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盐城
一条不再卖水的街
陈卫中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会员、盐城市作协会员
水街
问一堤一河,生活在盐城市区的人都会知道,且引以为傲。堤,就是范公堤。河,就是串场河。
范公堤,昔日的捍海大堰,如今已变身为城市的交通干道——开放大道。修堤的那位范公,名字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出自他的笔下。串场河,是修筑范公堤时取土而挖成的河。一条河,把当时盐城境内的十多座主要盐场串联起来,水运有力地促进了盐城盐业几百年的发展。
在范公堤和串场河之间,近年来修建了一条街,名字叫水街。仿古风格,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一条河穿街而过,800多米的水道蜿蜒曲折。亭台楼阁临水而立,尽显街市繁华。
水,引自串场河,是这条街的灵魂。
可以从开放大道、滨河路等陆路进入水街,方便快捷。也可以乘坐木制篷船,经水路入口进入水街,水韵浓郁。穿过横跨水街景区最南侧的“水城门”,进入内河。沿街分布着百十家商铺,集中展示与海盐文化相关的盐城特色商品。木船缓慢地经过“漂舟戏苑”“老周茶社”“翰墨阁”和“水云阁”,最后到达位于水街北端的盐商宅院——大宅门。
盐城,是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因海而生,因盐而兴。水街,别具盐的特色,讲述盐的故事。
盐政衙门是一座对称式的宅院建筑,东西两侧分列兵、礼、吏、刑、户、工六房,是衙署的下设机构,具体分管着一个县的生产发展、司法建设、武装国防等事务。两淮盐税历来是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盐政衙门重现了当年盐业管理的严格,也反映了朝廷对盐城盐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盐宗祠主殿供奉着夙沙氏、管仲和胶鬲三位盐业宗祖。夙沙氏来自黄帝时期的东夷部落,因首创“煮海为盐”,被后世尊为制盐之宗;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因首推盐(铁)业官营制度,致齐国富财强兵,成为“五霸”之首,被后人尊为管盐之宗;胶鬲为殷商时人,善取鱼盐之利,被世人尊为盐商之宗。盐宗祠的东西两座偏殿,则分别供奉着“盐盘大圣”和其妻“盐婆娘娘”,他们被盐民奉为“盐神”。
中国海盐博物馆与水街一路之隔,是盐城唯一的国字头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音像等,全景展示我国海盐发展史,讲述盐城因盐而兴的漫长历程。
水街,依水而建,水穿街中。水街的名字,似乎由此而来。含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水街的名字,是借用的。
早前,盐城还未建市时,就有一条街叫水街。那时还叫盐城镇,水街就位于镇区的西门。这个水街,是名副其实的水街。街的一头是鱼市口,连通着串场河,停泊了许多渔船盐船。有人以挑水为生,把水挑卖给船家,赚取一点劳务费用。后来,城镇发展为城市,鱼市外迁,卖水就没有了市场,水街逐渐没入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建设现在的水街时,为了保留城市的文化和记忆,就借用了水街的名字。看看古时建筑,吃吃地方小吃,听听地方淮戏,品品城市盐味。远去的挑工身影,消失的卖水叫声。如今,水街已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旅游者的打卡点。
水街,现在不再卖水,而在“卖”风景,“卖”文化,“卖”盐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