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合肥日报
合肥疾控提醒——
尚无针对“鹦鹉热”的疫苗,个人须做好预防
本报讯 近日,国内两地连续报道鹦鹉热病例,很多市民关心什么是鹦鹉热,它与鹦鹉有何关系,该如何科学预防?对此,合肥疾控发出提醒,在接触鸟类或禽类时,应注意规范佩戴口罩、手套。
据介绍,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原体最早从鹦鹉体内被发现,故名“鹦鹉热”,主要在鸟类及家禽中传播,也称“鸟疫”,也可由染病动物传染给人。鹦鹉热一般在人群中散发,偶有暴发和流行的情况。
鹦鹉热的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和家禽,主要通过空气和密切接触传播,如吸入染病鸟类或家禽的粪便、分泌物、羽毛的气雾或尘埃而感染,同时也可经破损皮肤、黏膜或眼结膜感染。家禽饲养人员、售卖人员、屠宰人员、养玩赏鸟者、宠物店工作人员等感染风险较高,潜伏期一般为5~21天(最短3天、最长可达45天)。感染鹦鹉热后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头痛、干咳、乏力、呼吸困难、肺炎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重症,病程延长甚至死亡。
合肥疾控专家提醒,人在接触鸟类或禽类后,应及时洗手,同时避免被抓伤、咬伤;尽可能不接触、不食用病死鸟类或禽类,如需处理病死鸟禽,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果饲养鸟类或家禽,应使用0.5%石炭酸溶液,对场地及用具进行规范消毒。鹦鹉热无针对性疫苗,如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后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接触过鸟类或禽类。
(记者 许露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