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清朝全盛时期的版图非常巨大,甚至涵盖了整个蒙古地区,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做到这种程度的王朝,而对于清朝在崛起之初就拿下漠南蒙古(包含科尔沁部、察哈尔部、土默特部等部落),也就是咱们俗称的内蒙古地区的那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但是对于清王朝是如何将漠北蒙古地区,也就是俗称的蒙古地区拿下的这段历史,相信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因为虽然漠北蒙古地区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当地的三个最大的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和车臣汗,与当时的后金政权建立了联系,还在天聪九年(1635年)致书与后金通好,更是在崇德三年(1638年),与后金约定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还在蒙古设立八札萨克,分左右翼,从而使漠北蒙古与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更加密切,蒙古的贵族、汗王不时来到北京朝见。可是蒙古地区与清廷的互动也就仅限于此了,漠北的蒙古人还都是关门过自己的小日子,不遵从清朝皇帝的号令。
清廷对漠北蒙古只有名义上的统治,实际上根本无法将政令有效地传到漠北草原上,并让其执行,若是没有漠北草原上的几位强大蒙古王公的支持,清廷连这少得可怜的影响力都做不到,没办法,毕竟漠北距离清王朝的统治区太远了,清王朝一度对漠北蒙古的民事和地理情况都不甚了解,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准噶尔汗国大汗——绰罗斯·噶尔丹,当时漠北蒙古的三个大部落之间发生纷争,其中札萨克图汗为了对抗强敌,毅然将当时崛起于新疆的噶尔丹引入漠北蒙古的诸事争端之中。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带领准噶尔汗国劲旅向漠北蒙古大举进攻,将猝不及防的土谢图汗等人打得大败亏输(当时土谢图汗的注意力正放在北部的沙俄侵略军身上),而野心勃勃的噶尔丹此时并不满足于只当一个盟友帮手,而是想要将整个漠北蒙古都抢入手中。
正值此时,沙俄向漠北蒙古的王公们伸出了带毒的橄榄枝,对其威逼利诱,要他们投降俄国以寻求保护,但在漠北蒙古政治圈的上层人物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的倡议下,漠北诸部落王公们最终选择更加友善的清王朝,正式南下举旗投清。至于后续引起噶尔丹与清王朝的战争,这里暂且不表,咱们来聊聊漠北蒙古投清以后发生的故事。
对于漠北蒙古的求援和求助信号,康熙帝很快就把握住了,给其安排地区修养,又是送物资又是送钱财,来收买人心,安抚这几十万名南下的蒙古人,然后在康熙三十年,与内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
在多伦会盟上,清王朝第一次不但在名义上,也在实际上彻底拥有了漠北蒙古的主权,等于是穿起了噶尔丹做的“嫁衣裳”,将漠北蒙古纳入了统治之下。康熙帝宣布保留漠北蒙古三部首领的汗号,但废掉了漠北蒙古内部其他封建王公的济农、诺颜等旧号,改为按满洲贵族的封号,各赐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爵位。将其行政体制也定为和内蒙古地区一样,正式实行札萨克制,做到了强力管辖控制。
我这里说得很简单,但其实康熙帝当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毕竟漠北蒙古虽然是主动南下投清的,外面还有准噶尔汗国这样的强敌,但是其还有几十万的部众,还有着自己完整的统治班底,并没有散乱,清政府只要一个不注意,这些蒙古人就很有可能复制一下当年五胡乱华的故事,或是蛮族覆灭罗马帝国的惨像,毕竟这几十万人可是好大一笔战斗力。
康熙帝运用了极大的政治智慧,用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才彻底了完成了对漠北蒙古的统治,所谓的“胡萝卜”上文已经提到了,就是给钱给官给封赏,而在“大棒”上面,康熙帝就表现的很有手腕了。
对于这些依附者,康熙帝当然没有派兵打他们了,他选择直接对付追击而来的噶尔丹,力图用胜利来威慑所有抱有异心之人,并打退噶尔丹的嚣张气焰。
结果这一操作在刚开始时却差点褶子了,噶尔丹不愧是雄主,愣是在乌尔会河之战中,击杀了清军两万余人,让清廷一阵恐慌,好在之后的乌兰布统之战中,准噶尔人因为一系列的原因损失惨重,不得不主动遁逃草原深处。
虽然这里面有很多运气成分,但清军确实打破了准噶尔人的驼城战术,并且准噶尔人也确实因为清军的追击而发生的严重饥荒和瘟疫,致使实力大退。因此康熙帝可以毫无疑问地对外宣称自己的大胜,将许多蹊跷之处隐藏起来。
在赢得了乌兰布统之战的胜利后,康熙帝才有了多伦会盟的底气,而漠北的蒙古人一看,原本嚣张至极的准噶尔人都被清军打败了,那清军肯定是大粗腿,自己南下的策略没错。但这对于康熙帝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当噶尔丹失败之后,许多漠北蒙古的王公们就起来另外的心思,比如结盟之后就返回故地,在口头上表达对康熙帝的感激之情,然后回漠北继续过自己以往那自由自在的小日子去。
付出了极大代价的康熙帝自然不能让蒙古人就这样拍拍屁股走人了,天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因此在会盟之初便谋划了阅兵和演习之事,康熙帝要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武力,便让八旗劲旅等军队好好准备,好震慑一下这些心思活泛的蒙古王公们。
而在这次阅兵示威行动当中,盔甲鲜明,兵强马壮的八旗部队给蒙古王公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军的排枪演练也让蒙古王公们看到了清军的火力之盛,不在准噶尔人之下。
另外清军还有一种火器在阅兵中也取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那就是清军装备的红衣大炮,据法国传教士张诚在《张诚日记》中的记载,康熙帝为了多伦会盟,特地携带了许多门真理,哦不,是许多门火炮:
“炮兵拥有七十门铜炮,其中八门最大的炮镀有金色并饰以凸起的花纹,由红漆马车拉着,其余的放在小轮车上拉着,步兵里有五、六门臼炮,有的炮像小跑和铁火绳枪。”
其强大的威力,是漠北蒙古人很少见到的大杀器,他们倒是接触过准噶尔人和沙俄人的火枪和小型火炮,但并未见过威力如此巨大的红衣大炮,因此大受震慑,认清了谁才是老大,一些蒙古贵族王公们甚至被吓得匍匐仆地、战栗不止:
“午门出宣武门,八旗都统、各帅所部将士,擐甲胄、佩弓矢、建旗纛、自湾子里夹道分列、至拱极城。前锋官军、自芦沟桥夹道分列、至王家岭山麓。其东、则有排枪官军。其西、则红衣巨炮。皆次第陈列。上乃登王家岭、升御座。军中吹螺角者三。发巨炮三。既而排枪并发、前后相继、声络绎不绝者久之、且无不中的。又命将士发红衣巨炮。于是八旗所列红衣将军、及诸火器、一时尽发。凡二次。声震天地。巨炮所击、树侯栏墙、莫不声应而倒。是时阿海台吉、及众蒙古等、皆惊惧失色。甚有匍匐仆地、战栗不止者。”
经过此次阅兵和演习之后,蒙古王公们的异心早就丢到了爪哇国去了,他们称了称自己几斤几两之后,再没有反抗清王朝统治之心了,这为康熙帝之后的政策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些蒙古王公们称赞此次阅兵道:
“有顷。阿海台吉少息。语阿喇尼曰:我等初见士马精壮、兵甲坚利,己知圣朝军威,无敌于天下。今观火器轰烈如此。尤耳目所未睹闻,愈觉惊心破胆矣。”
而康熙帝则摆摆手说自己进行阅兵,不是在炫耀什么,而是阅兵本身就是朝廷的常规制度,让蒙古王公们不要想太多:
“上命阿喇尼传谕曰:朕惟以宽仁抚驭、欲使薄海乂安、家给人足,近者悦、远者来,此朕本怀也。至兵为凶器,非可轻试,苐念古来世际承平,不忘武备。阅兵乃本朝常制耳,无足惊叹也。上御行宫。召扈从诸王、内大臣、及阿海台吉等、赐食。旋复御黄幄,设布侯校射,上先射。五发皆中。次令诸王、贝勒、八旗善射者、校射,中的者甚众。”
蒙古王公:信你个鬼,糟老头子坏得很,我差点就信了。
康熙帝胡萝卜加大棒的计谋圆满成功,让这些蒙古贵族对清朝赏赐的财物欢喜,又对清朝的实力有个最直观的概念,如此,蒙古如何不服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2 12: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