊三周内均已被约满,最早只能在27天后预约到号。

这是个怎样的诊室,现实就诊情况如何?“成人多动症”群体需要哪些关注?连日来,潮新闻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诊室有笑声也有眼泪,与隐藏的庞大患者人群相比,确诊人数或是“冰山一角”,“成人多动症”专病门诊存在较大缺口。

“成人多动症”门诊爆满: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诊室门口

现场探访:成年人从儿科转来

家人不解:“少根筋也是一种病?”

7月19日下午不到1点,潮新闻记者在浙大邵逸夫医院5楼D区的“成人多动症”门诊看到,候诊厅里已经有焦急等待的就诊者,多数人为首次就诊。

经过问诊、检查后,28岁的小伙王成(化名)被确诊为“成人多动症”。“做完一个带认知任务的脑电图,医生一看报告就说,我的大脑和普通人不一样。”王成需要在电脑整屏的数字中划掉3,一分神他就划成了8或是看漏了,这对注意力涣散的人来说很难办到。

“成人多动症”门诊爆满: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患者在做注意力测试

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对王成的评语都是——“上课开小差”“丢三落四”“上课爱插话”。问诊中,覃艳华拨通了王成妈妈电话。这位妈妈之前一直认为“儿子脑子少根筋”,但她不知道这也是一种病。平时家人让王成出门顺带把垃圾扔了,他没有一次记得,久而久之,大家也不会再叮嘱他。甚至,“王成穿鞋去上学,不会注意到两只鞋子穿得不一样,而且会把校服搞丢。”

王成走出诊室门,他给高中班主任发了条微信,以前经常让老师操心的原因找到了,才知道自己原来有多动症。这句话输入完成,王成如释重负。长期以来,他都觉得自己天生是个混乱无序的失败者,确诊就像找到“解药”一般。

截至目前,“成人多动症”门诊开设不到一年半,覃艳华已接诊近千人。数据显示,就诊者年龄在20岁到45岁不等,30岁左右的人占大多数。很多患者这样描述自己,“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丢三落四”“经常打断别人对话,在问题未讲完时就抢先回答”……

45岁的沈伟(化名),目前是覃艳华确诊年龄最大的患者。他的两个孩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儿童多动症”,自己对照病症发现也符合,在儿科医生推荐下来到“成人多动症”门诊就诊。

“多动症遗传度达70-80%,很多成年人因为自家孩子被确诊‘儿童多动症’后,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也患有多动症。”覃艳华向潮新闻记者介绍,患者其实在生活中能觉察到异常,但很少人了解“成人多动症”,更不知道应该去哪里看病。

在诊室门口,23岁小伙张晓磊(化名)在爸爸陪同下来就医。此前,他们在杭州一家医院的儿童心理科加号就诊,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专门的成人多动症门诊,才专程赶来。

张晓磊在高二发现自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经半小时问诊,覃艳华诊断张晓磊并非成人多动症患者,“确诊‘成人多动症’需要12周岁之前就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症状,并且症状延续到成人,而他在这一点上并不符合。”

根据覃艳华临床经验,她所接诊的人中约20%被确诊为“成人多动症”,此前她也遇到病人因为强迫症、经期综合症等导致注意力下降。 部分患者自述,由于此前挂号没找到合适诊室,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儿科多动症关联的学习困难门诊、儿童心理行为门诊等加号就诊。

也有患者不乏被儿科拒之门外的经历,看病屡次碰壁。还有患者在儿科加号就诊,被周边人投来异样眼光。潮新闻记者在各大挂号平台输入“成人 多动”检索发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线城市均未此类专病门诊;咨询杭州、南京、重庆、汕头等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成人多动症”挂号,院方回应需到心身障碍、精神医学门诊等就诊,或是询问儿童心理科、学习困难门诊是否可以加号就诊。

“成人多动症”门诊爆满: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一名患者的测评结果

诊室发出笑声:“太不可思议”

医生红了眼眶:诊断面临挑战

“小时候,他天天弄丢红领巾,家里索性直接买一块红布自己做;铅笔、橡皮也是一捆一捆买回来。长大了,考驾照闯红灯,考了两次才通过,现在还是不敢开车。”

在诊室外,时常能听到就诊者家属向医生在病情描述中,传来笑声。“你看,连我这个当妈的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人?”陈女士陪同32岁的儿子就诊,笑声中也透露出无奈。

现场多名“成人多动症”患者家长反映,回顾孩子成长经历,家人得在他身上“放120个心眼”,因为孩子会干出很多不靠谱的事情,“跟他讲话,他左耳听进去,右耳就出去了,记不住”“忘记手机,忘记钥匙,忘记门禁卡,经常忘记事情……”

一位女病人描述, “我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就像近视一样不能聚焦,看东西是模糊的,治疗药物就如同给了我一副眼镜,能让我集中注意力到具体事物上。”

不过“成人多动症”复诊者沈杰(化名)觉得,服药一年多后尽管好转很多,仍旧无法完成排会议日程表之类的流程性事务,“对我来说,无论吃多少药,都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沈杰决定回国就医,源于他在日本留学毕业后一次失败求职经历。整场面试,他每时每刻都想逃离。“当时大家都穿着西装正襟危坐。我觉得非常烦躁不安,过了一分钟感觉像过了半个小时一样。但是看周围所有的面试者,没有一点紧张、焦躁感,当时觉得自己确实跟别人不一样。”

5人一批次的集体面试,沈杰接到议题后,需要小组商讨和发言,因为讲话时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他感到不知所措:“我一边意识到不能有这些动作,一边又控制不住自己。”

平时让自己表现得尽量得体,沈杰都得花很大精力。“成人多动症”在日本被称为“读不懂的空气”,在中国可以理解为“情商低”,但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插话,这对“成人多动症”患者来说很难辨别。

“成人多动症”门诊爆满: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等待就诊的人

“成人多动症在内的精神科疾病,都要经过一个复杂多重的评估,排除其他疾病明确都不符合了,才考虑是精神科疾病。”覃艳华向潮新闻记者介绍,“成人多动症”问病史都要至少从小说起,诊断是一个复杂过程,也是所有精神疾病面临的一个挑战。

“中国目前对成人多动症没有就诊指南,美国也没有官方推荐的指南,但英国和德国指南会把药物放在比较前的位置。如果病人症状对生活工作影响比较大,他们会使用药物治疗。”覃艳华向潮新闻介绍,目前的针对“成人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她会给生活受较大影响的病人做一些药物治疗,再结合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如果对生活影响大不大的患者,她偏向于做行为治疗。

医学研究找到“成人多动症”的生物标志物,这是覃艳华所希望的,这样对诊断会更精准。此外,“进行新药物开发,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补充治疗,或许能帮助目前药物治疗无效的部分患者。”

一个被忽视的“另类群体”

专家呼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与大众所熟知的“儿童多动症”相比,“成人多动症”并不被广泛认识。2022年3月,浙大邵逸夫医院开设“成人多动症”门诊时,首月只挂出了两个号,其中一个病人还是该院职工。

不过开设不到半年,预约挂号得排到20天后,号子供不应求。目前,浙江仅有一家“成人多动症”专病门诊,这样的门诊哪怕在全国也并不多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成人多动症”平均患病率2.8%,高收入群体为3.6%,中收入群体为3.0%,低收入群体为1.4%。在深圳样本调查,患病率为1.8%。

根据深圳数据推算,“成人多动症”至少影响我国2520万人,浙江省则可能有118万名“成人多动症”患者。放眼拥有1200多万人口的杭州,推测“成人多动症”患者达22万人。

“专病门诊开设一年多时间以来,已经有近千名门诊病人。我门诊上也至少诊断过二、三十名‘成人多动症’患者,都是病人自己来就医的,不过临床上绝大部分的病人都未被识别出来”。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陈炜告诉潮新闻记者,确诊病人与隐性病人数量相比不足一个零头,这是一群需要被自己、社会关注的群体。

“如果我们不去关注他们,这些病人会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是一个‘另类群体’。”陈炜向潮新闻记者表示,他从五六年前开始关注“成人多动症”病患群体,实际上目前医生普遍对“成人多动症”缺乏足够认识,患者常被误诊为双相障碍、人格问题、焦虑症等,治疗效果不理想。

“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简称ADHD),常见的是“儿童多动症”,“成人多动症”最近几十年才被关注到。在上世纪60年代,医学工作者对儿童多动症患者随访中,发现多动症这个病可以发展到成年。到上世纪80年代,成人多动症才被写入第三版《美国疾病与统计诊断手册》,直到2013年出版的第五版,才对确诊“成人多动症”的条目进行了明确规定。

“成人目前参考的是儿童多动症的诊断,首先必须符合在儿童时期(12周岁前)就存在多动症症状。”陈炜向潮新闻介绍,其实很多儿童多动症患者可能是大脑神经发育延迟,成年后部分人就自愈。如果儿童多动症患者会延续到成人,这部分人就成了“成人多动症”患者。

有研究认为“成人多动症”和遗传、环境有关,但目前该病仍旧是一个医学难题,成因和治疗都还没有明确。陈炜向潮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医学界对“成人多动症”的发病机制的认知有限,传统观念认为发病可能与大脑多巴胺分泌太少、基因多态性受损害才出现此类病症。“多巴胺能提高注意力和警觉力,如果下降了,患者注意力就会不集中。”

“也有科学工作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成人多动症患者大脑与正常人大脑确实有所不同,如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但是很多其他的病都有类似情况出现。”陈炜向潮新闻记者分析,这同样不能认定这是导致成人多动症的原因。

由于缺乏社会普遍关注,我国“成人多动症”实际病人数量、地区分布等,至今没有明确数据。对此陈炜通过潮新闻呼吁,我国能尽快开展大规模“成人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从长远上看对破解“成人多动症”发病之谜、研发新的治疗方法都具有积极作用。

新闻+

医生建议可先对照下方量表自测,AB两项中的任何一项达到0-16分,表示不太可能患有“成人多动症”;17-23分,表示有可能患有“成人多动症”,可就医做进一步检查,具体诊断还要结合病史、检查。24分以上,表示非常可能有“成人多动症”。(A是注意力部分,B是多动部分)

“成人多动症”门诊爆满:他们试图在儿科加号看病,却屡次碰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1 15: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学生、上班族患成人多动症难以完成学业、工作,医生提醒:这些表现可自查
...动作不断,以为只是拖延症,却不料是患上了疾病。成人多动症,一种被忽视的精神障碍,正让部分成年人感到尴尬。由于没找到合适的诊室,有人去儿科多动症关联的学习困难门诊、儿童心理行为
2024-08-09 13:32:00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成人也会得“多动症”?寻医问药面临尴尬加强科普及临床规范化诊疗培训势在必行□ 本报记者 杨易臻 蒋明睿 王甜近日,一项线上自测的成人ADHD(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
2023-03-08 05:25:00
多动症,有新药了
...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ADHD是一种常见于学龄期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30%—50%患儿的症状会持续至成年期。患者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2025-09-15 02:52:00
儿科教授刘岩专家:小孩多动症不能顺利上学,是什么原因?
多动症,也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着全球数百万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这也是他们不能顺利上
2023-10-26 22:48:00
北京知名儿科专家毛娜医生——多动症与抽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和抽动症听起来好像就差一个字,一个是多,一个是抽,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家长千万不要混为一谈。其实所谓的多动症,学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个疾病主要是指在儿童期,与同龄
2023-02-15 16:41:00
儿科负责人刘岩医生讲解“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抽动症和多动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尽管它们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病因、症状和诊治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在于不自主的、突发的
2024-01-30 16:45:00
知名网红自曝女儿确诊ADHD 儿科专家:很多家长都有误区
1月20日,网红韩安冉发文称女儿猪妹确诊多动症,引发关注,#韩安冉女儿被确诊多动症#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韩安冉表示“还好我们发现早,可以干预遗传的多动症,目前除了爱动,别的都还好
2024-01-23 15:52:00
【暖冬守护】泰安市中医医院多动症抽动症寒假训练营开始报名了!
...与家长就诊,泰安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于寒假举办“关爱多动症、抽动症儿童”寒假治疗优惠活动。凡报名前20名的患儿,免诊断测试费;凡转发微信朋友圈(注意不可屏蔽朋友圈)连续10天者
2025-01-10 13:48:00
解决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到成都天使儿童医院看名医就是不一样
...度“更广”,这可不是许多普通医生比得了的……”解决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等儿童行为发育障碍疾病,名医主诊、多学科联合是关键“县医院儿科看了,街边的康复机构康复训练也做了几个疗
2023-06-18 19:46: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能泡茶、能做面!郦邑贡菊解锁健康新花样丨中意中国 一草一世界
大河网讯 夏日里吸一口加了柠檬片的冰饮,清爽之余竟藏着化痰止咳的药效;路边随手可摘的蒲公英,煮水喝就能缓解 “上火” 冒出的痘痘
2025-10-25 11:48:00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成功开展内镜下肠道菌群移植技术
近日,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成功开展内镜下肠道菌群移植技术,为一名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进行了粪菌移植。患者
2025-10-25 13:30:00
如何识别和防治脑梗死?“快”字是核心,三道防线很关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10月24日,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召开烟台市“传播健康知识享受健康生活”“鲁医健康说”系列健康知识新闻发布会
2025-10-25 14:04:00
基于五维评估体系的2025年儿童赖氨酸测评:科学甄选TOP3优质儿童赖氨酸产品榜单发布
在儿童生长发育领域,赖氨酸作为人体无法自主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其科学补充已成为促进儿童身高增长的核心策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明确指出
2025-10-25 14:32:00
重阳佳节话健康:菏泽华厦眼科王雷主任解析老年疑难眼底病变
通讯员 任兆潘重九踏秋,孝亲敬老,关注老年眼健康。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随着年龄增长,极易受到各类眼病侵袭,尤其是疑难眼底病变
2025-10-25 14:37:00
叶黄素品牌如何选择?2025年叶黄素测评榜Top6,真实数据说话
在电子屏幕占据日常 80% 用眼时间的当下,眼疲劳、干涩甚至视力退化已成为各年龄段的普遍困扰。作为视网膜黄斑区的 “保护因子”
2025-10-25 16:17:00
中老年人氨糖品牌如何选择?2025五大热门品牌测评榜单发布
《2024 中国中老年人关节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 “68.7% 的 50 岁以上人群每周至少出现 1 次关节疼痛,56
2025-10-25 16:18:00
内调口服抗衰!2025女性美容保健品NMN前十好评榜公布
35岁,对女性而言是身体机能的关键转折点,此后可能面临断崖式衰老。即便用HR赫莲娜、SK-II、海蓝之谜、兰蔻、雅诗兰黛等高端护肤品
2025-10-25 16:20:00
2025精选全球十大槲皮素选购全指南:吉清肺凭高吸收率备受青睐
近年来,室外雾霾、室内油烟、长期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等问题持续影响肺部健康,咳嗽、气短、肺结节等症状逐渐成为大众常见健康困扰
2025-10-25 17:31:00
迈向自然塑美新纪元:安珍适®VL于AMWC China 2025定义填充未来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第五届AMWC China世界美容抗衰老大会在成都圆满落幕。本届大会以“链接全球美学智慧
2025-10-25 17:33:00
秋冬高发!这些疾病最易被误认为感冒,别耽误治疗
天津北方网讯: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大,人体抵抗力下降,咳嗽、流涕、发烧的患者逐渐增多。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我感冒了",然后自行服用感冒药
2025-10-26 11:29:00
想要孩子长高吃什么好?2025五大儿童赖氨酸品牌专业测评与解析
2025 年《中国儿童营养补充消费趋势白皮书》里有组数据很扎心:超 72% 家长在孩子身高干预时,会优先选择儿童赖氨酸补充剂
2025-10-26 14:50:00
麦角硫因2025五大优选榜单 生物利用度安全认证全解析!
2025年,“细胞级抗衰”成为健康消费的核心赛道,麦角硫因(ERGO)凭借“靶向抗衰”特性,推动全球市场规模突破90亿美元
2025-10-26 14:50:00
补锌产品如何选择?最新评测结果公布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儿童缺锌比例达39%,且60%的儿童每日锌摄入量不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的一半
2025-10-26 14:52:00
2025眼底保护叶黄素哪个好?四大品牌实测榜单出炉!临床反馈+安全性测评
眼底是视觉功能的“核心枢纽”——视网膜负责接收光信号,黄斑区掌控精细视觉,而叶黄素作为眼底黄斑区的“天然蓝光过滤器”,是维持眼底健康的关键营养素
2025-10-26 14: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