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上海]陈茂生
午后的庄行老街行人甚少,连在羊肉面馆里的顾客也少有唏哩呼噜的嗦面喝汤声;“庄氏祠堂”前小广场一隅,有几位大妈小声聊着天,说到欢笑处也是压低嗓门捂住嘴“呵呵”而已;标价“理发15元不论男女”的理发店老板娘在柜台后面“打瞌目充”;杂货铺柜台上有一架老式拨盘电话,随口相问:“打一个多少钱?”瞥得我手上的手机,老板娘扭过头漫不经心“一块钱”;沿街屋檐下几个塑料袋盛放着菠菜、马兰头之类绿叶蔬菜,一边三两老农人闲扯聊天……若用两个字概括此时的庄行老街,那一定是“寂静”。
百年老街依着窄窄的小河而建,通过一处小门来到当年枕河人家的“私人码头”,如今可是眺望“一新街”古石桥的最佳位置;春日之下,桥上有撑油纸伞的姑娘款款而行,别有一番意境。忽地从岸边窗户传来一阵琵琶琴瑟声,有儒雅男声的标准苏州方言演唱,“你景阳岗打虎立奇功,为民除害真好汉……”循声而去,只见沿街屋檐匾额上有三个字:东兴楼,一旁还有个铜人作揖雕像,似乎还在叨叨“欢迎光临”。
楼前铭牌显示:东兴楼茶馆书场,位于奉贤区东街17号。初建于明末清初,历尽沧桑,有“一座东兴楼,半部庄行史”之称。修复后的书场面积160多平方米,定期邀请上海市和外省市曲艺艺人说书、评弹,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场,热闹非凡。沿着深褐色的木楼梯回旋而上,老茶馆新装修,尽管楼板仅容两人并身却很是坚固。书场里座无虚席,大多是“花白头”的老者。台上“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台下听众屏气凝神,少有走动。
在庄行演出“杜十娘”不仅有传统的痴情女负心郎的曲折回转,而且还有“回家省亲”的特殊意味。“杜十娘”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九龠集》,作者宋懋澄出生在庄行。史载,宋懋澄4岁作诗13岁赋文,“天才英纵,博学负奇”,是个身姿挺拔、英俊潇洒的帅哥,建有书楼“九龠楼”以收藏多种秘本、手抄本及名家所校本而知名,为明万历年间沪上四大藏书家之一。所著《九龠集》的《裨篇》中文言小说《负情侬传》,即为民间流传的杜十娘故事。冯梦龙以后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拟话本《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1928年苏州文人朱恶紫再次改编创作苏州弹词《杜十娘》;又经近百年提炼打磨,遂成评弹开篇中的“顶流”代表作。
倚窗眺望老街。东有牌坊、南有城墙、西有古桥,青石块修葺而成的路面,临街门面底楼设有栅栏,楼上倚街窗户前灯笼随风摇曳。耳边虽是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也是一曲高腔、二弦清音、三弦婉转……清丽激越遗韵袅袅。“啪”一声惊堂木,演出结束。“喝一壶茶、听两档书”的老人们鱼贯而出东兴楼,安然地在街上踱步看看有啥心仪货顺便带回家。而俗人如我,在庄行见识了油菜花蜜梨花,又品尝了羊肉面,还观摩了专业大腕表演的评弹段子且不收费,真有点“捡只皮夹子”的窃喜。
蓦然间,一群小学生忽地从身后冲过来,在街肆各处尽情追逐奔跑,四周洋溢着欢乐的脚步声和叽叽喳喳的嬉笑声,老街瞬间就显得生机勃勃,并与数百年前的烟火气一脉相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