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脊梁》经过一年的创排到试演,一路走来大家都收获颇丰。”12月11日,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大型当代杂技剧《脊梁》编剧曹海玲,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良多。
杂技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在新时代下,随着杂技的发展创新而来。“杂技剧有别于戏剧,而称为‘剧’则是要有剧情、有人物、有叙事性。”在创作初期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陌生“剧种”,曹海玲在不断探索中学习。
2023年,曹海玲同国内10余位专家先后来到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花江峡谷大桥、纳晴高速牂牁江特大桥、坝陵河大桥等地采风。一座又一座贵州大桥展现着“里程碑”式的辉煌时刻,给曹海玲带来不少震撼和灵感,“用杂技服务剧情,剧目编排我们是先有剧本,后根据剧本当中的剧情和人物来设置节目。”在曹海玲看来,戏剧以其生动鲜活、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滋养着大众的心灵、精神和情感,杂技剧也应当如此。
《脊梁》以贵州交通建设为题材,以杂技为核心,其它艺术为补充,用杂技形式表演戏剧,又以戏剧形态表现杂技本体,通过综合性艺术手段,进行阐释,让杂技叙事,让杂技抒情。
该剧由两条故事线构成,一条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关东方对其父亲‘老满’夙愿传承,带领乡亲们开山修路的故事,副线是少年关东方和白小云的感情线,以小人物见大情怀。他们夜以继日,共同战胜艰难险阻,经历了生死与共,完成多个路桥建设重大工程,突破了无数技术难题,实现了贵州人“天堑变通途”的夙愿。
“贵州的路桥建设者,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这片沃土上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人间奇迹。他们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中奔涌着从未有过的自信与自豪。”曹海玲说。
《脊梁》记录了贵州这片土地上努力奋斗的人,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见证。为此,曹海玲一直坚持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倾注艺术的“诗情”。这个“诗情”,是独特的艺术眼光,洞察生活的能力,是悲悯苍生的情怀。开掘的诗情,既是戏剧创作的独特审美,也是探求和当今新观众群体的情感共鸣。为此,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一个象征“诗情”的信物,力图捕捉人物心底深处的人性力量。在《脊梁》中曹海玲就用了一根腰带来体现,“腰带总共四次出现,从代表着亲人之间的传承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再到大桥建成后的喜悦之情,最后作为建设者再次拜别爱人、家人,启程修建新桥梁的大爱之情,以具象的腰带表达情感的层层递进,升华。”
“作为一个编剧,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好的剧本对一部剧目的重要性。我认为‘剧好看’,要从编剧做起。策划阶段判断这个题材转化成剧的最佳可能性,最大限度开掘出剧的张力和思想维度。剧组共同达成一致的审美取向和剧目叙事风格,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故事性和叙事性,更需要一种审美理念来支撑创作。古今中外的那些名著,文学价值不可谓不高,艺术品位不可谓不雅,却更多的是以动人心魄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流芳百世。高雅的艺术作品并不是高处不胜寒,晦涩难懂并不一定就是高级。剧,是大众的艺术。”曹海玲说。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实习生 黄烨
编辑/陈江南 王子琪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3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