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清晨6点,薄雾还未散尽,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的岜沙苗寨吊脚楼间已传来游客窸窣的脚步声。
“岜沙”在苗语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岜沙村寨周围古树参天,风景优美。村民在山脊及两侧,用石块垒出屋基,盖起吊脚楼。全村的民居远远望去鳞次栉比,掩映在古树翠竹中。
广东游客在岜沙苗寨游玩。余军 摄
“岜沙村寨内吊脚楼依山而建,道路走势纹理清晰,古井、古树林、寨门、禾仓等文物遗存仍保留着原始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融。”贵州神秘从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亚林介绍,立足苗寨的原始味道,景区今年以来开展常态化活动,包含祭树祈福仪式、传统民俗表演、苗寨服饰T台秀、祈福活动、“岜沙苗寨-祭树祈福活动”“成人礼”等活动吸引了游客前来游玩。今年1—7月,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7月以来接待游客3.36万人次,平均每天932人,旅游综合收入2137.56万元。
苗族姑娘刺绣。余军 摄
民俗表演技惊四座
“快看!真用镰刀剃头!”上午十点,芦笙场中央,苗寨老人滚两你手持一柄铮亮的镰刀,在磨刀石上“唰唰”磨了两下,随后利落地为年轻小伙剃发。锋利的刀刃紧贴头皮游走,碎发簌簌落下,围观游客不约而同屏住呼吸。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敏举着手机全程录像:“这手艺比理发店的电动推子还稳,头皮一点没破!”
滚两你边剃边向游客解释:“我们岜沙汉子祖辈都用镰刀剃头,剃完的发髻要埋在‘生命树’下,寓意生生不息。”说话间,他已用稻草扎好发髻,小伙的头顶只留一撮“户棍”——岜沙人特有的发式。场边售卖手工镰刀的摊主滚努笑着说:“这几天每天能卖三十多把迷你镰刀工艺品,都是游客买回去当纪念。”
镰刀理发。余军 摄
午后,芦笙场忽然响起欢快的木叶调,四名盛装苗族姑娘手捧竹筒酒,在“寨门”处排成一列。“想娶新娘?先过酒关!”随着主持人一声吆喝,两名被随机选中的男性游客红着脸走上前,在众人起哄声中仰头饮尽甜酒,惹得全场大笑。
婚俗表演高潮迭起:新郎背着新娘跨火盆、夫妻共饮连心酒、全寨人齐跳团圆舞……来自成都的新婚夫妇王轩和赵雯主动报名体验,“比我们的西式婚礼热闹多了!”新郎说着,替妻子扶正头上沉甸甸的银冠。表演末尾,演员们向观众抛洒寓意吉祥的糯米粑,孩子们尖叫着争抢,笑声洒满山坡。
“大家注意脚步,跟着我的节奏!”下午三时,芦笙队登场。男人们吹奏着比人还高的芦笙,姑娘们踩着“锦鸡步”旋转,银饰叮当如清泉流淌。数十名游客被邀入场,手忙脚乱地模仿舞步,广东游客陈伟的芦笙吹不出声,急得满脸通红,身旁的岜沙少年立刻凑近示范,画面温馨逗趣。
游客参与舞蹈表演。余军 摄
据景区统计,今年以来景区总表演场次394场,工作日每日二场,节假日每日四场,最高单日观看游客2500人。节目内容有祭树、芦笙踩堂舞、婚俗展示、岜沙汉舞蹈、镰刀剃头、欢腾的苗寨舞蹈、芦笙团结舞、鸣枪送客等,由村民自编自演,部分环节可互动,是游客必看项目。
“很多游客看完表演还要去寨子里的理发店体验‘修面’。”民俗表演一队队长贾生想擦着汗说。夕阳西下,最后一场演出散场时,仍有游客围着演员合影,芦笙场边的桂花树上,新系的红绸带在风中轻扬,记录着又一日苗寨与世界的相遇。
游客观看演出。余军 摄
慢节奏生活沁人心脾
在岜沙,时间以另一种方式流淌。上海游客林小满入住的木楼,二楼客房推开窗就是层层梯田。入住第一天傍晚,她急着找手机信号发朋友圈,却被主人家火塘边煨着的酸汤鱼香气吸引。当地人用长柄木勺搅动铁锅,“我们岜沙人煮汤要等山泉水烧开三次”,这句话让她放下了不断刷新的手机屏幕。
接下来的日子,她跟着主人家学用竹编簸箕晾晒红糯米,看寨老用草木灰给土布染色,傍晚就坐在禾仓边的木桩上,听放牛归来的孩子们用苗语唱古歌。“这里的小孩会指着彩虹说是‘龙喝水’,老人说下雨是‘天在梳头’。”林小满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这些诗意盎然的比喻。
岜沙苗寨的餐饮。余军 摄
在民宿的露台上,广东来的退休教师陈建国正用炭笔速写这一幕。他连续七年来岜沙小住,“每次来都发现新修的厕所、新铺的石板路,但吊脚楼顶长的青苔、老人脸上斧刻般的皱纹从来没变。”他的画本里,有蹲在溪边用芭蕉叶包糯米的阿婆,也有举着自拍杆与百年禾仓合影的年轻游客。
离寨前夜,林小满的民宿来了位特殊访客——村医吴姐来送预防水土不服的药草茶。“你们城里人住久了反而会‘醉氧’。”她说的“醉氧”,或许正是都市人在这里的通病:习惯了苗家酸汤的浓烈,反而对味精敏感;听惯了蝉鸣鸟叫,回酒店会被空调声惊醒。
当地妇女绣花带。余军 摄
第七天清晨,林小满拖着行李箱走过寨门时,当地村民正在给古树系草绳——这是岜沙人表达敬畏的方式。她突然想起入住那天,民俗老板说:“我们岜沙的树,每片叶子都记得风的形状。”此刻晨雾中摇曳的枫香树,仿佛在替这个千年苗寨向短暂驻足的旅人告别。
村民晒起幸福账
芦笙场里,身穿民族服饰、肩扛猎枪的苗族汉子们踏着古朴的舞步,引得游客阵阵喝彩。贾生想正吹奏着祖传的芦笙,黝黑的脸上沁出细密汗珠,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现在正值旅游旺季,我们表演队演三场就能收入4800元。”
放枪仪式。余军 摄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合法持枪的苗族部落,岜沙苗寨至今仍保持着95%的原住民比例,3000余名村民分布在五个保存完好的原始村落中。这里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独特的树葬习俗、镰刀剃头等传统延续至今。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推进,这个深藏在月亮山腹地的古老村寨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贾生想的个人经历生动诠释了岜沙旅游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前上山砍柴,一捆柴火只能卖1.5元钱。”这位干塘寨村民回忆道。2005年刚加入表演队时,他的收入就比在家务农翻了好几番。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今三个孩子都在外求学务工,82岁的老父亲和78岁的老母亲由务农的妻子悉心照料,而他可以全身心投入表演工作,“既赚到了钱,又守护了家。”
等待表演的当地村民。余军 摄
旅游业为当地村民带来的远不止经济收益。曾经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贾生想,如今已经能够流利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交流,还曾三次赴京参加演出,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第一次去北京,绕着天安门广场走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做梦一样。”他轻抚着芦笙上岁月留下的刻痕说道。目前,景区的表演队伍已经带动2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表演队实行的弹性排班制度,既保障了村民日常的农耕时间,又确保了旅游接待工作的顺利开展。
“苗烧味”饭店。余军 摄
同一时刻,在沿街的“苗烧味”饭店里,锅铲翻炒声与顾客的谈笑声此起彼伏。老板滚水拉正端着刚出锅的菜肴快步穿行于餐桌之间,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这位曾经辗转于海南、湖南等地表演苗族歌舞的汉子,在2015年看到家乡旅游业蓬勃发展后毅然返乡,先后担任过村干部、做过装修师傅,最终投入十余万元将祖宅改造成特色饭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虽然楼上楼下只有五张餐桌,面积不算大,但在旅游旺季几乎天天爆满,一个月下来能有五千多元的收入。”滚水拉一边翻炒着锅中的菜肴,一边介绍道。到店就餐的外地游客比例高达60%,他会根据游客的口味需求灵活调整菜品辣度,还计划加装空调来进一步提升就餐环境,以吸引更多游客光顾。
景区里的店铺。余军 摄
从远赴省外景区的表演者到扎根苗寨的创业者,滚水拉的人生转型也是苗寨旅游业升级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岜沙苗寨始终坚持本地村民就业优先,为村民提供了涵盖办公室文员、运营管理人员、检票员、讲解员、表演人员等在内的175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创建了25个免费摊位供村民经营使用。2025年1月至7月期间,苗寨旅游业直接带动村民累计总收入达121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300元,人均增收403元,间接带动的相关收入更超过300万元。
寨门口的迎宾礼。余军 摄
中午时分,火辣的夕阳为寨中的古树洒上光辉。贾生想收拾好心爱的芦笙,趁着表演间隙走向自家的田地;滚水拉则开始为下午时段的接待高峰期准备新鲜食材。芦笙场旁,又一批远道而来的游客正在兴致勃勃地体验着传统的苗族文化。这个曾经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古老村寨,如今正通过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欣 朱迪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08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