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耍猴儿不怕人多,看热闹不嫌事大。”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汽车圈的大佬们却依然忙得不可开交。由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起、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回怼、车圈其他大佬跟进的关于AEB之争,可谓是将开篇的那一句话生动形象地重新演绎。
11月1日,何小鹏在接受关于AEB观点访问时曾提到:“第一,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有碰过AEB。第二,友商讲了AEB,我认为99%是假的,它就是造假,那些宣传都不是公司官方发布的,全是来自小视频。我们的人也去问了,它的AEB根本不能开,路上误刹车的情况太多了。”
这里虽然没有点名道姓,实际上还是精准打击。毕竟,何小鹏回答的问题里包含着这么一句话——针对问界新M7的大定用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愿意为AEB功能买单?
随后,余承东便在朋友圈中转发《OTA重磅升级,不依赖高精地图,智驾全国都能开》的文章链接,并配文:“连AEB是什么,居然有车企的一把手还根本没有搞懂。”
甚至在评论区中还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搞懂AEB是何物!跟有人说智能驾驶就是扯淡、忽悠,几乎如出一辙!对行业技术进展与未来发展,缺乏基本认知!”的话语。
11月4日晚间,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朋友圈发文:“我最近评价了一个行业乱象,结果行业没急,非行业的倒急了,不知道他急什么。”何小鹏和余承东的隔空喊话,颇有“你说我无知,我嫌你业余”的境界。
AEB之争,智驾头部之争
目前,这场由AEB引起的争论仍然在不断扩大。
其实,AEB即我们常说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其主要由控制模块、测距模块和制动三大模块构成,利用雷达等设备测出与前车或者障碍物的距离,当小于安全距离时即使在驾驶员没来得及踩制动踏板的情况下,AEB系统也会进行紧急制动,减少碰撞的发生概率。
何小鹏表示,目前行业里谈AEB,主要说的是纵向AEB,触发条件一般是在60km/h以内。如果速度过高,一旦误刹车,将会对车主构成更大的惊吓。而在9月新款问界M7上市发布会上,已经宣传其AEB最高刹停时速提升至90km/h,这便是争议点。
何小鹏认为:“把客户当小白鼠是不对的,有一些企业敢于这样做,但也会有反噬,我在汽车行业里干了几年,是不太愿意这样的。但是我们一定会把AEB干得更好。”
而余承东更是直言:“有的车企整天忙着做智能驾驶,AEB主动安全测试结果非常差,一问才知道他们却连AEB基本功能居然都没有做。”
两者之间的隔空喊话,看似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实际上的导火索还要追溯到7月和10月的两个事件。首先,今年7月某垂直媒体一份关于AEB的测试报告指出,问界产品的AEB功能表现几乎碾压其他车企,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在10月份的小鹏汽车“1024科技日”上,屏幕上更是出现了“嘴强王者可能影响舆论,真搞技术才能创造未来”这一句话。当即就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这到底是在说谁?明眼人都知道,矛头大概率是剑指哪一位。
有趣的是,正当两人交战难分高下之际,理想汽车CEO李想却介入做起了“和事佬”,在相关微博下留言:“不和华为吵架,实在吵不过呀。”随后,腾势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哪吒汽车CEO张勇也纷纷在微博上发表对AEB的观点和看法。
表面上来看,各位车企大佬争论的是AEB功能谁更高一筹。但AEB仅仅是智能驾驶众多功能之一,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该车企整体的智能驾驶水平。尤其是标榜智能、科技标签的小鹏,更需要抢占用户心智和制高点。
但华为也不是吃素的,“2022年三季度,问界M7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李想曾在微博中发表这样的看法,足以见证华为的硬实力。
钟叔驾道认为,表面上看似简单的AEB之争,背后其实就是中国智能驾驶头部队伍的话语权之争。
虽难分高下,但赚足流量
纵观全球范围内,虽然AEB功能不是什么新鲜技术,早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和日本等传统汽车工业国家早就将AEB纳入评估体系。但在中国,相关测试标准与方法还是有待完善。
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中,乘用车配置AEB功能占比为49.5%,其中新能源车配置该功能占达到55.8%。而对于乘用车价格在16万元以上的车型来说,配置AEB功能的普及率已经高达67%。
但何小鹏和余承东的互怼,依然难分高低。
归根到底,判断AEB系统的性能和质量并非易事,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在实际驾驶环境下,AEB系统可能会受到天气、路面甚至驾驶员行为等多重因素影响,实际表现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尽管有少部分专业的测试机构和标准,也不代表AEB系统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发挥作用。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他们对产品的了解大多数来源于企宣。换而言之,有可能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就像此前报道的,车辆发生严重碰撞,但安全气囊没有弹出,得到的却是“碰撞角度不对”的答复一样。
不过,这场口水仗的胜负或许难分高下,但对善于利用舆论制造话题的一众新势力领导人而言,更大的作用则是赚足了用户的关注和流量,比如在微博上关于“#余承东炮轰车企一把手不懂aeb#”的话题浏览量,一度高达4千多万。
近年来,车企高管之间的隔空喊话不在少数,最终问题的答案、谁输谁赢大多数是不了了之。但这期间所掀起的话题热度,产生的流量倒是不少。
虽然华为一直宣称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一起来造好车。但参考华为目前与车企的三种合作模式,Tire1、Huawei inside和华为智选,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已经充分渗透到汽车生态产业链之中,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甚至拥有令一家车企起死回生的能力。
所以,华为对一众车企的冲击是存在的。何小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有的人负责吆喝,让大家关注起来。有些人负责干活,把这些东西干好,再把客户拿过来,我觉得这个配合是‘天作之合’。”这大概就是车圈大佬之间互怼的起因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9 18:45:3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