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5-03-26 15:56:00 来源:大叔谈娱乐

嗅态

观察商业榜样,输出榜样观察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作者 | 石灿

图片 | 《北上》剧照

影视剧《北上》已迎来大结局,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恰似现实中人们接受时代洗礼的缩影。

在剧末,阳光洒落在大运河上,游轮之上,夏凤华与谢望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这一形式,在往昔大运河上被称作船婚,曾是河上人家的传统习俗,如今在剧中重现,承载着别样的寓意。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结局一幕,主要演员都在游轮之上

他们以花街为中心,曾北上北京城,如今身处江淮大运河,一去一回,勾勒了一场别致的人生叙事线。

夏凤华在快递领域披荆斩棘,却因过度劳累身患重病;谢望和投身互联网行业,满心以为能在资本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却没料到成为了资本博弈中的棋子。而他们的小时玩伴绍星池、周海阔,也在“北漂”中逐渐迷失自我。

近几年,一个现象悄然兴起:不断有人因为身体生病,无奈选择离开北京。这座曾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让许多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身体不堪重负。有的人长期熬夜加班,积劳成疾,却因高昂的医疗费用和紧张的医疗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治疗;有的人在高压环境下,精神高度紧绷,患上各类心身疾病,最终只能返乡调养。

这些挫折背后,是行业叙事的误导,也是自我修行的课题。行业内对快速扩张、高额回报的过度宣扬,使得他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盲目狂奔,忽略了风险与自身的承受极限。

当人们低下头关照自身时,一场关于回归的叙事才真正开始。

01

冒险的“文化投资”

在影视圈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导演姚晓峰心底始终藏着一个愿望——拍一部和家乡江苏有关的戏。2018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文化热度一路高涨。就在这一年,姚晓峰偶然读到徐则臣的小说《北上》,当下一拍大腿,决定将它影视化改编。

那时,《北上》刚问世不久,还没拿下茅盾文学奖,影视化的前景就像蒙着一层厚纱,投资改编,无疑是一场冒险。可这小说用船运人的命运,串起运河百年风云,借当下人寻根,发现大家都源自同一条船的独特视角,让姚晓峰一下瞅见了其中巨大的“叙事价值”。

说干就干,姚晓峰找到徐则臣,两人在南京一碰面,短短两小时,合作意向就基本谈妥了。这就好比在文化市场里,精准挖到一支潜力无限的“潜力股”,虽说前期风险高,可一旦改编成功,收获的文化与商业回报,那简直不可估量。

改编工作刚起步,难题就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姚晓峰直言,《北上》在体量和结构上,更像电影。它那三段式的年代故事,1900年代、1930年代、21世纪初,在改编成电视剧时,很难完美交织。毕竟观众追剧,习惯跟着一家人或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这种矛盾,使得剧本改了三稿,都没能成功。

2019年,小说《北上》斩获茅盾文学奖,关注度瞬间爆棚。这荣誉,让改编压力“噌”地一下增大,可也把作品规格提上去了,商业潜力进一步放大。这就像企业发展遇瓶颈时,意外收获强大品牌效应,资源、期待一股脑涌来,怎么突破瓶颈,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剧中角色夏凤华

为了破局,姚晓峰特意请来知名编剧赵冬苓。赵冬苓研读小说后发现,原著主体故事大多围绕清朝时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历,和当代故事需求对不上号,而且当代部分,戏剧冲突不够,人物关系也缺乏实效。

创作团队的破局妙招,源自一场“行万里路”的探索。他们踏上沿运河江苏段的采风之路。

这一路,走访了近百位船民,收集到大量珍贵的口述史。一聊才知道,船民们长期以船为家,生活、娱乐、采买,全在船上,这些独特生存活动,慢慢孕育出别具一格的船舶文化。即便上岸后,有了官方提供的房子、活动中心,日子安逸了,可船民们眼里,还是透着浓浓的失落感。

采风期间,赵冬苓没碰上能直接塞进剧本的完整故事,倒积累了不少零碎片段。不过,凭借丰富人生阅历和深厚知识储备,她在运河边用心感受、找寻灵感。

这些零碎片段,就像星星点点的光,在她创作大纲时,自然而然融入其中,像周爷爷、花街、小吃等元素,都来自这儿。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剧中,花街六户人家在一起喝茶

姚晓峰也收获满满。他仔细观察运河周边环境,琢磨着运河和花街、小巷、小院的关系,为后续拍摄的场景搭建、镜头语言运用,早早做准备。后来拍摄时,为了呈现不同年代的花街世界,改造街道、小巷、码头,搭建小院、调运船只,这些场景构建工作,都离不开采风时的观察与构思。

从叙事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主创团队不断丰富“产品内容”,用真实生活细节,精心打造独特文化体验,提升作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好让它在影视市场崭露头角。

02

剧情的动力驱动模型

赵冬苓对作品改编见解深刻。她认为,原著只是素材。过去部分经典文学改编不成功,原因在于过于忠实原著,没有意识到改编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编剧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原著后面,而应在改编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作主动性,融入个人的理解和创意,让改编作品拥有独立的生命力。

赵冬苓在接到改编任务时,所面临的首个难题,恰似企业遭遇原材料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不得不重新探寻与构建“可用资源”。

赵冬苓的老家位于山东济宁,那是运河边上的大码头。年少时,她急切地渴望摆脱家乡熟人社会的生活模式。15岁那年,她来到大城市——济南,自此从熟人社会迈入陌生人社会,这一转变迫使她迅速成长与独立。

然而,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赵冬苓发现,曾经一心想要抛弃的家乡传统,实则蕴含着诸多美好。就拿最细微的邻里关系来说,它早已如同血液一般,融入她的生命,难以割舍。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剧中人物谢望和

赵冬苓深知,剧中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出走”与“回归”的经历。这种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正是年代剧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

文化母体堪称内容创作的肥沃土壤,而“出走与回归”的心理模式便深深扎根其中。从古至今,“出走与回归”这一叙事模式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传统叙事之中。当然,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学作品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部分文人出仕为官,这无疑是一种“出走”;而告老还乡、回归故里,则是“回归”。

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这种叙事愈发常见。

此时的“出走”,是对旧有社会秩序、封建礼教的有力反抗;而“回归”时,却惊觉故乡早已物是人非,这般“回归”满含无奈与反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社会变迁对个体的巨大冲击。这一时期,“出走与回归”的叙事承载着对民族命运、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与时代紧密相连。

步入当代文化,“出走与回归”已然成为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与个人成长、文化认同紧密交织。

电视剧《北上》中花街少年的经历便是典型。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渴望挣脱家乡传统生活的束缚,奔赴大城市闯荡,这便是“出走”;随着年龄增长,闯荡受挫,他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是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选择“回归”。

在具体的情节设计上,赵冬苓以2000年京沪高速通车作为故事的起点,随后倒推设计故事,重点聚焦90年代一批人的成长。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剧中人物夏凤华和谢望和一吻定情

她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故事的终点要延伸至当代。而京沪高速通车可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尽管运河的衰落时间实际上更早,但从这一节点开启创作,能够在有限的故事跨度内,更为精准地展现人物的成长历程与时代的变迁轨迹。

这种调整,恰似企业依据市场需求对产品定位进行优化,是在有限创作资源下,对叙事框架的精心打磨。

在人物设计方面,赵冬苓同样煞费苦心。原著中有邵星池、谢望和周海阔三人,在此基础上,她增添了马思艺这一角色。起初,她本打算围绕三个男孩与马思艺展开故事,但考虑到马思艺的形象难以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女一号,于是又新创出夏凤华这一角色,同时加入陈睿,最终构建起六户人家的故事架构。

赵冬苓坦言,创作《北上》时,自己的野心较大。倘若只写三户人家,创作难度会小很多。然而,她希望迎接挑战,最终选择写成六户人家。这无疑增加了观众认清18个人物的难度,对她自身的创作,以及观众的理解都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03

花街人生物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提出,叙事能融合历史、文化与个体选择,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北上》的分析中,能让我们对该剧叙事有新的理解。

故事开篇,展现了运河边花街小院里孩子们的成长场景。少年们在石板路上嬉笑奔跑、偷瓜嬉闹,运河不仅是他们生活的背景,更深深融入他们的生命,赋予他们水乡的柔韧温情与江湖儿女的侠肝义胆。

在这里,运河经济的兴盛托举着百姓的生活,每一个生活细节,哪怕是孩子们啃过的西瓜皮,都折射出运河经济带特有的韵律。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剧中主要角色小时候

随着剧情推进,时代的巨轮滚滚而来。2000年,京沪高速贯通,改变了花街原有的宁静与秩序。交通方式的变革对传统水运的冲击,成为剧中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曾经以“跑船”为生的人们面临巨大生活压力,而运河边长大的少年们也迎来青春的成人礼,“北上”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

北京在《北上》里是快节奏叙事的代表。这里充满机遇与挑战,新事物不断涌现,竞争异常激烈。剧中一些角色投身创业,迅速应对商业机会与危机,他们的拼搏、迷茫与压力,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真实反应。

剧作巧妙运用双重叙事结构,北京写字楼里跳动的数据流与运河古道上商旅的足迹相互交织。多线叙事尽管复杂,但既能展现出运河千年的历史纵深感,也生动呈现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运河,在剧中既是故事发生的实质性场所,也是主角们心中的精神依托。无论身处何方,运河给予他们的故乡回忆、开放视野,始终是他们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

花街的叙事节奏与北京大不一样,更显舒缓。它专注于邻里日常和人物成长,有着独特的经济生态。花街没有北京那种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而是依靠传统的生活交易和邻里互助维持运转。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物命运和传统生活方式、邻里关系以及花街自身发展紧密相连,叙事节奏自然较为缓慢。

剧组搭建运河、花街、小院等场景时,巧妙融入经济元素。2000年,运河经济繁荣,在谢老大带领下,几户人家生活富足,从穿着打扮就能看出日子优渥。后来,谢老大投资失败,到2007年,几户人家陷入衰败,物品依旧却尽显萧条。再到运河生意治理开发,花街经济好转,小院也焕然一新。

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北上》里找到自己

剧中主要角色小时候

剧组为还原2000年花街的繁荣,精心搜罗那个年代的生活用品、招牌等道具,细致打造出充满烟火气的花街经济氛围。这些场景变化不仅反映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也是推动剧情的经济线索,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经济发展如何改变人物命运。

剧中第一集的4分钟长镜头十分经典。导演和美术团队精心规划花街小院的搭建,院子布局、各户位置都反复斟酌。

导演想用长镜头展现小院环境与人物,融入主题。这个镜头呈现出花街经济叙事下人物的生活状态,人物活动、场景布置都反映当时花街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方式。

拍摄过程困难重重,镜头调度复杂,演员走位和设备拍摄都要精准,且长时间拍摄考验演员体力与专注力。最初镜头设计6分多钟,最终保留了4分钟。

导演坚持保留这个长镜头,是因为它对观众理解花街人物和故事很关键,像一个微观样本,浓缩了花街的经济生活与人物关系。

剧情照应现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北上”的梦想,最重要的是,逐梦过程中,借由外界的磨砺照见真实的自我,在内心深处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理想“北上”之地。/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26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他们不折腰,因为他们精神不倒”
...姚晓峰说。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戏里,北上的年轻人,借着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回到花街,反哺运河。戏外,“我的家乡在江苏,从小我就在水边长大。编剧赵冬苓,家在山东,运
2025-03-23 07:43:00
...百年的历史,围绕这条运河交织于时空间的故事便是几个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于一代人的成长中让观众渐渐有了代入感,然后……感动油然而生。《北上》既刻画了大时代中的几位年轻人的故事,也
2025-03-04 13:10:00
大运河畔听《北上》主创分享青春逐梦故事
...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以青春之眸回溯历史长卷一条花街,一方小院,一条生生不息的大运河,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里,满是烟火气的排楼、码头、船只……运河人家跌宕起伏的故事就从这里开
2025-03-19 20:55:00
电视剧《北上》:运河流淌,映照时代精神与人间烟火
...与见识,满怀热忱地投身家乡建设。他们的故事,向当代年轻人传递着积极向上、回馈家乡的宝贵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在追梦的路上,不忘初心、牢记根本。这种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2025-03-15 17:42:00
《北上》首播!运河边的 “乱”,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库去,先浸凉,然后一“手刀”下去,分而食之。剧中的花街小院,几家邻居紧紧相邻,生活的琐碎与温馨都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展开,为全剧定下了一个极具生活质感的基调。而这,也十分契合徐则
2025-03-06 12:41:00
收视第一!《人世间》后最受关注的IP,原来幕后这么卷
...拍即合,决定将小说改编成剧集。姚晓峰希望能通过一代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来叙述这个故事。他发现,“从60后到80后,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影视作品。但真正以90后为主角的故事,似乎还没
2025-03-19 12:37:00
从小说到影视,为何要讲好大运河的故事
...的、经得起推敲的,那就是成功的改编。沿着运河,和“花街少年”一起长大将《北上》这样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并非易事。创作电视剧时,主创选择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
2025-03-25 06:25:00
《北上》首播热度高:行走运河两岸,看见人间烟火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宗智一道运河、一条花街、一段故事,一种情谊。3月3日,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式播出。首播成绩相当亮眼,实时收视率在开播15分钟
2025-03-04 15:46:00
运河畔的青春与时代交响
...伏,勾勒出运河人家的坚韧与奋斗。随着剧情推进,这群年轻人因船运衰落踏上“北上”创业之路:谢望和在快递行业摸爬滚打,邵星池与周海阔合伙经营外卖,马思艺(李宛妲饰)则因家庭变故独
2025-03-07 17:55: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
板桥“回家” ——话剧《枝叶关情·郑板桥》即将登陆潍坊
鲁网11月10日讯“七载春风一任好官百姓民心长,六分半书两袖清风千秋竹枝高。”280年前,郑板桥知潍县,赈灾济民、治理有方
2025-11-11 08:30: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158部展映影片,46场主创见面会,一系列论坛、沙龙、项目路演、推介仪式……“金鸡”盛典
2025-11-11 08:38:00
侧田时隔三年再发新歌获天王天后支持 签约新经纪公司重新出发
香港乐坛公认的实力唱将与音乐才子侧田,今年适逢出道二十周年,日前就推出了时隔三年的全新创作歌曲《OldBoy》,不仅引起一众乐迷开启单曲循环模式
2025-11-11 08:47:00
新东方CEO周成刚最新力作 30个成长故事诠释国际教育真谛
世界从未如此广阔,当你决定“看见它”的一刻。11月9日,《从此,世界在我面前: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启示录》新书见面会在京举行
2025-11-11 08:47:00
在“青春剧本”里,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是主角,每一段故事都值得永恒珍藏。请随我们一同聆听,当代大学生在热血与传承中的时代强音
2025-11-11 09:18:00
索南扎西:用艺术与善行书写时代答卷——2023年度工作总结
有这样一位歌唱家,以国家一级演员的身份、藏族歌者的赤诚,用歌声与善行点亮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不仅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宣传大使
2025-11-11 10:47:00
全彩绽放·欢乐颂|贵州体彩秋季狂欢全攻略
一审:罗晟鸣二审:何秋怡三审:杨 勇
2025-11-11 09:55:00
歌手马亦博首发单曲《我只是假装不痛》 艺术之路从《我型我秀》起步
马亦博,一位从内蒙古赤峰市走来的歌者,用他的首支单曲《我只是假装不痛》直面每个人心底深藏的情感伤痕。近日,中国内地男歌手马亦博推出个人首支音乐作品《我只是假装不痛》
2025-11-11 10:47:00
双城齐狂欢,用音乐唤醒元气初心!2025第六届汤达人元气音乐节完美收官
这个秋天,一场跨越南北的元气浪潮席卷了沈阳与长沙。2025年10月18日与11月8日,由统一汤达人携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旗下腾讯音乐榜联合打造的第六届汤达人元气音乐节
2025-11-11 09:17:00
群星闪耀,声暖金秋!小糊涂仙幸福时光演唱会无极站幸福收官!
燕赵腹地风华尽展,无极沃土气韵悠长。2025年11月8日,“小糊涂仙幸福时光群星演唱会”在石家庄无极县完美收官,李克勤
2025-11-11 09:17:00
11月8日晚,王源“宇宙超级无敌大狂欢”巡回演唱会宜昌站在宜昌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举行。本次演唱会恰逢王源25岁生日,也成为他与四万歌迷齐聚的共同温暖庆生回忆
2025-11-10 14:09: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主播 越明摄像 洪逗 高健波
2025-11-10 23:11:00
2025年十堰市活力银龄才艺大赛暨“我要上春晚”复赛名单正式揭晓
近日,以“乐龄风采艺起来 为霞满天映支点”为主题的2025年十堰市活力银龄才艺大赛暨“我要上春晚”初赛阶段圆满收官,复赛晋级名单正式揭晓
2025-11-10 23:44:00
《单排喜剧大赛》第二季今晚开播 向佐“听劝”搭档“林妹妹”姚尧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备受瞩目的喜剧竞演综艺《单排喜剧大赛》第二季将于今晚19:30上线开播。演员向佐跨界惊喜加盟
2025-11-10 19:22:00
从绿茵场到紫霄宫 香港明星足球队武当山“拜师学艺”
“堰超”联赛启幕前,香港明星足球队来到武当山紫霄宫,学习太极拳。11月8日上午,香港明星足球队慕名拜访武当山紫霄宫。现场
2025-11-10 1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