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章武二年秋七月到八月,刘备兵败夷陵猇亭,翊军将军、江州都督赵云亲率大军赶到永安接应。章武三年二月,刘备病情加重,诸葛亮从成都赶到永安,同年三月,刘备驾崩前托孤于诸葛亮,这就是史书中的“白帝托孤”。
我们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赵云比诸葛亮早半年来到刘备身边,这半年里还发生了什么事,刘备和赵云说了些什么,连诸葛亮都猜不出来。
诸葛亮都猜不出答案的问题,却肯定难不倒诸君,咱们今天读者的话题,就是站在枭雄刘备的位置上,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然后再来琢磨一下刘备怎样做才能确保刘禅顺利接班,以及他会在这段时间里,精心谋划哪三件事以防意外发生。
孙刘联盟并不是在诸葛亮手里恢复的,我们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刘备和赵云达成共识后采取有效行动而带来的应有效果。
赵云带着江州方面军赶到永安,并没有跟东吴军队交锋,而是配合刘备收拢在夷陵被击溃的残兵败将,摆出一副甚嚣尘上、卷土重来的架势。
当时刘备新败,士气低落,如果陆逊乘胜追击,赵云能否守住永安也是个大问题。
赵云最擅长的就是虚张声势,在汉水之战中他以空营计击退曹操主力,后来诸葛亮出祁山让赵云统领疑兵,可能也是看中了他这方面的专长。
章武二年,刘备麾下六大将已去其四,魏延镇守汉中走不开,能引起东吴重视的,也就是一个赵云而已。
刘备和赵云在永安宫谋划的第一件事,就是虚张声势,让陆逊望而却步。这一招还真挺管用:“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孙权惧怕的当然不是焦头烂额的夷陵败兵,而是赵云从江州带来的生力军。
夷陵之战双方打得都很艰苦,陆逊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前期他也被刘备打得挺惨:“吴将陆议(陆逊原名)、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
冷兵器战争一向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甚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刘备是枭雄而非菜鸟,陆逊将其击败,自身肯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如果陆逊与赵云在永安相持不下,曹丕就有了可乘之机,这才是孙权最惧怕的事情。
刘备一向能屈能伸,自然知道再次伐吴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就是想体面地结束这次战役,孙权送来了台阶,他也乐得借坡下驴。
刘备跟孙权讲和,是不需要通过远在成都的诸葛亮的,这件事他跟赵云就能做主——这就是刘赵二人做的第二件事:跟孙权重新签订盟约。
读者诸君都知道,刘备的六大干将中,马超、黄忠、魏延跟刘备都没有同桌进食同榻而眠的交情,对重大决策都没有发言权,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可以跟刘备无话不谈,说错了也不会受到惩罚。
曾与刘备同榻而眠的三大将中,关羽张飞可以算是“吞吴派”,赵云则是“联吴派”,在与东吴“重修旧好”这件事上,赵云最有发言权,而诸葛亮则需要避嫌——他的嫡亲大哥诸葛瑾参加了偷袭荆州的战斗,并且因功受封宣城侯,并以绥南将军身份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扎地就在刘备命名的公安(原孱陵县)。
章武二年八月,刘备退守永安;章武二年九月,曹丕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章武二年十月,刘备答应孙权的和平请求,并派太中大夫宗玮去东吴谈判;章武二年十二月,孙权派出同等级别的中大夫郑泉到永安面见刘备,孙刘联盟正式恢复。
两件大事办完,放松下来的刘备就开始拉肚子(也许早就开始拉了,他就是一口气硬撑着),然后就该琢磨后事了。
刘备公开的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未开府、无爵位的丞相诸葛亮,另一个是辅汉将军、犍为太守李严。
刘备封诸葛亮为丞相,却不封其为侯爵(白身丞相封侯是汉武帝刘彻留下来的规矩),也不让他开府治事,这已经不合常理,让从未进入核心决策圈的李严辅政,就更令人费解了:辅汉将军是个杂号,比安汉将军糜竺的地位还低一点。
刘备不让守在身边的翊军将军、江州都督当辅政大臣,当然也是有其枭雄的考量,这就是他们君臣二人在诸葛亮到来之前做的第三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进行人员调配,确保季汉政权的平稳过渡。
刘备只是拉肚子,脑袋可一点没糊涂,刘禅继位后进行的一系列人事调整,肯定是遵照了先帝的遗嘱:“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糜竺之子糜威为虎贲中郎将;关羽之子关兴为侍中、中监军,关统为虎贲中郎将。”
读者诸君不要小瞧了中护军这个职位,整个季汉军队将校的考核升黜,都由赵云负责——中护军“主禁军,总六军之要,秉选举之机”。东吴首将周瑜,有一个重要头衔,就是孙策加封的中护军。
赵云是刘备驾前硕果仅存的老将,年纪似乎比刘备还大,让他当顾命大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老将军威望尚在,但是老迈年高精力有限,不可能事必躬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抓大放小管将不管兵,只要把军队赏罚升黜之权抓在手里,就不怕宵小心怀叵测。
在三件大事安排好后,刘备下旨将诸葛亮调往永安,并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当然知道刘备说的是假话,后世史学家当然也知道,因为刘备跟诸葛亮谈完之后,又给刘禅留下了遗诏,遗诏里对刘禅可是寄予了厚望:“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嘱咐完刘禅,刘备又叫过了鲁王刘永:“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想必已经明白了,辅政的不止诸葛亮和李严二位大臣,还有一位亲王刘永,他可能是刘备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如果刘禅真的扶不起来,赵云就有可能拿出另一份遗诏,让诸葛亮行使废立之权,这才是“君可自取”的真正含义。
刘备乃盖世枭雄,诸葛亮为千古名相,他们之间应该不存在什么猜忌和试探,但是刘备半生戎马,见过太多尔虞我诈,凡事不可能不做两手准备。刘备驾崩后赵云马上封侯并掌握重权,当然是他事先的安排。在诸葛亮赶到永安的半年前,他和赵云做完这三件大事,已经完全可以确保刘禅在和平环境下顺利接班,诸葛亮作为刘禅的老师,当然也不想让别人抢走弟子的宝座。
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刘禅,根本就没有半点不臣之心,后世有人怀疑刘备托孤的时候,赵云就手握刘备钦赐宝剑(史称“蜀主剑”是不准确的,因为刘备当时是“汉帝”,从未说过自己只是“蜀主”,那是叛徒陈寿的污蔑)躲在帷幕后面,这显然也是不靠谱的:以刘备的知人善任,诸葛亮和赵云的忠心耿耿,有必要来这一出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8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