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为2024年的开年大剧,《繁花》刚上线就吸引了大量观众。
不过该剧热度虽高,但口碑却和预想的有点不一样,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喜欢的怎么看怎么喜欢,打分直接四星起步,甚至五星都觉得不够高。但不喜欢的怎么看怎么不喜欢,从剧情到服化道,怎么看都不顺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繁花》的导演是王家卫,所以就注定这部剧是一部挑观众的剧。
01.电影化叙事
很多观众不喜欢看《繁花》,是因为这部剧的叙事方式,是碎片化叙事。所谓碎片化叙事,就是说把一整件事打散,分成一块一块的碎片,然后通过剪辑把这些碎片按照导演的思路剪辑到一起,从而拼成一个完整的事件。
电影中经常会有类似的剪辑手法,电视剧中很少见。
因为电影时间短,而且观众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比较容易沉浸在剧情里面,所以可以很快的把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拼凑成一个故事。但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时间长,观众的沉浸感不足,所以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会让观众觉得很累。
一旦观众走神,或者忘掉剧中某个关键碎片,会觉得整部剧的剧情罗辑不对。
除了碎片化叙事之外,《繁花》中的台词很紧而且也很密,很多观众表示,这样的台词听起来很累,尤其是台词中又含有大量的有效信息,观众不想错过这些信息,就要专心致志的看。
碎片化的叙事,加上这样的台词密度和信息含量,会让追剧的观众觉得很累。追剧本来应该是挺放松的一件事,结果搞得这么累,自然会有观众弃剧。
02.意识流手法
众所周知,王家卫大概是目前国内最意识流的导演,没有之一。比如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王家卫拍电影时没有剧本,想到一场戏就拍一场戏,想到一个镜头就拍一个镜头,想不到的话所有的演员就等着他想。
《繁花》虽然没有意识流到这种程度,但仔细看还是不难发现,有些镜头或者戏份,王家卫的意识流味道很浓。
尤其是几场走路的戏份,宝总和王小姐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宝总和李李在街上一前一后走路的时候,还有玲子走路的时候。
这些戏份乍一看起来,好像都是些没有意义的镜头,但实际上这些镜头才是整部剧或者说那一整场戏中的精髓。就拿玲子消失之前那场戏来说,从她离开夜东京,到因雨返回,再到重新走出去。这场戏没有一句台词,但却把玲子内心的煎熬、纠结和难过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就是王家卫,他是属于那种喜欢用意识流镜头,给观众展现情绪的导演。
所以,导演是王家卫,就注定了《繁花》是一部挑观众的剧。就像之前他导演的那些电影一样,《花样年华》《2046》《重庆森林》和《春光乍泄》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但却不是每个观众都喜欢。《繁花》虽然没有达到这些电影的高度,但因为有王家卫的风格,有人不喜欢也正常。
这并非说喜欢看的观众就有多高级,不喜欢看的就是不会欣赏,而是每个观众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无所谓高级与低级,也没什么会不会欣赏,只是个人爱好的问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8 0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