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0-26 20:32:00 来源:新周刊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2005年,24岁的Christopher St.Cavish在一个炎热的夏夜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他是一个厨师,是被人推荐到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谋职的。

他说自己没打算待这么久,甚至打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来,他把来中国称为“一个意外”。“没错,说起本人家族的渊源,我与中国的关联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但当时的我一无所知。没错,那么多年前,我还曾天真地以为自己不会卷入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大潮,那时的我只是个在香港找工作的年轻厨师。”

一年过去,第一份合同到期,他没有续约,但也没有回到老家迈阿密,他留下来了。18年来,他还在这里,还在上海,有了“沈恺伟”这个中文名字,在当了10年专业厨师之后,还成了一名作家。

他第一次被广为关注,是2015年4月推出《上海小笼包指南》的时候。他带着一套卡尺和一个电子秤,走访了上海52家店,测量面皮的厚度、肉馅的重量、汤汁的分量以及每只小笼包的总重量,目标是找出全上海最棒的小笼包。

再之后,他给“小鸟文学”App写专栏,写一个久居上海的外国人的当代生活,专栏名叫“局外人”(Outsider)。“小鸟文学”主编杨樱评价道:“美国人梅英东写过北京胡同(《再会,老北京》),何伟写了涪陵(《江城》)和很多地方,但都不是自己的生活……终究没有人以一种拉家常的口吻,说一说自己如何应对这个大都市的起居饮食、社交衰病,一切必要,一切非必要。从这个角度说,Chris写的东西可算史料补白。”

如今,这位“局外人”的记录得以出版,书名叫“洋盘”。这个词在上海方言中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沈恺伟将之用作书名,有一点自嘲意味。

本文节选自该书第一章,小标题为编选者所加。

作者 | 沈恺伟

编辑|谭山山

题图 | Elsa Bouillot(新经典文化提供)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洋盘》

[美]沈恺伟 著 于是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3-10

我交到朋友了。

芙蓉蛋是来自纽约的DJ,有一半中国血统,他妈妈是上海人。那时候,他刚好打算回上海闯荡。他在迈阿密的时候,我们就是朋友了,当时我们都在夜店里打碟。他还在曼哈顿一家唱片店打过工,借助那儿的人脉以及互联网,他与一个在上海的DJ——斯托克斯先生——联系上了。斯托克斯邀请芙蓉蛋去他的派对。我也跟着去了。

斯托克斯的真名叫亚当,藤校毕业的,明明是高眉,却过得像个难民。在中国,他享受的是穷日子,开派对,给免费的英文杂志写文章。他的朋友们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名校毕业生,有些人拥有与中国相关的学位,有些人并没有,但他们都在21世纪初的中国热潮中找到了某种自由、某种刺激。

他们毕业于达特茅斯之类的藤校。我毕业于厨房。但我们都是来这儿寻觅某些在故乡找不到的东西的。后来,亚当成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他的朋友也成了我的朋友。这些朋友改变了中国对我的意义。

他们都是老外,常常拖着我去“泡泡圈”——那不是个真实的地方,而是泡泡般的小圈子。在上海,既有属于中国的上海——对老外来说有点令人畏惧、令人沮丧的,很难融入;也有属于老外的上海——舒适又昂贵,可以说英语——比如泡泡圈。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上海外滩。(图/Unsplash)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带着好奇心来中国

当年,几万几万的外籍人士都生活在这个泡泡圈里,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新人加入。就在那些意大利餐厅和进口超市之间,在法国幼儿园和英国医生之间,泡泡圈成了影子世界、城中之城。2005年我初来乍到时,上海有10万外籍居民。10年后,这个数字翻了一倍。

泡泡圈无处不在。移民和外籍人士会自动创建属于自己的泡泡圈——根据你的祖国的贫富程度进行野蛮的一刀切。纽约法拉盛的福建人、西班牙的非洲人、丹麦的叙利亚人……人类天性中就有部落倾向,和“我们”自己人聚在一起,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的价值观。而我们来中国时,不管落脚何处都会做同样的事情:建起自己的泡泡圈。

我和那帮朋友都是浪迹四方、寻求刺激的年轻人。他们和当时典型的驻华外籍人士完全不同,那些大都是一本正经的高管,拿着丰厚的薪水,出行有别克商旅车,配备司机。他们并不生活在那个圈里,并为此自豪——也反而因此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脆弱的小世界。

他们是带着好奇心来中国的,有些人能像模像样地说几句中文,但他们住在昔日的法租界,吃遍了新开的西餐厅。他们在设计、建筑、广告或媒体行业工作。(绝对不会去教英语,因为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那是“低级”老外才干的活儿。)但是,他们当中的写作者是用英语写文章的,专门写给那种让别的老外看完就扔的周刊。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2006年的静安别墅。在这里,沈恺伟租了在上海的第一套公寓。(图/新经典文化提供)

他们告诉在上海的外国人:哪家餐馆的汉堡最好吃,哪家餐馆的酒单最实惠,怎样去医院看病,怎样支付水电煤账单,把卖平价牛油果的蔬果摊捧上了天,在让他们宾至如归的酒吧里喝酒。

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与30个中国厨师密切合作,每周工作6天,干了一年,但我仍然对他们、对中国一无所知。他们会告诉我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南通、合肥、东北——我就点点头,好像这些陌生的名字对我真的有什么意义。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从厨房到办公室

我想,我可以在中国再待一年。

我发表在网上的博客证明了我不仅能做饭,还能干点别的正事。刚好,有个新朋友贾勒特是美食作家,很快就要离开他供职的一家英语周刊。也许我可以试试这个活儿——周刊付钱给我,让我摸清楚上海的食物和餐馆,作为回报,我要做的只是写一些自己的观点?

昔日法租界岳阳路的一家酒吧里,我见到了SH杂志的老板。他看过我在网上发表的摩托车旅行日记。我们边喝啤酒边聊天,因为我没什么经验可言,就东拉西扯地聊了一小时。最后我离开时,压根儿不确定我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是回厨房,还是迈进媒体?

我得到了这份工作。26岁。在此之前,我从未在办公室工作,只在厨房里干过,其他谋生的工作一概没碰过。要适应餐馆外的新生活需要时间。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2012年,沈恺伟在夜店打碟。对他来说,这纯属玩票。(图/新经典文化提供)

在厨房里,有一长串的事情必须在餐厅开门、第一批顾客到来之前完成。时间永远不够用。压力很大,风险很高。立竿见影,反馈即时。但凡你搞砸了什么事,当场就会被发现,就会被骂,你就得再来一次。

十有八九,我是那个扯着嗓子骂人的人;我的职责就是纠错。每个人都很紧张。食客到来、服务开始后,压力就更大了。如果你能幸运地逃脱主厨连珠炮般的辱骂,那就算一个美好的夜晚。从来没有闲暇的时刻,总有事情要做。

办公室就不一样了。周一早上9点,我准时到达杂志社,办公室在一栋老旧的高层建筑里,那个楼层普通得没什么好说的。地毯是灰色的。陌生人从电脑显示器的上缘打量我。这一切——办公室的日常,乃至办公椅和办公桌——对我来说都是新鲜而陌生的。这些人怎么能一整天坐在那儿呢?为什么这么安静?他们在哪里做午餐?

来自英伦的执行总编名叫丹,英俊如模特,他带我四处转了一下,说明了我的工作量:每周,我要写1篇与美食有关的跨页专题,3篇餐厅评述(写哪家餐厅由我决定,餐费可报销),还有一个专栏,写餐厅八卦——这家的厨师跳槽去那家了,哪些餐厅即将开业,哪家关门了,诸如此类。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2015年4月,经过近18个月评测之后,沈恺伟推出《上海小笼包指南》。(图/新经典文化提供)

没问题,我说。我立马开工,今天就能全部完成。当时我的思维方式还处在“快点儿、再快点儿”的厨房节奏。我只有一个问题:这周剩下的时间将用来做什么?丹看着我,好像我是个怪胎。他似乎在用那种眼神问我:为什么要让自己干更多的活儿呢?这是办公室生活教给我的第一课:慢点儿。把这些活儿拖到星期五吧。不着急。

干过这么多年的体力活儿、每天站立14个小时后,现在我要做的就是……每周在键盘上打几个小时字?还能坐着?这简直有点滑稽。还能领取(微薄的)薪水,我简直都要愧疚了。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午夜骑行俱乐部”

在厨房里,钩心斗角和反馈一样,都很直接。如果你对某人有意见,你就要和他们对峙,当场解决问题。有位顾客不喜欢这道菜?他们就把菜送回厨房,我们就要再做一道新菜。问题不断出现。我们的工作就是处理这些问题。

在办公室里,钩心斗角都在阴影里发生,反馈也是间接的。我不太明白这一套。过渡并不顺利。10多年来,崇尚大男子主义的厨房灌输给我的完美主义在铺着地毯的办公室里一点儿用都没有。办公室里的员工很娇气。我觉得自己像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

但我有朋友。

我们几乎每星期都会在夜里出去玩,10—12个人一起到泡泡圈外探险。我们会去乡土气息浓郁的湘菜馆喝上一箱雪花啤酒,也会去脏兮兮的铜川路海鲜市场霸占几个摊位。我拉朋友们入伙,我们自称“午夜骑行俱乐部”,一口气骑几个小时。

那个钟点,大多数人都已入睡。与其说我们这帮杂七杂八的人凑成了一个运动团体,还不如说是个聚众喝酒的俱乐部,我们把这座城游了个遍,每次都骑到凌晨两、三、四点。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2009年,沈恺伟从虹口骑行到杨浦时拍下的照片。(图/新经典文化提供)

那时候的上海,真的和现在不一样。搁在前车筐里的白酒让我们勇敢地、醉醺醺地探索老城区,深入老城厢的窄巷。错综纠缠的小巷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在100年前的外国人看来这里太危险了,无异于禁区。我们肆无忌惮地游走在历史悠久的会馆和破败的庙宇之间,后来,它们都在上海的新一轮开发中消失了。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小巷的渊源和典故,但能切身感受到它们的历史。

有牌楼的街道整夜灯火通明,露天小吃摊排列两边。夏天,我们会在凌晨3点去吃小龙虾,喝不冰的啤酒。成百上千的居民把小床搬到街上,他们从拥挤、酷热的老房子里逃出来,晚上就舒舒服服地躺在外面。粉色和紫色的霓虹灯照亮了街道两旁的“理发店”。

收泔水的人推着自行车缓缓前行,后轮上一左一右挂着塑料桶,桶里微微颠荡的是店家倒掉的潲水。野路子的收废品的人骑着三轮车在街上扫荡,四处寻找泡沫塑料、纸板或铜线,不管找到什么都抛进车斗里。

我们骑车穿过虹口区的小巷,二战期间,上一代外国人曾在这里安家;我们骑车绕过在黄浦江畔一字排开的一大片工业基建工地。在苏州河边的棚户区,我们发现有人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下种玉米、养鸡。

在城南,我们擅自闯入老旧的货运铁轨区。趁着保安们呼呼大睡时,我们在成堆的集装箱间逡巡,然后爬上龙门吊——就是今天西岸滨江上的那些个。在一座横跨黄浦江的巨大桥梁下,我们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侃晕了一头雾水的保安,溜进了正在开工的船厂。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位于黄浦江西岸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图/Unsplash)

有一次,我们当中有个人因为超速而撞车,背部皮肤蹭伤了四分之一,我们在最近的便利店停下来,用一瓶旅行装斯米诺给他的伤口消毒——那是我们在凌晨4点能想到的唯一的消毒剂——然后接着骑。

尽管我们可能醉醺醺的,但这些骑行的体验为我们所有人认识上海打下了基础。我们探索,我们发现,像出租车司机那样熟悉这座城市。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再待一年”

我说不清自己当时有什么打算。我没做任何规划。白天,我慢慢地学习怎样写东西。晚上,我和朋友们出去玩。泡泡圈很小,圈里的生活很轻浮,但我找的乐子实在太多了。

偶尔,我也能觅到特别好、特别中国的故事:我找到了这座城里最后一批手工打制铁锅的匠人,又偶然发现了上海最大的清真寺外有一个当时完全不为外人所知的周五街头市集。我心想,没必要太认真,等这波大冒险结束后,我大概还是会回厨房,重操旧业。不妨趁这段时间,多多了解中国的点点滴滴,以及外籍人士的更多秘辛。

“再待一年。”那时候,我们都是这么想的,现在很多在中国的老外大概也会这么想。再过一年,我们会通盘考虑,再做决定:是回国,还是去别的国家。这就是明天综合征——明天永远不会到来。那一年永远不会结束。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2015年,沈恺伟采访了手工锅匠陶师傅。(图/新经典文化提供)

但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我们规划自己生活的方式:一次只想12个月。这是一种短线思维——避免严肃地规划长远未来。大多数外籍人士有这种短视心态,追根溯源很简单:因为要签证。你看到的每一个外国人都得受制于签证。签证决定一切。

我们这些已在此待了一阵子的外国人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要是能知道自己能待多久,那该多好。我们哀叹:要是早知道会待这么久,我们就会买房子,现在就会很有钱。我们哀叹:我们就会多上几节中文课,现在中文就能说得很流利。我们哀叹:我们本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现在就是大老板啦。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2012年,沈恺伟在北京亚斯立堂前留影。这座教堂是洛瑞家族的传教士们在一个多世纪前建造的,海勒姆·哈里森·洛瑞是沈恺伟的外高祖父。(图/新经典文化提供)

但我们没有那么做。

我们说,我们没打算在这里待这么久。

只不过再待一年,过一年算一年,总是这样。

校对:邹蔚昀、黄思韵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在上海生活18年的老外:早知道我就买房了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6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作家沈恺伟:我想度过有趣的一生
...具,那么,也许后面就不会有他与中国产生的那些联结。小笼包——食物是与另一种文化发生联结的最简单方式让沈恺伟走入更多人视野的事情,是他写下《上海小笼包指南》。与美食家单纯品评口
2024-01-04 00:29:00
小笼包、劝老外……都成高考英语题
...过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语篇。语法填空:小笼包怎么做英语科试卷所选语篇弘扬爱国主义,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2023-06-09 01:06:00
线上攻略平台韩国用户访问量翻三倍,蟹粉小笼、红烧肉、馄饨成为本帮菜必吃美食
...了大白兔奶糖外,来上海的韩国游客,几乎人手一份蟹粉小笼包。”莱莱小笼作为上海“必吃榜”上主营小笼包的特色餐厅,成为韩国游客来沪旅游的必打卡美食店。据餐厅相关负责人透露,近两周
2025-01-16 18:35:00
...除了冠军荣誉,马修斯这次来上海还有一大目标——品尝小笼包。“我们在世界各地参赛,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美食,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特别的享受。”马修斯透露,确定要来上海参加奥运资格系列赛
2024-05-15 15:05:00
上海美食攻略:品味八大必尝美食,舌尖上的魔都风情!
...海的八大美食攻略,带您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饮食文化。小笼包是一种以猪肉馅和鲜汤为主要材料,裹上薄薄的面皮,然后蒸制而成的传统中式点心。上海享有盛名的传统美食之一即为小笼包,因其
2024-05-18 10:26:00
北方人来上海吃百年老店蟹黄小笼包,看到价格时惊呆了!
上海蟹黄小笼包素有盛名,美味绝佳,远胜一般市售的灌汤小笼包。抵达上海后的第一站,我们选择前往城隍庙品尝百年老店出品的蟹黄小笼包,这里的小笼包备受喜爱和推崇,堪称人气之选。他们家店
2024-05-18 09:59:00
我与上海是老相识来到上海是全新挑战
...去了哪些地方游玩?高仓麻子:我们去了豫园,在那里吃小笼包,真是特别好吃。我记得当时来的时候是夏天,天气很热。早上出去散步,看到公园里打太极拳的人们,我们去吃了早餐,包子很好吃
2023-03-07 03:05:00
...这样的烹饪手法,所以又新奇又喜欢。”此外,生煎包、小笼包等菜品也备受喜爱,“这算上海美食符号吧,在韩国人眼里,上海差不多就等于生煎小笼包。”莱莱小笼作为主营上海小笼包的特色餐
2025-01-16 08:33:00
来上海必逛的6家宝藏店铺,好吃好玩好买!
...南翔馒头店(豫园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翔小笼包以其“皮薄馅丰、汁多味鲜”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来到豫园店,除了品尝现蒸的美味小笼包,你还可以选择真空包装
2025-04-10 15:5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高温多雨推高绿叶菜价格菠菜价格高位略降,本地秋菜开始大量种植□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孙秉印虽已立秋,但“秋老虎”威力不减
2025-08-23 09:52:00
浪涛里的“最后一课”
通讯员 周玉森 袁飞 报道这是一次“生命火种”跨越山海的传递,更是一曲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和鸣。今年6月15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海浪吞没了年仅38岁的张军桥
2025-08-23 10:07:00
上海诺美学子的剑桥夏校之旅:学术与诗意的完美碰撞
当夏日的阳光洒在古老的剑桥校园,一群来自上海诺美的学子们踏上了一场充满学术探索与诗意体验的独特旅程。在这个暑假,他们走进世界顶尖学府剑桥大学
2025-08-23 10:14:00
生命相托的信任:一家医院与一个家庭三十载的生命对话
大众网记者 李欣 东营报道当王女士(化名)将1800余字的就医感受发布到网络平台时,她与家人这段跨越近三十年的就医历程瞬间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2025-08-23 10:19:00
秦皇岛抚宁:“娘家人”为环卫工人送温暖
河北新闻网讯(张晓磊、张竹苒)“以前手磨得脱皮,现在有了能防晒吸汗又耐磨的手套,我们干起活来心里真舒服,谢谢工会对我们的贴心照顾
2025-08-23 11:08:00
奏响跨域交流交融新乐章——文化润疆的南平文联生动实践
南平市位于福建北部、闽江之源,历史文化厚重,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的发源地。宋代朱熹在此“琴书五十载”
2025-08-23 11:11:00
近日,一则“麻辣烫外卖里吃出百洁布”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事情起因是一位消费者在外卖中发现一块完整的抹布,感到恶心不已
2025-08-23 11:37:00
...8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九三阅兵准备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这次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
2025-08-23 11:37:00
平安产险山东分公司全力应对雷暴天气 构筑全链条防汛服务体系
受强对流天气影响,8月15日至17日,山东省多地遭遇强降雨,部分区域出现内涝。面对严峻汛情,平安产险山东分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025-08-23 11:50:00
黄石市发放生育津贴455.80万元,214人次领到这笔“国家发的钱”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吕鉴蕾 通讯员 王虎涛)今年7月,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我们深入推行生育津贴‘免申即享’
2025-08-23 12:09:00
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今日开幕,本届电影节适逢“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成立80周年,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场属于所有爱电影人的狂欢吧
2025-08-23 12:39:00
采访优秀校友,共同续写青春序章
202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玉溪师范学院薪火相传校友寻访团队怀揣着对校史脉络与奋斗力量的热忱追寻,团队成员兵分多路奔赴到丽江市
2025-08-23 13:03:00
院士出席,千人参会!2025中国数字服务大会在烟台大学举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楠楠 通讯员 周媛媛8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服务计算专业委员会
2025-08-23 13:31:00
林诗栋/蒯曼夺得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混双冠军
北京时间8月23日凌晨,在WTT世界乒联欧洲大满贯瑞典站混双决赛中,中国队组合林诗栋/蒯曼以3:0战胜韩国队组合林钟勋/申裕斌
2025-08-23 13:35:00
大皖新闻讯 怀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近日抓获5名涉嫌帮助转移诈骗资金的“车手”。目前犯罪嫌疑人侯某某等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25-08-23 1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