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原击剑国家队运动员孙伟(右)和徒弟姚卓岑一起站在领奖台上。 (受访者供图)
南京艇进赛艇俱乐部创始人陆洋。 (受访者供图)
徐州市汉景小学体育教师、足球队教练李冉。 (受访者供图)
杭州亚运会上,年轻运动员为梦前行的同时,也有一批老将在此完成“最后一舞”,与心爱的赛场挥手作别。运动员的生涯中,有登上领奖台的“高光时刻”,也有不得不离开“赛道”含泪退役的心酸和不舍。退役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新的人生的开始;退役是与紧张的比赛再见,也是与新的挑战相逢;退役是运动员身份的转变,也是他们对体育的另一种陪伴……本期《人文周刊》对话3位退役运动员,听听他们退役“不退场”,如何在另一种人生选择中继续守护的故事。
□ 本报记者 姚依依
多条“赛道”不离原点
年终岁末,孙伟终于有几天时间“喘口气”。回顾这一年,他要么在出差的路上,要么在训练场,要么就奔波于各大赛场:7月,他赴韩参加中韩国际击剑大师营;8月,作为教练参加香港亚洲少年击剑精英联赛;11月,又陪徒弟参加浙江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明年1月份,他还将前往海南一所学校执教击剑大师营——“我虽然退役了,但我一直没有离开、也不想离开击剑赛场。”孙伟说。
从江苏省队走出的孙伟是原中国击剑队男子佩剑运动员、击剑国际级健将,曾获得全国击剑锦标赛男子佩剑个人及团体冠军,是唯一一位参加里约奥运会的中国男子佩剑选手。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后,这位29岁的“老将”选择退役。
“我经历了多个全运会周期,看到师弟们迅速成长,觉得自己有上限,就退下来了,但我仍想留在击剑剑道上。”退役后,孙伟成为了一位击剑教练员,与全国各地的俱乐部合作,定期开设训练营、强化班,给正在练习击剑的孩子们进行技术指导。“也有一些家长或俱乐部联系到我,请我给孩子们做技术指导,所以我经常去外地,有时也会带孩子们参加各种比赛。”孙伟还收了一位浙江的学生为徒,如今他陪着徒弟“走南闯北”参赛,以另一种视角继续自己的运动人生。
对于运动员的苦与累,孙伟体验最深,为何退役了,还要选择留在赛场?他说,“击剑最有魅力的点,就是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我见过太多逆风翻盘的情况,不到最后一剑,你永远不知道谁是最后赢家。有的小朋友落后十几剑,最后一剑赢了,队员们冲上去拥抱,这种时刻让我非常感动。”
作为一名新手教练,孙伟很少谈及自己在国家队的成绩,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用自己总结的经验,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孩子们战术节奏对的时候,我给予鼓励;丢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只要在自己的节奏里,下一节就能追回来;不在状态的时候,我及时叫暂停……”几年来,他执教的学生曾获得全国俱乐部联赛个人季军、全国俱乐部总决赛团体冠军,还有学生代表中国队参加世界大学生比赛。
孙伟说,“现在击剑关注度越来越高,每年有很多青少年比赛,俱乐部也可以输送运动员到专业队,甚至是国家队,孩子们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另一个赛道上,孙伟也在全力“奔跑”。“我记得里约奥运会时,中国击剑队在网上‘爆火’。我的微博最多一天涨了几十万粉丝,这是我们的幸运,也给我们赋予了一种责任。”退役后,孙伟通过新媒体定期发布健身小视频,带动更多人运动。“今天在家里练一个胸部训练,有徒手和负重的,会用到哑铃和瑜伽垫,我们练起来吧……”简单说上一段后,孙伟就会进行动作示范,把要点和注意事项以配音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在视频上,短短20—30秒的视频,像“说明书”一样,把简单易行的动作教给大家。
疫情期间他也曾开通居家健身直播,帮大家解答健身困惑。现在孙伟在多个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都有认证账号,是一位微博粉丝超200万的“大V”。
“平时很多人比较忙,没时间去健身房,我想通过视频告诉他们,在家里也可以运动。体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希望运动能让更多人增强体质,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孙伟说。
孙伟记得广东的一位女生留言,说自己是因为看了孙伟的视频才去练习击剑,从初中练到高中;还有一位家长留言,说自己的孩子看了孙伟撰写的《跟冠军学击剑》后,对击剑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几年前他曾经在外地见过的小朋友的家长,几年后把孩子击剑比赛的照片发给他,以前的娃娃已经长成了“小大人”,这些反馈让孙伟很感动。
他说,“其实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但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看了我的新媒体,走进了击剑馆,或者是走上运动场,对我来说,都特别有意义、有价值。”
平时,90后的孙伟还受邀参加电视台综艺和电视剧的拍摄,成了一枚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通过跟不同行业的人交流,他也拥有了不同的人生体验。孙伟笑着说,自己因为击剑而被大家认识,无论站在哪个赛道,自己都不会离开原点,他将尽自己所能,回馈击剑、回馈体育。
为更多人搭起“港湾”
几个月前的杭州亚运会上,江苏健儿蔡鹏鹏与队友团结协作,为中国队摘得杭州亚运会赛艇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金牌,这也是江苏运动员在杭州亚运会上的首枚金牌。得知消息的那一刻,陆洋忍不住向身边的朋友夸耀:“这是我的师弟,你看多棒!”
陆洋是南京艇进赛艇俱乐部创始人,也是江苏省赛艇队现役运动员们的“师哥”——2005年,他进入江苏省赛艇队,主项为男子轻量级双人单桨、四人单桨等,曾和队友获得上海锦标赛男子轻量级双人单桨12公里冠军。2009年底,他选择退役。
刚退役时,陆洋凭着一股年轻人的勇气,毅然选择自己“闯一闯”。“看着有些师哥退役后投身到健身行业,赚了点钱,我当时也想攒点钱在南京买房定居,便在健身房工作。”从私教教练,到主管,再到店长,4年多的时间里,陆洋边学边做,几乎把健身房的“行当”干了个遍,还尝试自己创业开健身工作室,实现了在南京买房安家的“小目标”。
“那时候我看到不少成功人士开始率先尝试赛艇运动,又赶上政府鼓励民营体育俱乐部从事运动项目的训练普及。我本身就是赛艇专业出身的,就想着,能不能做点什么,推动赛艇运动的大众化。”
在体育部门和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的支持下,2015年,陆洋创办了艇进赛艇俱乐部,3年后,在多方支持下,俱乐部在玄武湖东岸十里长堤附近有了自己的“港湾”,完善了各项配套,正式大规模向社会开放。
陆洋的创业得到了时间肯定。近10年来,赛艇从“冷门贵族”运动,逐渐走进了健身爱好者的生活。“我们现在在籍会员有300多人,其中有已经退休的企业家、企业高管,有中年上班族,有想要培养特长的青少年,也有国际学校学生,一年有近8万人来体验。”陆洋运营俱乐部注重与时俱进,这几年桨板、龙舟等水上项目火了起来,俱乐部马上布局设备和教练;团建营地需求量与日俱增,俱乐部升级为水上团建营地。
把爱好者带到水上运动的同时,陆洋和伙伴们也注重“走出去”。2016年,艇进赛艇俱乐部首次承办南京赛艇公益大师赛,赛事不断提档升级,至今已连续举办7届,今年的南京赛艇大师赛吸引了1500余位全国赛艇高手齐聚玄武湖。有不少在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就读MBA的俱乐部“元老级”会员还曾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赛艇赛事。
不仅如此,俱乐部还长期与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仙林小学等多所学校合作,教练走进校园,为同学们普及水上运动、推广体能训练。“每周2节课,1节在学校,1节在俱乐部。我们主动把水上项目送到学校,希望更多的孩子可以走出教室,接触水上运动。”
很多人难以想象,在成为俱乐部“掌门人”之前,陆洋其实有点内向。“以前做运动员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跟太多人沟通。退役之后,要靠自己学习去提高沟通能力,就好比是销售员,我们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他直言自己曾经是“一根筋”,认准了的事情不容易改。“我们有不少会员都是企业高管,在跟他们沟通的时候我学到了不少,也作出了不少改变,学会了多倾听别人意见,接受不同的观点。”因为有过当运动员的经历,陆洋意志力强,不服输,敢拼敢赢。创业初期,俱乐部经营曾遇到一定资金困难,正是凭着这股不怕输的精神,陆洋和伙伴们挺过难关,至今盈利稳定。
把赛艇刻在基因里的陆洋还有一个目标——他希望艇进赛艇俱乐部成为退役运动员们的“港湾”。如今俱乐部中有10余位教练都是赛艇项目退役运动员,占了全部员工的1/3,他们在专业培训、进校园授课、协助办赛等方面发挥了运动员的专业优势。“我想让俱乐部帮助更多小师弟、小师妹们解决退役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就业时能多个选择、多条路,不要丢掉自己的专业,能够在南京安居下来。”
“现在南京各个俱乐部加起来,大概有1500多人长期参加水上运动,这个人数对比南京的人口还是很少。”做了这么多年,陆洋依然感觉任重道远,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热爱的专业,我就要把它向社会推广,这对我来说是最合适的事情。”
看孩子赢球比自己赢球还开心
12月中旬的一个周五的傍晚,徐州开始下起小雪,李冉拿起足球,和孩子们一起走向足球场,开始按部就班训练:热身、步伐、动作……18:30,训练结束,练了一身汗的孩子们欢笑着和李冉道别。
今年30岁的李冉是徐州市汉景小学一名体育教师,也是校足球队的教练。小学5年级时,她入选江苏省队,曾经随队参加全国女足U系列多项比赛。李冉自豪地说,“江苏女足只要参赛,成绩都稳居前列,冠军拿到手软。”2015年左右,受膝盖十字韧带伤病的影响,李冉选择退役,回到家乡徐州,在江苏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完成学业、获得教师资格,并参加退役运动员培训考取C级足球教练员证书。2020年,她来到新成立的汉景小学执教。
“其实退役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自己能当老师,刚来学校的时候还有点抵触,当运动员的时候是身体累,当老师其实是身心俱疲。”李冉记得,自己刚刚来到学校时,担任一年级校队教练。同是绿茵场,站在“教”与“学”的两面,感受大不相同,她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年级的孩子完全不了解足球,我首先要从启蒙开始教。”李冉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在球场上的注意力只能集中15分钟,一些知识点孩子们过后就忘,有时2小时训练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常年跟队训练比赛,李冉起初并没有站到孩子们的角度看问题,这几年,李冉不断打磨自己的耐心和脾气,慢慢总结思考:一年级孩子该怎么带,二年级孩子该怎么带……尽可能找到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教学方法。
早上8点前到校,一天3—4节体育课,放学2小时训练,寒暑假还要加练,偶尔带队踢比赛。对于运动员出身的李冉来说,这样的日程表并不难适应,事实上,如何应对孩子、家长等方方面面抛来的问题,才是摆在这位新手老师面前最大的难题。
“以前踢球时我们只需要好好踢球,剩下的交给教练和领队,现在我们遇到困难和问题,必须学着自己解决。”随着体教融合的推进,不少学校都有体育项目校队。但一些父母还是会忍不住担心训练影响孩子的学习。李冉在训练的同时要兼顾到孩子们的学习,还要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为此,她下了不少功夫,请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并及时反馈孩子的身心状况,“我告诉孩子,其实踢球和学习是一样的,都需要认真专注,踢球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她曾注意到自己带的队伍中,有一位同学每天踢球积极性很高,但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李冉在和他的班主任沟通后,和这位同学谈了心,“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更好才来踢球的,但你作业都没有好好完成,影响了你的成绩,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你踢球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努力,这样放弃岂不是可惜了?”后来这位同学进步神速,连家长都感到惊奇,这位教练施了什么魔法?“我现在带的队员各科考试成绩都在95分以上,属于班级中上等。”对此,李冉非常欣慰。
没有步入国家队曾是李冉小小的遗憾,但踏上“新赛场”成为一名体育老师的她,看到自己带的队伍从零起步,历经3年成长,今年夺得徐州市云龙区“区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及徐州市“市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第一名,且在“市长杯”中击败了赛事的“常胜将军”时,她比自己赢了比赛还开心。“我们是新学校,这批孩子是我一点点带出来的,看到他们赢球的一刻,我终于明白,这就是属于老师的那种幸福和成就感。”
当退役后走向广阔的社会,李冉发现,运动生涯带给她更宝贵的,实则是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内心,走下赛场,走进校园,她希望把这份宝贵“财富”带给更多的孩子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2 12: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