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博士男孩和父母拍了张“土墙合影”
他说感谢年少时在雪地读书的自己,要研发农业机械为父母“减负”
张小亮穿着硕士服与父母合影,身后是正在修缮的土房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一张特殊的毕业照火了:来自西北农村的28岁男生张小亮身着硕士服,站在自家正在修缮的老房前,与衣着朴素的父母合影。此时的他,刚收到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张小亮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来自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靠种地来养活这个家,我永远忘不了父亲从那上锁的陈旧木柜里取钱给我交学费时的背影、第一次高考意外落榜后母亲在出租屋里陪我复读时的辛劳。我也要感谢年少时在雪地里读书的自己、大学时创业奋斗的岁月。我的硕士、博士研究方向都与农业机械有关,希望能为父母这样的农民减轻劳动强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徐韶达
1.老房前的毕业合影 读博撞上家里盖房,双喜临门留个念
这张爆火的毕业照里,身着蓝色硕士服的男生名叫张小亮,今年28岁,家住甘肃通渭县北城村。身边的分别是他的父亲和母亲,他们黝黑的皮肤、手上凸起的青筋、鞋上布满的灰尘,都是常年在烈日下劳作的印记,“他们背靠着黄土高坡,靠种地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
张小亮介绍,他们村里大概有100户人家,一共出过10名大学生,但读到研究生的只有他,“这在我们村里是一件很稀罕的事,父母供出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就想着回来给爸妈看一下研究生毕业的硕士服是什么样的。”恰好那个时候,张小亮还收到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博士没什么概念,他们只是觉得书读得越久就越好,所以打心眼里为我高兴。”
在这张照片中,张小亮身后正在修缮的土房,引起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张小亮介绍,因为家乡地处黄土高坡,家里的房子都是用土块修筑而成的。“也就是在我最近博士录取的时候,我父亲和哥哥姐姐们都拿出积蓄,凑了30万元,准备将土平房修缮加盖成两层小楼。”张小亮说,“我本来是想等博士毕业再帮父母加盖房子的,但是他们考虑到方便我带女朋友回家,就把这件事提前了,不过也好,录取博士和盖楼房这两件好事撞在一起,也让我和家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张小亮的记忆里,这个没有多余房间的平房,几乎覆盖了他的读书生涯。张小亮家兄弟姐妹共6人,小时候他经常和兄弟姐妹一起挤在炕上,“那时候吃饭睡觉都在上面,和哥哥姐姐一起打打闹闹感觉很欢乐。”
这间狭小的平房也使得张小亮没法在家里学习,“我写作业一般都是在院子里写,背书则会跑到山上或者是田野里。”张小亮的母亲记得,当家里人都热热闹闹地坐在屋里看春晚重播时,屋外的雪地里回荡着他的读书声。
2.放牛时的琅琅书声 首次高考失利,洗车打工凑复读学费
曾经,看着哥哥姐姐相继中考落榜,年少的张小亮暗暗下定了考上高中的决心。为此,张小亮在帮家里干完农活后也不会休息,而是立即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山上放牛的时候,也捧着课本朗读。
2010年中考,张小亮以镇上第一名、全市前60名的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的综合实验班。“当时我父母特别高兴,他们没想到我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从那时候起父母对我的期望值大大提升。”也就是从上高中开始,父母的期盼让张小亮有了不小的压力,在第一次高考时的发挥不尽如人意。
2013年高考的前一晚,张小亮的手不小心被毒虫叮咬,伤口奇痒难耐。第一次经历高考,压力本来就很大,突然出现的意外让他慌了神,为了止痒他不停揉搓伤口,这导致他的右手逐渐肿胀,高考前一晚几乎没睡着。“第二天考试的时候,我的手已经肿得像馒头了,写字的时候根本握不住笔,而且因为失眠脑袋昏昏沉沉的。”不出意外,第一次高考考砸了,原本能冲击“985”高校的他,只达到了二本的录取分数线。
让张小亮没想到的是,最后连填报的二本志愿也滑档了。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正利用暑假的时间,在兰州的洗车店打工,“当时的情况是要么读大专,要么复读,可复读又会增加家庭的负担,自己也会有种羞耻感。”内心极度挣扎的张小亮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母亲,“没想到她非常支持我复读,表示我只要认真读书,家里的负担不用我操心。”
于是2013年暑假结束,张小亮拿着自己暑假洗车攒的几千元交了复读的学费,踏入了学校的大门。“妈妈为了支持我,专门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我,我永远也忘不掉那年妈妈每天做好饭,在出租房里等我放学回家的样子,那段日子虽然学习很苦,但也感到很幸福。”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高考,张小亮成功被西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录取。“我心里非常高兴,当时父母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他们明显干活更有劲儿了,感觉找到了奔头。”
3.大学里的绿植老板为了学业深造,停下两个创业项目
在大学开学前,看着父亲从上锁的陈旧木柜里取钱时的背影,张小亮心里感慨万千,“父亲当时给了我6000多元,其中包括了我大学第一年的学费4500元,接过那一沓皱皱巴巴的钞票,我深感父母的不易,所以下定决心要在大学好好读书。”从那以后,张小亮几乎没再和家里要过一分钱。
除了办理助学贷款,张小亮还在学校兼职做外卖员、餐厅服务员、送水工等挣生活费。直到大三的时候,张小亮觉得兼职的回报率太低,便想着自己在学校做生意,“我当时从市场上批发了一批绿植,最开始想卖给学校里的学生,但发现光靠学生购买,销量很难突破。在每天去图书馆学习的时候,我察觉到像图书馆这种场所,对绿植的需求量比较大,我就去和图书馆的老师沟通,得到了学校老师的大力支持,为我打开了一部分销路。”于是,从定期给图书馆供应绿植开始,张小亮慢慢成为了学校及周边部分场所里绿植的供应商,每个月能靠此收入3000-4000元。
这些钱刚好能够覆盖张小亮在学校里的开支,“我还在兼顾扶持另一个在学校里立项的国家大学生创业项目——收集记忆。”张小亮解释,他会把客户的状态、感情、故事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到公众号里,“有些学生会把一些物件交给我保管,类似于早期的失恋博物馆和‘时光机’。”
后来张小亮的这两个创业项目都因为考研终止了,“大学毕业后第一年去了杭州吉利汽车从事产品策划的工作,但始终感觉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后来辞职回到学校备考研究生。”
考上研究生后,父亲卖掉了家里的一头牛来给张小亮交学费。在西南大学读研期间,他选择的是农业机械方向的研究,博士也是延续了这个专业方向,“因为我家里是种地的,我希望能研究出一些帮助农业生产的设备应用到实践中,能够帮助像父母一样的农民们,减轻他们的劳作强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1 06: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