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斗牛赌博”回归良风美俗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0-17 19:02:00 来源:阿宅社会

斗牛是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近年来,有些地方斗牛活动逐渐变味走样,原本农闲时的娱乐项目在商业化运作下全年无休,出现“炒牛”“赌牛”等现象。

“斗牛赌博”回归良风美俗

斗牛活动耕牛成专业“斗士”,比赛全年无休在西南某省部分地区,从县到村都有斗牛场,每逢斗牛比赛举行,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斗牛习俗存在过度炒作、下注赌博等问题,部分农户以此为业却收益微薄,“牛不耕地,人不务工”现象突出。在斗牛协会、公司举办的部分商业化斗牛比赛中,设置了从数万元到几十万元的高额奖金。一些村民为了拿奖或“炒”高牛价,纷纷投入养斗牛,一些普通家庭的养牛成本占到家庭收入一半以上。一名村民家中养了两头斗牛。“牛要吃玉米、米糠和鸡蛋,两头牛一年的饲养成本近3万元。”该村民说,家庭收入靠儿子外出务工,一年在4万元左右。在部分地区,全村众筹养斗牛现象普遍,斗牛承载着村庄的荣誉。“以前一头牛两三万元,全村分摊下来没多少。现在一头斗牛价格飙升至二三十万元甚至五六十万元,全村每户要出几千元。”一名村民说,一些村民平时交300多元的医疗保险拖拖拉拉,凑2000元买牛养牛却拿得出来。一名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以前斗牛只有在每年七八月份农闲时才进行,但随着斗牛热度越来越高,耕牛变成专业“斗士”,斗牛比赛也全年无休。利用斗牛活动开展的线上线下赌博也暗流涌动。一类是线下赌博。一名斗牛爱好者告诉半月谈记者,这类赌博被称为“下黑彩”“打单架”,即私下单独比赛,熟人间小范围开盘下注。半月谈记者在西南地区某村斗牛场蹲点发现,不时有牛主们相约“打一架”。另一类是在线上直播参赌。一款App可付费观看大型斗牛赛事直播,半月谈记者在直播间里看到,一些用户建起“娱乐群”吸纳观众赌博。一名观众直言:“我看直播是为了赌钱,一场比赛买了4个群。”部分用户表示,这种线上赌局参赌金额从几十元到2万元不等。据了解,斗牛赌博案件近年来在多地时有发生。2022年4月,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某村破获一起斗牛赌博案,18名村民在斗牛现场开盘赌博被行政拘留。防止过度商业化,让斗牛回归良风美俗近年来,一些民间资本进入斗牛圈,成为“炒牛”的重要原因。一些非传统节日的斗牛比赛未经相关部门批准而举办,养牛的村民为了获得奖金、提升牛价,不断参与商业化斗牛比赛。一名村民介绍,普通斗牛的价格在4万到5万元,随着比赛胜率提升,牛价也会随之抬高,个别斗牛致富的案例刺激群众,让一些群众认为养斗牛值得投资。斗牛赌博也较难监管。受访人士表示,斗牛赌博一是“小”,二是“隐”,一些地方习以为常。基层民警告诉半月谈记者,此类案件一般群众举报才会处理。“村民自己玩就像打麻将一样,只要金额不大一般也不好处理,而线上大金额赌局不易发现。”黔东南州检察院一名工作人员说。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贵州省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媛姣建议,探索政府指导、村民参与的斗牛赛事运转机制,理顺斗牛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用好斗牛文化凝聚集体、崇尚勤劳的积极象征意义,回归良风美俗,将原生态斗牛习俗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风尚。受访基层干部建议,加强多部门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及时发现赌博犯罪线索,严厉打击斗牛赌博等违法犯罪。同时,相关部门应规范整治炒牛乱象,为过热市场降温。有学者认为,应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村民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取代赌博陋习,涵养文明乡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8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探访“围栏挡景”现场:景区有苦衷? 旅游产业如何突破“打卡盆景”
...应。真实情况如何?怎样平衡多方诉求?围绕社会关切,半月谈记者探访多个“挡景”现场。私自圈地,围栏挡景今年初,贵州一片上万亩的樱花园内,数十万株樱花争相绽放,大量游客慕名而至。
2023-10-10 09:07:00
单位之间打比赛,竟也重金拼外援 群众性体育赛事,心思花在哪?
...欢迎,并有效提高了地方的知名度、美誉度。与此同时,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下有少数群众体育赛事存在“跑偏”“变味”迹象,如花大价钱请“外援”冒名顶替,或让体坛高手“挂名”领薪水
2023-11-10 17:12:00
“40岁算年轻的”“清洁工也能兼职做”,老龄“散兵”护工你敢请吗?
...无暇或无力照看生病的老人,都会选择花钱请护工照看。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地方,护工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护工从业者多数年龄偏大、专业素质不高。同时,行业缺乏监管规范,护工个人、
2024-03-21 13:45:00
半月谈丨职业陪诊师兴起
本文转自:新华社职业陪诊师兴起半月谈记者 陈青冰近年来,陪人看病、替人取药、帮人问诊等一系列明码标价的陪诊服务在各大城市兴起,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老人和都市白领等成为陪
2022-12-19 17:48
姓“nià”改姓“鸭”?半月谈:不能图方便随意消灭生僻字
半月谈评论员 字强 严勇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有一个村民群体姓“nià”。由于在电脑信息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该字,村民办证、出行等面临诸多不便,只能改姓“鸭”。这一情况近日引发社
2023-04-24 15:43:00
浇筑水泥、铺大理石、大挖大建:养护变折腾,古树不得“寿终正寝”
...浇筑水泥,有的地方以保护为由在古树周边大搞建设……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访多地发现,由于养护不当,一些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恶化,有的甚至枯死。以“保护”为名大搞建设半月谈记者发现,时
2023-06-19 16:08:00
...等多项举措。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减负成效明显。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教
2025-02-19 08:13:00
学校急需它,却被边缘化:关注中小学心理教师成长
学校急需它,却被边缘化:关注中小学心理教师成长半月谈记者 郑明鸿 柯高阳 张子琪 李紫薇中小学心理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半
2023-12-12 10:12:00
...风气的转变,减少村民因此产生的不必要矛盾和纠纷。据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2023-01-31 09:0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