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18 15:03:00 来源:戏说三国

情报工作者的起源--间谍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间谍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受制于有限的史料典籍,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术研究中,都认为是在国家以及阶级的形成以后,才逐渐有了相关的间谍活动。

间谍在我国古代政治,军事,以及社会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夏朝起,我国的古代文明就进入了阶级统治社会。随着国家这一形态的逐渐成形,不同势力集团因为各自利益的纷争,而产生了矛盾,矛盾的扩大化就是冲突和战争,当战争和冲突频繁出现以后,间谍的发展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夏时期的少康,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中最早使用间谍的人。

左传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左传·哀公元年》云:“少康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桥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大意是:少康为了复国,派遣臣子女艾到浇那做间谍。又曾经派遣他的儿子季杼去诱杀了浇国的豷,进而灭亡了戈国。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从此,商、周时期也频繁的使用间谍。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文化、军事领域的快速革新和发展,诸侯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密切和加深,战争活动也更加的频繁,情报工作者--间谍成为了诸侯争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将浅要谈论相关时期的情况。

间谍活动为何发展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必有其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与学说蓬勃发展的时代,用“爆炸”一词稍显夸张,但不可否认当时各种流派林立,各家学说百花争鸣,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道德转变。

如《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提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此话带来的思考是:“人”的社会地位大为提升,强调了人的作用,人们开始从注重天道转向重视人道。再有,各诸侯国开始重视生产,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孟子所提:“君轻民贵”的思想也渐渐占据了社会主流。

其次,战争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春秋时期以战车辅助步兵为主,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骑兵成为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各国都意识到,拥有强大的骑兵才能拥有战争胜利的保障。而战争形态的不断变化,使得对敌军情报工作的掌握更为重要,以让己方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做到先知先觉,成为了各国的必修功课。这样,间谍的发展也就越来越重要了。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间谍官职和机构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士师”为我国最早的间谍管理官员,地位大致相当于美国中情局局长。

《周礼》记载:士师之职,厖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沟,二曰邦贼,三曰邦谋,四曰犯邦令,五曰拆邦令,六曰为邦盗,七曰为邦朋,八曰为邦诬。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其中,“邦沟”指的就是在其他国家从事间谍工作的人。“邦谍”指的是其他国家派来到我方的间谍。士师在对间谍的分类和管理,以及反间谍工作方面,已经有着较为完整的认知和一定的规模了。

春秋战国时期,对间谍进行专门管理的官员开始出现。如晋国设有“侯正”、“元侯”、“侯奄”,他们主要负责敌人情报的搜集。

《春秋左传注·成公二年》:“司马、司空、厖侯正、亚皆受一命之服”。《国语·晋语七》:“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使之为元侯”。

战国时期的齐、赵、秦等国均设有“侯”一职,就是负责刺探和侦查敌军情报的官吏。这些专门官员的存在,意味着诸侯国针对间谍一事,有了相对严密的人员编制和职责分配。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都开始设立这类型的官职以及体制,间谍的管理以及体系化的运作依然处于探索中。同时,各国贵族阶层的门客其实也往往扮演着私人间谍的工作。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孙子兵法中的间谍理论

从前文可以看出,各国对于间谍的体系和制度都处于发展状态和萌芽状态,并不完整。而《孙子兵法·用间篇》则对间谍系统做出了详细的分类。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谁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在军事上将间谍归属五大类:

“因间”,就是利用敌方同乡、亲戚等有密切关系的人策反为间谍,不仅能获得准确的情报,而且有着容易隐藏不易被察觉的好处。

“内间”,就是指敌方的官员,贵族等人,从他们那里获得的情报,或者利用他们进行反间计,作出有利于己方的部署。

“反间”,则是通过收买对方的间谍,来获取情报,或者利用他们进行虚假情报的扩散,让地方信息混乱,起到麻痹敌方的意图。

“死间”,就是己方间谍抱着必死的目的去对方散播相关信息。

“生间”,指的是到敌方的间谍在完成工作以后,还能活着回来。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军事中间谍的使用

《史记·田单列传》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在此军事案例中,田单的用间手段可谓十分高明,他用了三个方法成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第一步,齐国正面不是燕国大军的对手,田单用反间的办法,利用刚刚即位燕惠王与乐毅之间的矛盾,四处造谣,妄称乐毅犹豫不前,暂缓攻势的的原因就在于他想割地称王,这下可好,燕惠王疑心大作,用骑劫代替了乐毅。

第二步,为了己方军队的士气,田单利用炮制出了一个“神明”来指挥作战,并让其扩散到燕国士兵去,田单先是说齐国士兵最怕俘虏被割掉鼻子,于是燕军照此办理,又说齐军最怕先祖坟墓遭盗掘,燕军又马上就去毁尸掘墓,齐国军士看到燕国的如此暴行,必然十分愤怒,田单成功挑起了己方士兵的怒火。

第三步,田单一方面鼓舞军士,做出破釜沉舟之势,一方面再派遣间谍到燕军诈降,在田单的连续套路下,燕军彻底的懵圈,最终燕军战败,之后田单夺回七十多座城池,使得齐国得以转危为安。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这一史例充分的说明了在军事战争中用间的手段对战争胜负的决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可以看到在战国晚年,使间谍手段是十分普遍之事,而燕军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还输了,侧面说明了对于间谍手段的防范还不够成熟。

“游士”类型间谍

春秋时期,社会上就存在这“游士”这一群体,这些人往往周游列国,有的为了游学,有的为了求仕,他们一般来说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得到各国君主和贵族的重视,从而比较容易能够接触到各国的上层,了解到常人无法得到的关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情报。所以他们是那个时代天然的适合从事间谍活动的一个群体。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游士”也指说客,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人很多,如孔子、张仪等等。他们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意图,有的则是为了富贵和求学。通常情况下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在周游列国的同时,能够跟各国的上流的士大夫阶层打交道,他们也是一个具备先天优势的间谍群体。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有这样一段经历:

孔子在卫,闻齐国田常将欲为乱,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于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子张请,又弗许。子石请,又弗许。子贡请使,夫子许之。遂如齐,说田常曰,吴晋遂遇于黄池,越王袭吴之国,吴王归与越战,灭焉。孔子曰:“夫其乱齐存鲁,吾之始愿,若能强晋以弊吴,使吴亡而越霸者,赐之说之也。美言伤信,慎言哉。”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鲁国受难,齐国想要攻打,孔子对自己的祖国不能见死不救,所以准备派遣一名弟子去游说各国,可不要小看此次的行动,各方的利益和牵扯下,能让其他几国调转矛头,在计策上需要非常高明才行。在选择弟子但此任务时,孔子最终选了以灵活善辩的子贡。

子贡到达齐国以后,先是劝服田常暂时不要攻打鲁国,转而进攻吴国。子贡又转到吴国,建议吴国伐齐救鲁,为了打消吴国的疑虑,子贡又前往越国,劝说越国帮助吴国争霸,坐收渔利。最后,子贡又来到晋国,让晋国和吴国争霸。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经过这样一翻操作,最终齐国败给了吴国,越国战胜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可以说,子贡间课活动不仅保住了鲁国,还削弱了齐国,最终导致吴国灭亡,晋国实力增加,越国称霸,直接改变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格局。同时子贡此次的游说,开了战国纵横家游说各国先河,堪称此类间谍的祖师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游士”,他们由于具备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见识,在政治上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天生就适合充当情报收集工作和谍战人员。此次救鲁成功,正是很好的印证。

后宫妃子间谋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的通婚是十分普遍的,这些被嫁到别国的女子和她们的陪嫁人员,由于跟所嫁之国的君主或者贵族生活在一起,可以方便的获取重要情报,其中部分更是可以影响到国家的政策与用兵方略。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春秋时期非常出名的一个典故“郑伯克段于鄢”,其中蕴含着很多关于间谋的内容: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为偏爱小儿子公子段,为了推翻庄公,准备自己作为内应。而公子段在京城的任何行动,其实都是在郑庄公的监视之下,这就说明在公子段一方,有很多庄公的间谍人员,他们把情报不断的汇报给庄公,所以庄公才能声色不动,暗中部署,最后除掉后顾之忧。

士大夫阶层的间谍活动

春秋时期的士大夫极为活跃,他们会利用各种机会来满足自己的政治欲望和企图,或传递消息,暗通款曲,或侦查搜集,私设阴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左传·信公二十五年》载:

公使厚成叔吊于卫,曰:“寡君使瘠,闻君不抚社稷,而越在他竞,若之何不吊?”以同盟之故,使瘠敢私于执事曰:“有君不吊,有臣不敏,君不赦有,臣亦不帅职,增淫发泄,其若之何?”卫人使大叔仪对曰:“群臣不佞,得罪于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弃之,以为君忧。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吊群臣,又重恤之。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观。”厚孙归,覆命,语城武仲曰:“卫君其必归乎!有大叔仪以守,有母弟鳞以出,或抚其内,或营其外,能无归乎?”

这段史料描述中,鲁襄公派厚成叔去卫国吊问,他去的时候就带着两个目的,一个是表达自己的慰问,另外一个就是通过厚成叔去了解卫国的情况,做情报搜集了,还得出了“卫君其必归乎”的结论,这个例子也很清楚的表明了出访国外的使者本身就肩负情报刺探的工作。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刺客类间谍

刺客的构成也十分复杂,既有专业从事刺杀活动的人,也有其他阶层的人员偶尔客串,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撰写了《刺客列传》。很显然,刺客作为间谍的一种,他的目的就是通过暗杀的手段直接消灭敌对势力,达到己方的战略目的,但这一类间谍基本上没有生还的可能,可谓“死间”,我们熟知的荆轲也属于此类。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史记·刺客列传》中就记载有专诸刺杀王僚一事: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是伍子胥了解专诸的能力,决定让她担任刺客,在知道公子光一直图谋刺杀吴王僚之后,将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公子光因为王位继承的问题,早与吴王僚有尖锐的矛盾,得到专诸以后,公子光使其成为自己的死士。

之后专诸最终不辱使命,献出生命,成功的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即位后,也善待了专诸的后人。从中可以看出,专诸作为刺客间谍,伍子胥善于识人。公子光对专诸百般拉拢,可谓善任。这些都是刺客类间谍独具的特点。

用间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与兼并一直是这段时间的主题。因此,服务于战争的军事间谍活动得到了非常之大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游说、纵横甚至收买和暗杀都是主要的手段,他们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胜负和政治走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从事间谋活动的人员中,如苏秦、张仪、田单等人,这些人的间谍活动随着在军事作用中的提高,也为间谍理论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孙子兵法·用间篇》就是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总结。

在这一时期的间谍活动中,参与人员更加的广泛,不仅仅是士大夫阶层,和重要的政治人物,包括后宫妃子,商贾、游侠、门客等等,身份已经多重化和复杂化,同时他们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间谍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从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结束语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在这个充满历史变革的时代,间谍活动随着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活动有了长足发展。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利用间谍活动配合军事以及政治行动削弱对方,而小国则通过一些间课活动保持自己原有的领土和利益不受侵犯。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内的频繁变化,间谍活动在此过程中有着重要角色。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间谍活动在成体系的发展上也逐渐成熟,并且对社会的各个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8 17:45: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秦国\
...“第五纵队”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代名词——内奸、特务、间谍,这些“埋伏在对方内部”的力量,都可包含其中。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用十年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
2023-12-07 17:15:00
探讨常姓的起源和来历
...历史发展常姓在历史上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常姓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在战国时期,常姓的后裔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赵国名将常山赵子龙等
2024-10-20 19:36:00
春秋时期的间谍活动与战争策略
...宁。说起间谍,其实这个行业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列国之间,就会互相派遣间谍,而且间谍的身份千奇百怪,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春秋时期的间谍,有各
2023-10-31 05:32:00
揭秘围棋的起源、发展与影响
...国古代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二、围棋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并且有了专门的围棋著作和棋手。据《左传》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
2024-03-15 12:40:00
探讨郡县制的起源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响。本文将探讨郡县制的起源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郡县制的雏形郡县制作为一项制度,其萌芽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诸侯国间战争的频繁和领土的扩张,
2024-10-14 20:54:00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发展与影响
...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显然满足不了诸侯和百姓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较大影响,井田制也随之覆灭。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战争不断,再加上那
2023-10-22 14:41:00
了解汉服的历史沿革
...服饰。这一时期的汉服特点是宽松、宽大,注重礼仪。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文化交流频繁,汉服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汉服特点是线条流畅、剪裁合体,强调个性
2024-11-06 18:53:00
春秋战国时期有东北人吗
春秋时期的一天,陈惠公的院子里突然掉下一只猛禽,里面插着一支箭,着实把老太婆吓坏了。一群人盯着那只死鸟看了半天,没有认出它来。那一尺八寸长的箭矢,也十分诡异。以前没有人见过它。陈
2024-05-03 20:18:00
从“习射御角力”到“息兵事罢武礼”,角抵是如何演变成艺术的?
...精华,最终发展成了艺术性更高的“角抵戏”不过,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由于相互争斗及吞并的战争需要,提倡武术运动,使得角抵成为了当时练武的重要形式及主要内容。但是那个时候的
2022-12-31 21: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永远铭记!先烈的事迹依然振聋发聩、震撼人心
江南时报讯 清明节前夕,苏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后代分会和烈士寻亲志愿者及烈士亲属来到苏州市相城区烈士纪念馆祭扫缅怀革命先烈
2025-04-03 14:10:00
书存金石气 艺游翰墨间——评高建书法篆刻艺术
鲁网4月3日讯在当代书坛,走流美一路的人不少,而走古朴浑重一路的,却不是很多,高建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探索者。他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段玉鹏先生学习篆刻
2025-04-03 14:56:00
闪耀吧!中华宝藏丨二里头有位琢玉成礼的“少年”
编者按:叩响时光之门,聆听文明呼吸。在这里,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每一件都在诉说历史从未沉睡。我们不仅展示文物的物质之美
2025-04-03 15:30:00
何谓“山水精神”?如何领会“象外之意”?山水,远超自然景观的有形之身,蕴藏中国文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何谓中国人的“山水精神”
2025-04-03 11:23: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3 11:47:00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近代女画家陆小曼逝世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江苏常州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女画家、社交名媛。陆小曼师从刘海粟
2025-04-03 12:39:00
描摹,另一种祭奠
大众网记者 孙顺科 邓慧慧 宁晓洁 威海报道清明节前,走进背倚青山的荣成市革命烈士陵园,百余级台阶引向肃穆的纪念场馆与烈士陵墓
2025-04-03 10:53:00
曾国藩给咸丰帝上了一道折子,惹恼了皇帝,肃顺却告诉他好事将近
爱新觉罗·肃顺,此人在道光,咸丰帝在位期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臣,尤其是到了咸丰皇帝的时候,对于肃顺更是信赖有加,每每有军国大事之时
2025-04-03 10:55:00
重温英雄故事 缅怀革命先烈丨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4月2日上午,沂水县四十里堡镇初级中学举行《热血》情景剧展演,借清明之际重温英雄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2025-04-03 08:59:00
徐则臣:大运河勾连了历史、现在和未来
近日,根据徐则臣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落下帷幕。也是从3月起,徐则臣正式升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2025-04-03 09:53:00
南宋孝宗赵眘的精彩人生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
2025-04-02 21:57:00
曹操临终前的遗憾,竟然是没有把这四个女人收入自己的后宫
曹操一生喜好人妇寡妻,这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事情;为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还惹得关羽极不开心最后离曹而去;为了张绣的婶娘坑死典韦和曹昂
2025-04-02 22:20:00
家训:内外兼修的智慧(读书有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韩 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
2025-04-03 06:12:00
冲冠一怒为红颜:得知初恋女友被人强奸,男子愤怒之下杀死强奸犯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事情,当年李自成起兵,从吴三桂手上抢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2025-04-02 14:20:00
传世名剑“七星龙渊”:持有者皆王孙贵胄,唐朝后便下落不明
引言宝剑,是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关于宝剑的名篇,譬如郭震的《宝剑篇》:“昆吾铁冶飞炎烟
2025-04-02 14: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