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27 11:20:00 来源:戏说三国

治天下,法乃基石,不可或缺。往昔草创之际,法网尚疏,而随着太平日子渐长,法规日益细密,此乃时势之必然。《明史》笔下蓝玉,亦见证了这法治变迁的轨迹。

蓝玉,明朝的璀璨星辰,开国功勋榜上的佼佼者,更被尊为中期武将之首。他以非凡英勇,力平西南,横扫北元,战功赫赫,铸就了不朽传奇。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亲手斩断了这位人物的命运线,罪名与胡惟庸同辙——“叛逆”。他罗列的罪状繁多,如同秋日落叶,绵延不绝,无辜者数以万计,皆因这风波而牵连受难。

蓝玉之死,若细究根源及时代背景,那“谋反”罪名不过是浮云,他的逝去远比表面复杂,实则是朱元璋为稳固大明江山,施展的一记权谋之棋。

【一、明朝大将蓝玉】

在《朱元璋》剧中,蓝玉英勇非凡,他甘愿自缚于洪都城旗杆之巅,以己之命为赌注,誓要赢得对陈友谅的胜券。此举为朱元璋赢得宝贵时光,最终大败陈汉,蓝玉之勇,堪称传奇。

朱文正,这位朱元璋的英勇侄子,才是洪都的坚实守护者。蓝玉初时默默无闻,未入朱元璋法眼,却在明朝曙光初现时,逐渐崭露头角,名声渐起。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蓝玉之姊蓝氏,乃大将常玉春之贤妻。初时,蓝玉随常遇春驰骋沙场,其胆识过人,勇猛非凡,屡获常玉春之赞誉,堪称并肩作战之佳话。

《明史》悠悠言:彼时天下已定,稳如磐石,万里疆域,只需轻轻一挥,万众皆赴,唯恐落后半步,尽显盛世繁华。

朱元璋创业路上,常玉春频赞蓝玉,令朱皇铭记于心。蓝玉步步高升,终至大都督府佥事之职。然洪武廿年前,蓝玉鲜有独领风骚,更未登帅位之巅。

洪武四年,朱元璋挥师四川,傅友德挂帅出征,蓝玉勇猛随行。次年,蓝玉又随徐达北征,战功赫赫。洪武十一年,蓝玉与沐英并肩,南征西蕃,平定叛乱,尽显英豪本色。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洪武廿一年,朱元璋慧眼识珠,遣蓝玉率雄师十五万征伐北元,此役铸就蓝玉威名。捕鱼儿海,西北荒漠中的神秘之地,自然严苛至极,明军探秘元军行踪如履薄冰,元军亦对明军动向浑然不觉。

蓝玉大军突袭,元军措手不及,消息迟来,仓促应战。明军势如破竹,元军大败,北元朝廷几乎尽失,唯余元主与太子等寥寥数人逃脱。

蔡东藩谈蓝玉,谓捕鱼儿海之战,王弼智谋虽主,然蓝玉从善若水,功不可没。自此,残元势力日渐式微,边疆安宁数十载,实乃蓝玉之勋。

喜讯至南京,朱元璋笑颜如花,慷慨册封蓝玉为凉国公,其爵位与徐达、汤和等名将并肩。自此,蓝玉成朱元璋麾下王牌,洪武年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他两次挥师南下,力克西南之乱,战功赫赫。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蓝玉之死】

朱元璋,草根皇帝,深谙“功高盖主”古训,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鸟尽弓藏”的智慧。蓝玉之陨落,史书多言其恃功骄横,触动龙颜,引帝王猜忌,终遭不幸。

明朝初期,蓝玉英勇非凡,六征北伐,南下平叛更是不计其数,深得朱元璋赏识,礼遇有加。然其日益骄横,《明史》载其“骄奢放纵,蓄奴成群,横行霸道”,实乃权力宠坏的武将典范。

蓝玉变得愈发嚣张,四处招揽义子(传闻军中亦是如此),横行霸道,侵夺民田,百姓们在他的阴影下,生活苦不堪言,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夜之中。

蓝玉北征凯旋,深夜至喜峰关,城门紧闭遵皇令。他怒不可遏,竟令士兵破关而入,此举令朱元璋大为不悦,眉头紧锁。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蓝玉战胜元军,俘虏贵族,却不顾礼数,与元妃私通,令她羞愧难当,香消玉殒。朱元璋为求和平,苦心经营正面形象,此事无疑添了道裂痕。

蓝玉这回大胆抗命,让之前的汗水全泡了汤。消息飘到南京,朱元璋气得直跳脚,原本打算赐他“梁国公”的美名,结果一怒之下改成了“凉国公”,想让他好好凉快凉快,长长记性。

蓝玉可谓是傲慢至极,他非但不领情,反而在公众场合大放厥词,甚至狂妄地扬言“太师之位,我何尝不可得之?”,这番举动让他在洪武皇帝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为由,亲自将丞相胡惟庸捉拿归案,随即挥剑断其命,更一举废除千年丞相之制,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君权独揽。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重演老戏码,锦衣卫蒋瓛一纸状书,蓝玉被扣上谋反之帽。曹震、张翼、朱寿等名将,无辜卷入漩涡,家族命运一夕之间天翻地覆,皆被囚禁抄家,血脉尽断。

蓝玉案,简直是胡惟庸案的阴影再续,波及万余人,连朱元璋都亲笔将他钉上《逆臣录》,示警世人。蓝玉,那小子竟敢当众给朱元璋甩脸色,造反的念头,看着都让人心寒。

深探明朝政治暗流,蓝玉陨落非因骄横,实则朱标辞世成其悲剧序章,剥皮萱草之痛,源自权力更迭的残酷真相。

【蓝玉与朱标的关系】

朱元璋众子环绕,却独宠太子朱标,仿佛皇位已为其预留。世人笑言,众皇子与皇位间,不过一纸诏书之隔,而朱标,即便无诏,亦能承继大统,稳坐龙椅。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朱元璋尚未称帝,便慧眼识珠,立朱标为世子,更请大儒宋濂为其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洪武元年,他荣登大宝,朱标也顺理成章,由世子跃升为太子,承载了父皇的深切期望。

明初,洪武帝铁腕治官,百官瑟瑟。而太子朱标,如春风化雨,以仁德照亮朝堂,百官翘首以盼其早日承大统。对兄弟,他更是护犊情深,皇族之中威望赫赫。

尽管他各方面堪称完美君王,朱元璋仍觉其性格略显柔弱,担忧在淮西勋贵面前,他恐难占上风,这份顾虑让他未能全然认可。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朱元璋精心布局,为子铺就康庄大道。蓝玉,这位明朝中后期军中、朝中的璀璨明星,威望显赫。若得其辅佐朱标,实乃天作之合。一时间,政治联姻的大戏轮番上演,尽显权谋智慧。

蓝玉之女蓝氏优雅嫁入蜀王府,成蜀王朱椿之妃;其外甥女更是荣升太子妃,与朱标共乘命运之舟,蓝玉与朱标因此紧密相连,同舟共济。

蓝玉对朱标忠心耿耿,竟在蒙古归来途中,特意绕道燕王朱棣领地,心细如发察觉其举止颇似帝王。他暗地里寻人观气测象,一番琢磨后断言:朱棣,此子日后必有反骨!

朱标得知后,便对蓝玉吐露心声,蓝玉却言:“兄长对我情深义重,怎会行此不义?”而蓝玉则轻叹:“但愿非我所料。”言语间,似随时待命,只为朱标一句话,便誓取朱棣性命。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蓝玉,朱元璋为子布局的一枚棋子,弥补性格之短。他言行无忌,违抗圣意,乃至擅攻喜峰关,洪武帝却故作未见,任其行。

太子朱标一别,朱元璋对蓝玉的耐心也走到了尽头。细数岁月,洪武二十五年五月,朱标离世,仅仅七个月,蓝玉便命丧黄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回望明朝风云,常玉春、徐达、汤和或消逝或隐退,胡惟庸、李善长亦已作古。朱标若在,尚能牵制蓝玉,且两家联姻,蓝玉难撼其位。然朱标离世,蓝玉一跃成朝中威望之巅。

在《朱元璋》剧中,朱元璋立于城头,轻挥袖让蓝玉麾下将士退散,岂料士兵们只认将帅之威,无视皇命。直至蓝玉一语令下,他们才如梦初醒,缓缓散去,尽显军中铁律。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蓝玉在军中广结义子,他们不仅身居高位,更视蓝玉为唯一领袖,连皇命都敢忤逆,这情景在现实中竟也上演得如此真切。

蓝玉,宛如雍正年间的年羹尧再现,军中人事任免大权独揽,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昔日朱标在世,洪武帝仅作训斥;而今朱标已逝,蓝玉之势,俨然大明江山之隐忧。

年迈的朱元璋,年逾六旬五,深知时日无多,心忧皇权传承。为幼孙朱允炆铺就稳固之路,他毅然决然,亲设一局“蓝玉谋逆”大戏,旨在拔除心腹大患,确保江山稳固。

蓝玉之逝,非全然因谋反跋扈,其军中权势扩张,朱元璋亦能容之,视其为朱标未来之助力。故蓝玉之死,实非嚣张之罪,而是命运弄人。

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蓝玉,看看一年前明朝发生了什么,你就明白了

蓝玉曾是朱标的坚实后盾,但随朱标消逝,蓝玉顿失光彩,反成大明心腹大患。非其狂妄招致杀身,实乃朱标离世,悄然决定其命运终章。

换个视角瞧,蓝玉更像是朱标身侧被遗落的影子,那“谋反之名”,不过是强加的罪名,怎奈世事多舛,何愁找不到罪名呢?对此,你可有独到见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7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蓝玉是如何居功自傲,最后把自己作死的
...罪被杀最多、影响最深的“蓝玉案”就此爆发,在明太祖朱元璋的主持下主谋蓝玉被处死,诛灭三族。而这也难以发泄朱元璋的怒火,他还命人将蓝玉的皮剥下来,用干草填充,重新做成人的模样,
2023-05-05 15:48:00
蓝玉的人皮是怎么保存了200年的
明朝开国大将蓝玉,最终的下场也是够惨的了,他被朱元璋下令剥皮,当时的洪武四大案中就有蓝玉案在其中。但是到了明朝末年,蓝玉被剥下来的人皮竟然又被发现了,为什么蓝玉的人皮可以保存两百
2023-08-01 21:30:00
明朝蓝玉打胜仗归来,路上做了哪两件蠢事
朱元璋是最不怕背负骂名的皇帝,洪武年间先后掀起四大案,明朝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因此后世用两个字评价朱元璋,一个是“善”,另一个是“狠”。所谓的“善”指的是朱元璋还没有登基称帝时,
2024-10-07 12:24:00
元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对蓝玉如此的残忍呢
...夺权后的永乐盛世。蓝玉虽然功绩斐然,却被灭了三族,朱元璋曾经在蓝玉的免死铁券上做过手脚,而蓝玉将军却并没有看出用意。我国历代开国君主大多只可同甘,不可共苦,但也鲜有像朱元璋这
2024-06-15 15:39:00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明朝开国将领蓝玉
...,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蓝玉被剥皮填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
2023-01-01 17:04:00
蓝玉为何对朱元璋不满
在明朝的历史上,朱元璋被誉为开国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坚强的政权,统一了中华大地。然而,在他的长达三十多年的执政期间,也有许多人不满他的统治,其中蓝玉就是其中之一。蓝玉原名蓝绰,他是
2023-05-26 14:32:00
明朝大将蓝玉有什么功绩?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诛杀?
众所周知,朱元璋坐稳天下后,对功臣进行了大肆杀戮。除了汤和等少数人,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被杀戮一空,作为大将的蓝玉自然也没有幸免。蓝玉,明朝开国将领,蓝玉追随明太祖朱元璋,
2023-06-28 05:35:00
朱元璋与蓝玉:皇帝的冷酷与将领的悲剧命运
...藏,兔死狗烹”现象。在这方面,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建立王朝的过程中,不仅多次处死了曾经与他共同并肩作战的兄弟,还将许多重要的功臣送上了绞刑架。
2023-09-10 01:57:00
蓝玉为何从明朝的大将军,沦为了阶下囚
...此巨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姐夫的赏识蓝玉的出生和朱元璋非常类似。作为当时丹口镇上一个小山村的苗族村民。因为元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元朝末年出现了大量了起义军。受
2024-05-16 19: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