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言
在蒙古大草原上,蒙古骑兵的传统规矩如同蕴含在无边草海中的风云传说,令人瞩目。一条独特的规矩,让这支弓弩娴熟、战马如风的骑兵队伍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他们的草原豪情。
这传统规矩的内容着实让人侧目:若一名蒙古骑兵成功抢回战友的尸首,他将获得更为珍贵的战利品,包括死者的妻妾以及全部牲畜。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种规定又为什么能够加强战斗力呢?
一、落叶归根,战士恋乡之思
“既使荒丘埋白骨,犹是子孙生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树欲静而风不止。”诸如此类描述生死之感的诗句,在古代汉族社会中广为人知。但是,对于成吉思汗统治下的蒙古族游牧民来说,他们对于死亡却有着与中原汉人南辕北辙的看法。
在蒙古人心中,他们认为一个人死后必须把遗体运返故乡,才能真正安息。否则,失去故土的灵魂将永远无法转生重生成为新的生命。这种“落叶归根”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蒙古族游牧民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
当成吉思汗率领着十万铁骑南下长城、西征花剌子模的时候,这支蒙古大军中遍布着来自茫茫大草原各个角落的勇士。一走就要数年未归,对他们来说,能否安葬在故土就成了心头最重的一个结。一旦马革裹尸野垒中,他们的灵魂将不再有归途。这样的念头无形中严重制约着蒙古军队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让成吉思汗犯了愁。
面对蒙古子民普遍的这种心理,成吉思汗陷入了沉思。他必须想个妙计来激励士气,鼓舞军心,不然这支不可一世的铁骑迟早会因为家国情怀而瓦解在远方他乡的土地上。
二、壮士搏命,必有所得
成吉思汗考虑再三,终于做出了一个当时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只要有人在战场上将阵亡战友的遗体夺回大军的营地,不但可以替战友完成最后的梦想,让他的尸体运回故土,更可以继承战友在故乡所有的财产,其中就包括牲畜、妻妾等等。
这样惊世骇俗的政策一开始并未在蒙古军队内心生根。毕竟,在激烈的厮杀中自身难保,哪有余力去照看其他人的死活?何况就算有心相助,成功运回战友遗体的机会又有多大?
但是成吉思汗早已看穿了这一切。因为在他心中,对一名蒙古勇士来说,能在最后关头救下自己的战友,不但体现了他的无畏勇气,更能显示他作为蒙古儿女的家国情怀。而那份兄弟之谊与草原儿女的骨肉牵挂,就是无形的精神动力,足以驱使他在身陷绝境时孤注一掷!
当第一批英勇的蒙古勇士冲锋陷阵,从敌军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拖回自己战友的遗体时,整个军营为之振奋!他们这一仗不但大胜,而且每一个参与搏斗的蒙古兵都仿佛打了鸡血一般,抢救战友的气魄更甚往昔。
三、死者家人,活路何在?
成吉思汗的这项政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但其中产生的连锁反应却令后世的我们难以理解——为何养不起自己的家庭,反倒要收留别人妻儿?
这源于蒙古草原游牧社会的特殊性。对他们来说,牛马羊群才是生存的本钱。而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这些牲畜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他们一家人的生死存亡。
因此,当一个蒙古男丁在战争中牺牲后,他留在草原的老弱妇孺往往会面临极其艰难的处境。没有了劳动力放牧,再多的牛羊也会在寒冬腹中。等到春回大地,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仅余的家畜也走向死亡。
此时,成吉思汗的这一政策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希望。那些英勇夺回战友遗体的勇士,会同时继承战友的所有家当。作为回报,他们有责任转而照顾好战友的家人,成为他们新的依靠。
尽管这意味着要面对各种磨合问题与生活艰辛,但至少给他们留有了一条命的希望之路。对于寡妇、孤儿们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四、命悬一线,南侵中原指日可待
如果我们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很难理解成吉思汗做出这个看似荒谬的决定及其牵扯出的种种后果。但是,我们必须牢记,这一切都发生在800多年以前的蒙古族游牧社会。
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自然环境恶劣的时代,生命与生计的确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谓的“礼法”“道德”,在他们看来那是奢侈的东西。当下的生存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历史上看到,每当北方游牧民族陷入生计危机时,他们就会成群结队地翻越长城,入侵中原王朝。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获取资源、打开生路的唯一出路。
而成吉思汗的这项政策,恰恰彰显了这一点。它不仅照顾了蒙古族士兵的心理需求,更意味着他们在战争中会倾注所有的勇气,以更加残酷的方式来获取胜利的果实——敌人的土地、牲畜,以至于人口。当然,这其中也注定了无数生灵涂炭。但是,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成吉思汗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有负罪疚。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成吉思汗设立这一看似离经叛道的政策,实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具有其现实意义。它不仅增强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量,更意味着通过战争掠夺来确保草原生存问题的持续性解决。
当我们站在今天文明社会的角度,批评历史上那些野蛮的征伐与屠杀行为时,也应该设身处地地考量当时的大环境,深入分析事件的历史必然性,而不是轻易下定论。历史无法重来,我们唯有理解。让我们带着宽容悲悯的胸襟,去审视那些已成定局的种种吧。
历史是一个多元复杂的体系,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在评价历史上的事件、人物时,我们必须以当时的背景和环境为前提,避免用现代的观念和价值观来武断地评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2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