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经济观察报记者 任晓宁
李纯身上有一种“老派绅士”的感觉,讲话温文含蓄又礼数周全,这与他北京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大公司工作、生活有关。他曾经在eBay工作12年,并被派到国内建设eBay中国研发中心。之后,他在阿里巴巴先后担任Lazada联席总裁、CEO,帮助Lazada突破东南亚市场。2023年9月,李纯担任敦煌网集团联席CEO,做B2B出海,主要运营欧美市场。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从新加坡赶来,之前3个月,他一直在美国走访。今年以美国市场为主要战场的跨境电商竞争异常猛烈,李纯也观察到了这一点。不过他认为,这种激烈竞争只是出海初期的表象,现在恰逢中国供应链出海的新时机,跨境电商平台因此崛起,但之后能否茁壮成长,关键在于平台的后期执行力。
李纯是较少数既参与过外资入华,又参与了中资出海的人。对比前后几十年的变化,他向记者判断说,外资入华获得了极大成功,中国企业出海也一定会成功。只是,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经历曲折、反复,中国企业需要有耐心。
谈竞争:才刚刚开始
经济观察报:今年国内企业跨境电商非常火爆,有的跨境电商公司一年GMV近200亿美元。为什么会如此火热?这些成绩在海外大概处于什么位置,出海还有多大机会?
李纯:仅美国一个国家,零售市场一年就有4万亿美元,他们的电商占比20%多一些,不到1万亿美元,跨境电商增长的空间很大。
现在中国企业做跨境电商正面临一个历史机遇期。全球化市场交易的增长正在放慢,大型贸易交易的压力正在变大,海外品牌商也在努力减少订单,减小风险。但与此同时,我访问海外的零售、批发、电商客户发现,当前经济条件下,他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是有增无减的。这就是跨境电商非常好的时机,国内供应商做OEM(代工)的能力还在,供应商们希望与更多用户产生直接的联系,而不是只与国外某个大客户存在一对一的长期关系,跨境电商恰好出现,充当了桥梁。
跨境电商火爆的背后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贸易模式,它可以保证全球化的贸易更加民主,是一种从下而上,而不是被几个大公司所统治的模式,这对中国的品牌,对海外的中小企业都是很有帮助的事。
经济观察报:中国跨境电商公司当下在海外竞争非常激烈,你怎样看待这种竞争?他们中间能否出现挑战亚马逊的大公司?
李纯:现在是中国供应链出海的新时机,过去我们只有中国制造,现在中国品牌商家可以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这中间,跨境电商有自己的机会,也有自己的责任。现在跨境电商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虽然看起来竞争激烈,但是因为大家早期需要抢占市场,所以才会大规模投入、大规模竞争。未来跨境电商能否更大更强,关键在于各个平台的后期执行。
谈B2B:潜力非常大
经济观察报:你做过C端生意,也做过B端,为什么现在选择了B端?现在跨境电商中,B端机会有多大?
李纯:敦煌网所做的B端生意,是把中国商品卖给欧美中小商家,让他们卖给当地消费者。中国对美国一年出口接近6000亿美元,这些生意绝大部分发生在线下。即使在线上,也是本地商家为主,因为他们对当地消费者更加了解,更加接近,服务也更加方便。
美国存在大量且广泛的中小型采购商,这类采购商不但规模可观,且具有稳定的采购意愿,受复杂国际环境影响小,中国供应链是他们跨境直采的首选。这个群体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值得去挖掘。我们和C端跨境不是竞争关系。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做。
并且,当下全球B2B电商规模也正在逆势增长。2022年全球B2B电商市场规模近8万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20.9万亿美元。到2025年,通过电商产生的B2B产品销售额将至少每年增长10%。我们也建议品牌方出海不要只盯着C端市场去卷,退一步,用好海外的中小B端采购商,你会发现,海阔天空。
经济观察报:你们具体在做什么事?目前有什么新进展?
李纯:我们现在要深耕B2B采购和履约。比如线上交易阶段,做买手服务、质检、供应链、入仓、金融等全方位的服务,只有把这些事情做深、做透,市场空间才能大量增长。
最近有个新业务,是B2B跨境电商平台DHmogo,做泛家居品类,主要面向欧美市场。另一块业务是社交电商平台MyyShop,主要链接中国供应链和海外内容创作者,一方面帮助国内工厂、品牌商精准匹配合适的网红,加快出海速度;一方面帮助海外内容创作者转型为小型B端批发商,实现流量变现。
谈出海:会成功,但不是降维打击
经济观察报:你参与过外资入华,也正在参与中资出海,你怎样评价二者的变迁?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李纯:外资入华时看重中国两样东西:一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二是非常有潜力的生产力市场。之前的阶段,海外大公司做的很成功,他们的品牌卖到了中国,他们把用中国劳动力生产的商品卖到了全世界。他们的确促进了我们经济发展,但他们也拿到了最大利益,我们依旧是在工业最底层。
现在,中国公司想往上走,想做自己的品牌。事实上,我们的货物已经在海外售卖了,我们的运营技术也有益于全球消费者,但我们没有拿到应有的利益,因此中国公司开始做这件事了,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
在外资入华阶段,海外公司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学习、试错、失败,最后有人获得了巨大成功,也有人以失败告终。中国企业出海也会经历这个过程,我们肯定会成功的,成功的程度决定于参与者的决心,以及他们所耗费的时间。
经济观察报: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验和技术领先于国外,比如移动支付、社交电商等,因此出海是降维打击。你是否认同?
李纯:我们出海的确有一定优势,比如供应链优势、技术优势、电商运营优势,我们还有大批聪明、勤劳的人,但降维打击这个词我是绝对于不赞成的。即使我们有优势,出海到了某个国家,也并不是立刻就能用,我们要学习当地的习惯,尊重当地的文化,再逐渐做调整。
中国企业出海总体肯定会成功,但失败的比例也会非常大。在出海之前需要先想清楚,你是想做一份事业,还是只是想挣钱。出海是面对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市场,你的业务在当地想取得成功,必须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价值,否则,即使短期成功了,也不能长期维持。
无论是外资入华,还是中资出海,如果想做一个全球化的跨国企业,都需要比较长期的投入,这不是容易的事。我经常遇到很多想出海的人,我会建议他们先看好自己的优势,再想好自己能够投入的时间和坚持的动力。出海绝对不会是“打一锤子赚一笔钱”,之前有过这样机会,之后这种机会会越来越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6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