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刘少生老人的家里摆满了他制作的泥塑作品。
刘少生用泥塑作品讲述农民的故事。
本报记者 韩梅 通讯员 李瑶
“现在这些泥人卖一件就少一件了,不卖我还能天天看见他们。”望着自己的泥塑作品,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刘少生老人深情地说。
刘少生是天津蓟州区马伸桥镇石家庄村有名的泥塑匠人。说起与泥塑的缘分,71岁的刘少生笑了:“这缘分起于北京。”1973年,刘少生受村里委派去北京市通县(今通州区)马驹桥乡特艺厂学习玉雕技术,一年后,他成了村集体的磨玉工。作为磨玉工,有一次在他去天津市工商联交货的火车上,遇到了同去送货的蓟州工艺美术大师于庆成。他看到于庆成用随身带的泥土捏成惟妙惟肖的各种人物,引得列车上的乘客啧啧称赞,那一刻,他决定迈进泥塑艺术大门。
回家之后,他便开始买泥土、制磨具,上手捏泥人,还在自己家的小院里垒一个小窑,通过多次的实验,掌握了烧制的火候;他全无美术功底,却长了一双能“照相”的手,画的人物、物件都栩栩如生,这让他在塑造人物时,做到了“胸有成竹”。
“捏这些也不挣钱,大家都是过来看的多、买的少,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老母亲,他天天在家鼓捣这个也不行啊,那时候理个发给2毛5分钱,开了个理发店,能挣口饭钱。”刘少生的老伴说。迫于生计,当年刘少生夫妇开了一家理发店,刘少生只能在理发之余“搞创作”,他把捏的泥人放在店里的理发台上,没人的时候自己端详一会儿,久而久之也吸引了一些“粉丝”,找他聊天的人也多了,也给小小理发店带来了更多客流。
经过不断琢磨,“泥人刘”在蓟州县城渐渐小有名气。之后,蓟州盘山景区万松寺、五爷庙、法藏寺以及北京的平谷,河北的保定、丰润、兴隆等许多地方,都请他去塑像。“做了许多佛像,名声一下就打响了。”刘少生自豪地说。他塑像不用打底稿,人物的面容、服饰等各种细节都在脑海中,细腻逼真,通过眉眼、指尖、衣着褶皱等细节刻画出性格各异的人物。
不过,刘少生捏的最多的还不是佛像。在他家一间老屋里,摆满了他的泥塑作品,大都反映农民、农村生活的主题。一组“买瓜”作品,讲的是孝顺的儿媳妇专挑那面瓜,不是给自己怀里的娃娃,而是买给年长的婆婆。一组“阳光下”,讲的是取消农业税、实行农村医保改革,农村老伯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日子从屋里暖到心里。
刘少生说,他最喜欢的一组作品是《犁地的牛》。“讲的是雨后泥泞,农民新买的犁不舍得放在地里,偏自己扛着去田里,农民对农具、对牲口、对土地的爱就是这么质朴和简单。”这些记录了乡土气息的作品,也记录了“泥人刘”一生的创作初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