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武夷山3月25日电 (记者 闫旭)“东西问·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对话活动日前在福建武夷山市举行,中新社“东西问”栏目与部分应邀参加首届武夷论坛的中外专家学者围桌而坐,共话文明交流与互鉴。
图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陈才。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陈才认为,知识分子要有担当,努力做文化的传播者,把中华文化从书斋传播到社会、从国内传播到海外。今年,上海博物馆将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预计展出787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文物,让观众得以充分领略古埃及文明的魅力。陈才认为,文物“请进来”,可以增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也要推动文物“走出去”,让中国文物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切入点。
图为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内成都大学东方学院院长严翠恒。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内成都大学东方学院院长严翠恒认为,增进文明交流与互鉴,最好的切入点是教育、最关键的要素是人。要注重影响年轻人,让他们愿意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文明交流互鉴,要尊重人类文明各自的“内部逻辑”,尊重互相感受。
图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张先清。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文明交流与互鉴,是从‘相遇’到‘共建’的过程。”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张先清说,“相遇”就是各美其美,“共建”就是共同参与建设,不同文明体相互包容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张先清认为,中新社“东西问”栏目在促进东西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未来可以聚焦文明的“共建”,探讨中华文明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角色。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学军。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学军从自己研究的法学领域入手,认为可挖掘武夷山、建阳、南平当地文化资源,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她以宋代著名提刑官宋慈的《洗冤集录》为例,指出宋慈依赖技术的“以证据实”办案思想,对西方产生了相当影响,这值得深入研究和阐发。
“东西问·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对话活动3月23日在福建武夷山市举行。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东西问”是中新社2020年底推出的大型学理型融媒体专栏,致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本次主题对话,是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武夷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