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刘明明 许萌
晴冷的冬日里,走进聊城市茌平区冯官屯镇薛店新村的“共富工坊”,却是一派“暖乎乎”的景象。
15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宽敞富余,缝纫机的轧轧声不绝于耳,全自动模版机快速运转,在一件件棉服上“画”出时兴的图样,数十名工人守着各自的“方寸之地”,干得热火朝天。车间的后方,整齐分类地堆放着包装好的各式棉服,它们即将被投入市场,贴身温暖消费者的冬天。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冯官屯镇薛店新村积极唤醒村内沉睡资源,以区直下派帮扶资金为引导,以盘活原旧学校等村集体闲置建设用地入股,利用帮扶资金130万元建设了1500平方米服装加工“共富工坊”一期,由新村、党委领办合作社、服装生产企业三方合作,进行羽绒服等服装类加工生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顾家顾业“两不误”,集体增收、村民增富“双丰收”。
“俺这个年纪,去别处干活人家都不要,在这里就挺好,不孬。”65岁的王凤英在车间里负责产品的包装环节,离家近、做工轻省的优点让她对这个工作很满意,而且还能“有人聊天,天天过得很开心”,话说着,王凤英将一件收拾好的棉服摞放在了一边,前后不过一两分钟的时间。
“我们成立这个手工活加工厂,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在家看孩子的、不能出门的、年纪大的妇女灵活就业,在空闲时间挣点钱。”薛店新村党委书记王正亮称,通过企业出单、工坊接单、村民做单,“共富工坊”项目运营收益按照新村占12%,党委领办合作社占44%,合作厂家占44%进行分配,实现了集体、村民、企业三方共赢。
建设共富工坊,落脚点是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自2023年8月运营以来,“共富工坊”交付生产订单9万余件,为薛店新村集体增收12万余元,解决周边群众就业200余人,人均月工资达3800元。群众按照计件发放工资的模式进行盈余分红,不同的工序不同的价位,“多的一个月能够拿到4000多,少的也能拿到2000多。”王正亮说。
作为工坊的负责人,车间主任路小翠根本闲不住,现场指导缝纫技术、检查产品质量、打电话协调生产......她的身影穿梭在车间里的每个地方,尽心尽力,员工们都称赞她“什么都会,特别厉害”。
“拉链、帽子、开兜......一件棉服有十多个工序,开兜的工序比较繁琐,用人也比较多。”工坊刚一成立,路小翠便来了这里,由于之前做过服装相关的工作,她很快上手,掌握了相关技能,并随时随地教授给前来工作的周边村民。路小翠称,当前生产的棉服款式一共有4种,生产的样式由客户来订,品类一直都在创新。
工坊里的棉服一年四季都在生产,但在中秋节之前,主要以货物储存为主,从国庆节到阳历春节的这一段时间,是工坊最忙的时候,棉服批发供不应求,主要供应聊城香江服装批发市场,车间里的员工和机器每天都是铆足劲儿赶制订单,日产棉服能够达到1000件左右。“现在不存储,直接订单走货,客户要的比较急,现在加班加点都在做。”路小翠说。
59岁的崔秀珍和路小翠一样,工坊开业就来了这儿,如今每个流程的活儿都能干,哪里缺人就去哪里。“原先自己也会些手工活,来了也边学边干,这里时间自由,我周末看孩子就不来了。”最近,崔秀珍负责的是棉服上的帽子缝制,一上午能做20个左右,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挺好,挺方便。”崔秀珍脸上带着笑,手里的活不停,麻利又干净。
强村富民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薛店新村坚持工业生产和乡村资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当初和驻村工作队商讨研究后,在草柳编、橡皮泥等产业里最终选择了服装加工,因为服装加工产业能比较长远地发展,更多地助力村里的妇女就业。“去年一开始工艺都不熟,摸索着向前,把工人培养成熟练工用了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给村集体增收1万8,今年大家都已经很熟练了,预计至少能给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王正亮说。
眼下,薛店新村正在谋划建设两期服装加工“共富工坊”,从裁剪到成衣进行一条龙制作,进而再注册商标,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实现乡村振兴车间效益最大化,形成成熟经验后进行推广,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共富工坊”打开“致富门”,把增收的场景“搬”到了群众家门口,冬日农闲变农忙,一件件棉服为百姓们的生活“加温”,一幅努力奋斗致富、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正在薛店新村徐徐展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0 1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