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汉朝七国之乱和明朝靖难之役,为何结局不一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7 21:3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汉朝七国之乱和明朝靖难之役,为何结局不一样

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景帝召集群臣讨论。晁错曾任太子家令,在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把晁错当成可以倚重的智囊。景帝即位后,晁错更受宠信,景帝对他言听计从,故而朝堂之上多群臣附和削藩,只有窦婴一人反对。于是景帝下诏: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就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袁盎与晁错素来不合,一方在,另一方就离去,二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说过话。袁盎曾任吴王刘濞相国,因收受刘濞的财物被废为庶人。晁错就企图以此打击袁盎。不料,消息走漏,袁盎抢先一步通过窦婴觐见了景帝。袁盎对景帝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了晁错并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消除叛乱了。”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任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出使吴国。十多天后,景帝派中尉召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当即腰斩晁错。然而吴楚七国并未止兵撤回,最终还是靠战争解决问题。

汉朝七国之乱和明朝靖难之役,为何结局不一样

吴楚七国之乱一千五百多年后,建文帝朱允炆也面临着削藩的难题。一边上自己的藩王叔叔,一边是股肱之臣齐泰、黄子澄。权衡之下,建文帝也选择了削藩。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刚即位一个月,建文帝就开始削藩,周王被废,次年,代王、齐王、湘王、岷王先后或被废为庶人。紧接着,建文帝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毙,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举兵造反。建文帝的对策既没有诛杀齐泰、黄子澄,也没有密使谈判,而是直接派兵镇压。

明朝与汉朝很相像,开国皇帝都是平民,都分封了同姓王,后来又都因为削藩而引发叛乱,两场叛乱都提出来清君侧的口号,为何景帝与建文帝的反应不一样?有人认为是景帝昏庸才杀了晁错,但事实不分如此,景帝之才能远在建文帝之上,之所以会诛晁错是时代不同。

首先,汉朝的中央集权还处于初级阶段,功臣和诸侯王与皇帝是合伙关系。在朝中,由功臣把持公卿相位,握有很大的话语权。在地方,诸侯王占据大片土地,享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权。皇帝只负责居中调控。就像一个公司,诸侯王、功臣、皇帝都是股东,只不过皇帝的股份最大。股东之间有利益纠纷,作为大股东只能尽量平息事态,一旦一起更大乱子,皇位也很可能崩盘。所以景帝只能以退为进,用诛晁错堵住吴楚七国的嘴来化被动为主动。

明朝时,中央集权已经成熟,朱元璋把宰相都给撤了,皇帝成了说一不二的霸道总裁。功臣和藩王都是没有话语权、没有股份的打工仔。皇帝可以随便找个借口把员工开除,朱棣造反恰恰给了建文帝削藩的借口。所以当建文帝得知造反消息时不会像景帝那样焦灼,反而有一丝释然。四叔啊四叔,不是大侄子我不讲骨肉亲情,是你逼我的!

除了制度不同,二者的治国理念也不同。景帝时是道家治国,建文帝时是儒家治国,一个清静无为,一个积极有为。景帝时,道家的黄生与儒家的辕固生在商汤与周武王是受命于天还是篡逆作乱的问题上展开了争论,黄生认为君臣秩序不可乱,君无道是臣子未能尽心规劝的结果,商汤,周武未能尽责反而弑君篡位不符合天命。辕固生则认为桀、纣尽失民心,商汤、周武是受命于天,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

汉朝七国之乱和明朝靖难之役,为何结局不一样

二人争论的是古事,却又真实的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道家清静无为,认为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天下之所以出问题就是有些人想有所作为搞乱的,所以景帝时七国之乱发生后,大部分人都认为为何之前没削藩的时候大家过得好好的,一削藩就起战乱了呢?肯定都是削藩惹的祸。在这种形势下景帝只能继续无为,诛晁错,止削藩,以息事宁人,平息叛乱。这虽为后人耻笑诟病,但在当时是唯一的选择。

再看靖难之役,同样面对清君侧的口号,儒家的态度是有为,我不管你有多少理由叛乱,既然问题已经出现了,那就要彻底解决掉。诛杀主张削藩的大臣虽然有可能息事宁人,压制叛乱,但这只是暂时的,以后还有可能再发生叛乱,因而必须借此机会予以铲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同样的叛乱,同样的口号,道家与儒家的态度完全不一样,道家认为是朝廷的有所作为做的过分了,是朝廷的锅,因而必诛晁错。而儒家认为你发动叛乱,是你自己做的太过分了,削藩是维护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百年大计,必须要执行,怨不得朝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汉朝的削藩和明朝的削藩有什么不同
...”,直接将朱允炆赶下皇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汉朝和建文帝削藩的结局不同呢?一、分封制度不同汉朝时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藩王自治程度非常高,封地的税收和军队都是自己的,甚至拥有自
2023-07-08 13:23:00
同样是削藩,为何汉景帝能成功而朱允炆却失败
汉景帝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建文帝削藩,激起靖难之役,汉景帝所处的时代与建文帝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在对待藩王也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却生出完全不同的结局。无论
2024-05-14 17:09:00
同样是削藩,汉景帝赢了,为何建文帝却输了
...为什么西汉景帝时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能被平息,而明初建文帝却灭不了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呢?对于这两场目的相同的叛乱,汉景帝赢了,建文帝却输了。有学者将前者的胜利归结于“得到人
2024-06-12 15:34:00
哪些藩王叛乱给天下带来了直接的破坏
...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在此背景下,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
2023-01-31 16:46:00
历史上以“清君侧”为名义的造反事件有哪些
...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
2023-04-30 16:15:00
汉武帝用“推恩令”削藩,明朝建文帝为何不效仿
...无法威胁中央朝政。那么有人就会想了,如果千年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读过这段历史的话,那么他为什么不用“推恩令”的方法去削弱藩王呢?实际上,任何政策的实施都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建文
2024-06-22 14:41:00
朱棣谋反篡位的前提是什么
朱棣谋反篡位的前提是什么?是建文帝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有很多种,西汉的时候汉武帝已经给他摆明了道路,一步一步走就算了,可是他非得自己开拓一条新的道路,那就是硬来。建文帝为什么敢
2024-03-16 17:15:00
...家被诛。五、方孝孺的坚守与悲歌明朝初期,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老师,曾辅佐建文帝抵抗朱棣的篡位。他的忠诚和坚守,成为了历史上的典范。但朱棣夺得皇位后,要求方孝孺为自己起草诏书。方
2023-10-28 17:32:00
历史上卓有成效的推恩令,为何建文帝朱允炆不拿来削藩?
...言。—《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我们不能因建文帝日后的失败,就认为黄子澄的说法天真可爱。实际上朱棣的成功有着太多的机缘巧合,朝廷的实力确实远远强于诸王。合理的削藩手段
2023-10-31 14: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