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露华浓深的大唐生活美学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7-17 12:11:00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叩响时光之门,聆听文明呼吸。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每一件都在诉说历史从未沉睡。跟上我们的镜头,穿越千年迷雾,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近日,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古装剧《国色芳华》凭借极致的大唐美学呈现从众多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最佳美术奖”,成为当晚国剧领域的一大亮点。

据悉,古装剧《国色芳华》以极致匠心还原大唐风华,从牡丹培育到长安城复刻,每一帧都透露出对历史的尊重与美学追求,成为美学新标杆。

由于唐文化本身的多民族融合和唐代开放而多样的特征,唐文化至今仍然在现代影视剧等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唐,是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之一。大唐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灿烂、辉煌的精神财富。 从长安城到大明宫、从乐山大佛到顺陵石狮,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上,唐代都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一起梦回大唐,感受大唐之美,品鉴大唐文化带给现代古装剧的这些“细糠”,多方位感受当时的生活美学。

露华浓深的大唐生活美学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以“妆”写史 酒晕妆VS醉霞妆

在《国色芳华》剧情中,女主何惟芳的醉霞妆备受好评,高髻簪花、霞色腮红配花钿,直接把大唐美人的氛围感拉满。

其实,醉霞妆就是当时大唐最为流行的酒晕妆。

为什么叫酒晕妆?顾名思义,就是像喝醉酒一样泛起红晕。浓艳的“红妆”伴随女性自信独立成面妆主流,许多贵妇甚至将整个面颊,包括上眼睑乃至半个耳朵下颌都敷以胭脂。如此的大胆与对红色的偏爱是武则天及盛唐时期(乃至五代)的一种时世妆,在其他朝代是少见的。

《妆台记》中有记载,“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以看出,酒晕妆是其中最为极致的一种妆容。

红妆的重要性,从它在后世的注释中便可看出,红妆被称为是女子的盛妆,也泛指“美丽的女子”,也有文人拿来形容那开到正好的花朵,可以说延展出了不同语义。其实,盛唐时期,女子从女为悦己者容到为自己而活,就是一种如花绽放的过程。

露华浓深的大唐生活美学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以“带”示贵 这是身份的象征

蹀躞带,这个名字是不是听起来特别有文艺范儿?但其实它就是唐代官员腰间标配的一条皮带。当然,不是一根普通皮带,而是镶满玉块的豪华款。

蹀躞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佩戴者身份的高低。上面还可以挂各种小物件,比如弓箭、刀具甚至算囊(类似算盘),简直就是多功能工具包。在没有口袋,没有拉链的时候,人家靠这一根腰带解决了所有收纳问题。

不得不感叹一句,我们祖先是真的懂生活,他们不仅审美在线,而且特注重细节,把每一天过得精致又舒适。

其实,“蹀躞”还是个多义词,即指腰带,也指小步行走等。

例如,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从叔将军宅蔷薇花开太府韦卿有题壁长句因以和作》中有这么一句话——“环列从容蹀躞归,光风骀荡发红薇”,通过“环列”“蹀躞”“红薇”等意象,勾勒出了春日花园中漫步赏花的闲适画面,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轻盈步履和徘徊不前的场景。

露华浓深的大唐生活美学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倾囊“香”授 亮眼的文化符号

在《国色芳华》中,男主蒋长扬一直佩戴着一个球形金香囊,走路时随着步伐摆动,显得既富贵又潇洒。它的文物原型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不仅是一件装饰品,更是唐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

金香囊采用了镂空技术,花纹精美绝伦,在小小的香囊上,通过细腻的镂空雕刻,展现出花鸟等生动的图案,体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准。它还运用了陀螺仪原理,无论怎么晃动,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洒出来。这种陀螺仪装置,让香囊内部的焚香盂始终保持平衡,这一技术领先西方1000多年。

同时,佩戴香囊还有驱虫、辟邪、提神等实际功效,而且,香囊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能够佩戴如此精美的金香囊,也从侧面体现了蒋长扬的身份和品味。

剧中说此香囊是杨贵妃使用过的物品,她去世后,玄宗夜不能寐,神思昏聩,点燃此香,可梦故人。编剧的这个灵感应该来自《国家宝藏》第一季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故事,该故事将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与杨贵妃联系在一起,对应《旧唐书•后妃传》中对杨贵妃去世情形:“初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露华浓深的大唐生活美学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几”尽风雅 古人的“懒人神器”

无论是《国色芳华》还是《甄嬛传》,凭几在古装剧中出现的频率简直堪比“主角”。其实,凭几在秦汉乃至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的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坐久了当然也会累,总得有个支撑,否则腰间盘也得突出。

这种家具,体积窄小,高度适中,专为人们侧靠或者前伏而设计,堪称古人的舒适伴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古人凭几而倚,悠然自得,仿佛在享受一场跨越千年的“躺平”时光,美哉斯景。

凭几原本只在贵族中盛行,后来逐渐普及至民间,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家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书·顾命》中写道,“皇后凭玉几而道扬末命”,这句话赋予了凭几一种庄严和神圣的象征。到了唐代,凭几更是成为文人雅士的标配。如果你坐累了,可以试试“凭几”,它的外形像一条小板凳,上面有一条窄窄的木板,下面有两条或三条腿。你可以用它来支撑上半身,就像趴在它上面一样。

凭几的设计也是颇具匠心,通常由木材制成,表面光滑、线条流畅,既符合人体工学,又符合现代审美。古人凭几而思,凭几而书,凭几而眠,仿佛一切灵感和智慧都在这小小的几案上迸发,这一份悠然自得的感觉拿什么都不换,好像凭几不仅是身体的依靠,更是心灵的寄托。

现在,凭几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却依然值得我们回味。它提醒着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偶尔放慢脚步,寻找属于自己的“凭几”。所以,凭几不仅是一件家具,更表达了古人对生活的态度。

露华浓深的大唐生活美学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扇”宫折桂 名流雅器属麈尾

在《国色芳华》剧中,花鸟使蒋长扬与扇子总是有一些不解之缘,无论是室外遮阳还是室内耍帅,扇子总是陪伴在他的身边。

中国古代的扇子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中麈尾扇是六朝时期常见的一种器物,最初用于魏晋时期世子们的清谈,后来遍及日常生活,能够扶秽解暑,随后演变成了一种风流的雅器,诸葛亮指挥三军时所持之扇亦是麈尾。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麈是鹿的一种,传说它摇动尾巴可以引动鹿群,展现出领袖的气度。麈尾扇就是取这种鹿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类似扇的东西,拿在手中显得超凡脱俗,自此扇子的形象和功用有了更新发展,成为风度、气质的体现和载体。就像洛阳朱村曹魏墓中《墓主人夫妇对饮图》中墓主人在酒宴上持麈尾,这同样是与清谈无关,而是身份的代表。

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执麈尾?存世记载有执麈尾者并不多,几乎全是权臣高官,他们的职位包括有尚书令、丞相、中军、司徒、长史、征西将军等,并无寒门高士。晋朝持麈尾者最主要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普通人即使是才俊高士一般也不使用麈尾。

麈尾扇身份尊贵,其装饰则更为豪华,尤其是扇柄常用玉、玳瑁、金铜、漆等名贵材料制作。这些豪华扇柄也成了魏晋南朝文人显示才学、寄托情怀、修身警己的刻铭之处。

露华浓深的大唐生活美学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头头”是道 中国男人流行一千多年的帽子

但凡是唐宋古装剧,男士基本上戴同一种帽子,那就是幞头。无论大官小官吏都戴幞头,武将更是使用频繁,尤其在唐代背景中的角色更是人人撞帽,就像《国色芳华》中,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甚至皇帝也是如此。这种幞头真这么普及吗?

“幞”,意为包裹东西的布。幞头是一种唐代中原男子普遍佩戴的头巾,不仅流传极广,而且样式丰富、变化多端。随着历史的推进,幞头逐渐成为男子日常穿戴的冠帽样式之一,对我国古代的服装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宗李世民喜戴幞头,使之逐渐盛行于唐代。在唐代,幞头的形制变化很大,实用性和美观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幞头与长袍服相配,共同构成了唐代男装形象的完备样式。

唐幞头的系法在宋沈括《梦溪笔谈》里有详细提及,“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绑好后背后有两条飘带,而另外两条带子反折系结于头顶,所以也叫“折上巾”。而且多用于军旅,《唐会要》中就曾记载:“折上巾,军旅所服,即今幞头是也。”

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会佩戴不同形制的冠,其造型、材质均有明显差异,这是礼制在服饰上的等级划分。但幞头是唐代社会各阶层都可佩戴的首服,形式趋于统一化。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广袖长袍,这种着装方式在唐代极为流行,深受贵族、官吏、文士的喜爱。

如阎立本《步辇图》中,唐太宗坐在步辇上,头戴黑纱幞头,画中其他官员也都戴幞头。唐代韩滉有一幅画名为《文苑图》,画中四个文人头戴幞头、身着袍服,神态各异,若有所思。可见幞头是唐代文人日常的穿戴。

唐代社会较为自由,妇女喜好穿男装,“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幞头、长衫、高靴本为男子常服,这样的穿着方式在盛唐的妇女中却也十分流行。

总之,幞头是唐朝帝王及汉族百姓日常穿戴的头部服饰,形制自由多变,深受人们喜爱。唐代人穿戴幞头受服饰等级制度的制约较小,除了对穿戴硬脚幞头的限制外,基本上并无其他约束。所以幞头成为唐代所有中原男子日常装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流行极为广泛。

编辑:祝萍审核 :刘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8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唐女儿行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的美。穿越时光的千年风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每个华夏儿女心中都住着一个盛唐,对于90后汉服爱好者思夏而言,这份向往最终化作了一袭霓裳羽衣的追寻。“那是2011
2025-07-31 11:59:00
解码黄河流域的“神仙穿搭”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么叫“又飒又仙”。文化碰撞产生的时尚火花,为后来的大唐时装周埋下彩蛋。河南工程学院纺织服饰博物馆负责人常卓 介绍说:“上衣下裳取象乾坤,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贵族阶层常以刺绣
2025-06-12 11:19:00
宋韵留香 四时风雅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 一缕青烟自香炉袅袅升起,茶汤在盏中泛起云纹……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之昌盛、艺术之繁荣,至今仍让我们心驰神往。而宋代文化如
2025-08-21 10:47:00
· 从门票“秒光”看传统文化热:文化自信燃起来
...让敦煌文化瑰宝以全新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AR导览体验项目“盛唐幻镜”,游客只需戴上AR眼镜,大明宫含元殿等绚丽景象就会出现在眼前……在可知、可感、可玩
2023-07-11 10:52:00
“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展”亮相南京城墙博物馆
12月29日,南京城墙博物馆开年大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展”正式亮相。来自法门寺地宫出土的39套42件精美展品集中展出,为观众展现大唐盛世社会文明的气度与风采。法门寺
2023-12-31 15:46:00
闪耀吧!中华宝藏⑦丨照完颜值+1!大唐风靡的“美妆搭子”来了
编者按:谁的浮生过往,惊艳了今世年华?透过文物看中原历史,穿越千年只为体验一朝繁华。即日起,由河南省委网信办主办、大河网承办的“闪耀吧!中华宝藏”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通过走
2024-01-18 22:24:00
新春特别节目《金蛇起舞·中国年味》除夕播出
...舞蹈形式对生肖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古典舞《花想容·露华浓》灵感来自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舞者们身姿婀娜,恰似云霞与牡丹,带观众领略大唐盛景;复原古代服
2025-01-27 22:59:00
西山居音乐作品亮相央视元宵晚会
...曲《万象长安》,将大明宫、汉长安城、永宁门、钟楼、大唐芙蓉园等地标串联,展现了一派上元时节万户灯火的盛世国风美学,编曲一栏的“西山居”尤为瞩目。《万象长安》是西山居署名授权的
2024-02-28 16:11:00
...经,从少年游的青春作伴好还乡,到盛世光年的春风扶栏露华浓,再到境遇直下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最后历经浮华的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些诗者大家,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坎坷。比起她们,我们应当
2023-07-25 15: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
彩叶映长城 共绘秋景画
10月27日拍摄的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秋景。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进入最佳观赏期山间层林被秋意染透红橙黄绿的彩叶错落交织与蜿蜒伸展的古长城相互映衬色彩交织间尽显秋意
2025-10-29 08:10:00
《愤怒的天府》:中国历史版的“战争与和平”
在当代中国文坛,很少有一部作品能像宋小武的《愤怒的天府》那样,以如此磅礴的气势与思想深度,重构民族记忆的史诗线索。130万字的三卷本
2025-10-28 14:5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嘉祥岳飞纪念馆楹联
(上联:赤胆忠心照汗青 下联:精忠报国千秋颂)(上联:教子育孙尽栋梁 下联:通义明道真贤母) (上联:上继祖德居县伴朝一代名吏 下联
2025-10-28 19: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