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盛 峥
在竞技比赛中,由于礼遇、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差别,运动员队伍在主场比赛的胜率往往高于客场,这被称为主场优势效应。在中国名茶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赛场”上,洞庭山碧螺春在苏州的“主场优势”正加速彰显。
从“地方名茶”中脱颖而出,跻身“中国十大名茶”,碧螺春的“取胜”之道并不容易。不靠产量,靠特有的茶果间种模式,靠传承千年的禅茶贡茶历史,靠皇帝赐名,靠7万多颗芽头才能炒制1斤特级茶,靠“生在江南”“长在苏州”的地域文化属性加持,所有的机缘巧合背后,都凝结着苏州人的智慧、努力与坚守。
但几年前,洞庭山碧螺春曾一度陷入品牌危机。虽然名声很响,但由于产区小、产量低、价格高、产业规模小等因素,每年茶季仿冒茶、外来茶大量充斥市场,大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更有甚者,一些茶企、茶农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毁掉本地老茶树,引种外地早茶树,险些断了洞庭山碧螺春的“根”。正因为此洞庭山碧螺春曾跌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十强,令人痛心。本报记者也曾在2020年3月做过一篇深度报道《碧螺问茶》,从品牌之困、科研之痛、新生之变、市场之殇四个方面,调查分析碧螺春这块“金字招牌”式微的缘由,引发广泛讨论。
而面对洞庭山碧螺春在中国茶“赛场”的失意,各界都在关注苏州这个“主场”如何重新振奋,守好这一片叶子, 端好这一杯茶,擦亮这一张城市名片。
在“惊醒”中开始行动。最近这两年,无论是苏州市级层面,还是原产地吴中区,都拿出足够的重视,深入践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思想,重新给予碧螺春应有的礼遇。通过立法保护、成立碧螺春茶研究院、强化地理标志应用等,依托科技和法律支撑,实现品质重塑;通过举办中国碧螺春茶文化节、中国绿茶品牌大会、打造中国碧螺春茶文化园等,强化行业话语权,推进品牌重塑;通过国企引领,优质民营茶企主导,打造行业良性发展生态,实现产业突围。在官方和民间携手推动下,“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正把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拉向正轨。
为了让洞庭山碧螺春在“主场”表现得更加出色,市场反应尤为敏感和迅速。碧螺春茶虽然是“吓煞人香”,但消费客单价较高,往往也“吓得人退”。怎样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和茶文化的普及,让碧螺春作为一杯名贵绿茶,在保持她“优雅身段”的同时,也能以新的打开方式融入新的消费场景,最重要的是拉近其与消费者之间的亲切感,培育年轻客群的黏性,一些有益尝试正在出现。
行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除了传统的茶行、茶馆,“碧螺春”三个字开始高频出现在各大文旅场所中,在新式的茶体验空间,在网红餐馆、咖啡店、奶茶店、甜品店,甚至Live House和酒吧里,“碧螺春+”焕新登场,与“真江南”的话题碰撞出更多时尚气息。立足茶文化根本,行业求变求新,社交平台话题营销,文旅复苏的流量助推,让碧螺春在苏州的“主场自信”加速激活,人们对碧螺春的感知加速升温。
发挥好无可替代的文化竞争力,放大碧螺春在吴中、在苏州的“主场优势”,始终是洞庭山碧螺春在中国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也必将成为苏州守着“小茶园”,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的根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2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