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感动海南 | 符尾金:带着婆婆去嫁人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7-13 22:47:00 来源:南海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记者 贺立樊 文/图

自从第一次同住一个屋檐下,陶春兰与符尾金已经共同生活25年。这段岁月里,她们之间传统意义上的婆媳关系只维持了3年,剩下的22年,她们的关系是“母女”。

事实上,最初的陶春兰不太喜欢符尾金,她会对儿子冯贤岳说符尾金没有稳定工作等诸如此类的话。符尾金也有些抵触陶春兰,她对丈夫冯贤岳说,往后的日子,她不知该如何面对婆婆。

两个女人仿佛是地球的南极与北极,唯一的情感交汇点,集中在冯贤岳的身上。然而,当冯贤岳意外离世之后,符尾金却没有离开陶春兰。

她搬了好多次家,每次总给陶春兰留出一个房间;她终于走出伤痛的阴霾,再嫁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带着陶春兰。成为“母女”的22年,是两个命运多舛的女人,相持走过的人生。

感动海南 | 符尾金:带着婆婆去嫁人

符尾金与陶春兰

那个细雨蒙蒙的上午

1996年的一个夏夜,东方市八所镇的晚风带着落日的余温,21岁的符尾金外出参加朋友聚会。有朋友带来一位男子,符尾金对他没什么印象,他却悄悄记住了符尾金的一颦一笑。

男子名叫冯贤岳,是东方公路分局罗带道班的一名道班工人,当时正在海口一所交通学校进修。那次聚会,冯贤岳知道了符尾金的名字,一年之后,回到东方市的冯贤岳,骑着一台老式嘉陵摩托车,来到符尾金工作的华南宾馆。

冯贤岳不太会说话,每次见面,总是结结巴巴地问:“吃饭了吗?”这让符尾金有些无奈:“还没下班,当然没有吃饭。”冯贤岳却开心得不得了。

两人很少单独约会,冯贤岳总会叫上几位共同的朋友,符尾金感觉很安心。饭后,冯贤岳送符尾金回家,不好意思露面,远远看着,直到符尾金进了家门,才转身离开。

几次相处下来,符尾金得知冯贤岳的家庭情况。冯贤岳的父亲早年去世,弟弟妹妹年纪尚小,那些年里,冯贤岳和母亲陶春兰撑起这个家。

“我的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我会努力照顾这个家。”冯贤岳很诚实,符尾金喜欢这个优点,也学到了另一个优点——孝顺。

冯贤岳对母亲的照顾几乎无微不至。一起吃饭时,冯贤岳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母亲夹菜。母亲身体不舒服,无论毛病大小,冯贤岳一定送她去医院仔细检查。

罗带道班与华南宾馆的距离有9公里,坐上那台老式嘉陵摩托,一拧油门,总有一股黑烟从排气管冒出来。

符尾金的妈妈因此对冯贤岳不太满意,虽然住在八所镇墩头村,家里却没有田地,只有一份工资不高的工作,“连摩托车都没钱换新的。”可是符尾金认准了冯贤岳。

感动海南 | 符尾金:带着婆婆去嫁人

符尾金

没想到,冯贤岳的妈妈对符尾金也不满意,嫌她农村出身,没有稳定工作,“趁早分开,找个条件好一点的姑娘。”

对母亲几乎百依百顺的冯贤岳,却少见的态度坚定:“我的事我做主。”

还是骑着那台摩托车,2000年,冯贤岳把符尾金娶进门。很快,两人的儿子出生,符尾金在家照顾孩子,冯贤岳还是早出晚归,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修补破碎的路面。

回到家时,冯贤岳的衣服全是沥青洒上的斑点。他把裤脚一挽,对符尾金说:“你先歇着,我来做饭。”

每个月600多元的工资,冯贤岳拿出300元交给母亲,作为伙食费。另外300元交给符尾金,让她常回娘家看看,“给妈妈买点好吃的。”

哪怕住在漏雨的瓦房,哪怕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个月吃不上几顿肉,符尾金还是觉得自己很幸福。

她学着冯贤岳的样子,给婆婆夹菜,陪婆婆聊天。她幻想老了以后,和冯贤岳一起坐在树下乘凉,看着子孙满堂。她相信,只要两个人一起努力,生活一定能够变好。

2001年的冬天,八所镇阴雨连绵。冯贤岳依然在早上6点多钟出门,骑着摩托车赶往罗带道班。

临近中午,符尾金接到道班同事的电话:“冯贤岳出事了,现在在医院。”仿佛天塌了,符尾金强撑着赶到医院,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冯贤岳。

“我出车祸了。”听完,符尾金再也撑不住,大哭起来。冯贤岳艰难地安慰她:“不要哭,尾金,不要哭。”

几个小时之后,大量的内出血让冯贤岳失去意识,他的情况急转直下。当天下午,冯贤岳走了。

那个细雨蒙蒙的上午,断送了符尾金的一切幻想。她与另一个女人的人生,在那一刻彻底改变。

“我们一家人”

为冯贤岳办完后事,恍惚的符尾金觉得,好像做了一场梦。只是回到家里,看见陶春兰和儿子,符尾金才意识到,梦醒了,失去丈夫的日子,真实的来了。

冯贤岳的单位照顾符尾金一家,为她安排了道班工作。她要去的正是罗带道班,她顶替的岗位,是冯贤岳的岗位,她的宿舍,也是冯贤岳曾经的宿舍。

推开门,看见冯贤岳的衣服,符尾金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她把门关上,一个人默默哭泣,直到窗外有人喊“出工”,才擦干眼泪走出宿舍。

符尾金不能让陶春兰看见自己的眼泪,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陶春兰,也在经历伤痛。符尾金只能把坚强留给这个家,把眼泪流在曾经属于冯贤岳的宿舍里。

从没干过体力活的符尾金,成了一名道班工人,和同事们挑着滚烫的沥青,在烈日下修补路面。

最初的两年,符尾金的身份是临时工,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多元。她学着冯贤岳,拿出150元交给陶春兰作为伙食费,另外150元留给自己和孩子。

在外人看来,符尾金与陶春兰的婆媳关系已经结束。那时,陶春兰的女儿冯贤珍在海口打零工,小儿子的工作不稳定,日子过得很不容易。

即便如此,如果符尾金嫌弃自己,陶春兰也只能投奔女儿和小儿子。她在等符尾金开口,符尾金却从来没有提起。

每个月的工资依然分出一半,符尾金对陶春兰的称呼,依然是“妈”。她看见冯贤岳的遗物还是会流泪,她对陶春兰常说的话,依然是“我们一家人”。

感动海南 | 符尾金:带着婆婆去嫁人

符尾金与陶春兰

符尾金不会骑摩托车,每天一早在巷子口搭乘同事的便车。为了省钱,她不敢在单位用餐,一个人吃着早晨带过去的冷饭冷菜。

漏雨的老房子,每逢雨季,屋里的积水漫到小腿。饭桌上总是青菜,吃肉总是奢望,多一个人多一张嘴,陶春兰不想给符尾金增添负担,符尾金却告诉她,家里不差这碗饭。

两年之后,符尾金转为正式工,工资提高了。又过了几年,儿子上小学,符尾金打算外出租房,她看中一套两居室。

母子俩一间,陶春兰一间。道班的工作早出晚归,白天的时间,陶春兰担负着照顾孙子的任务,她买菜做饭,尽可能多做一些家务,让符尾金能够轻松一些。

找不到工作时,冯贤珍会回到八所镇,和符尾金一家住在一起。墩头村有一个习俗,对于哥哥的爱人,从来不叫“嫂子”,而是直接称呼“姐姐”。

在冯贤珍的心里,符尾金就是自己的亲姐姐。“妈妈很固执,我和妈妈常会吵架,但是从没见过姐姐和妈妈吵架。”

陶春兰也经历过丧夫之痛,一个人拉扯三个子女,家里的大小事,她习惯一手掌握。然而年纪越来越大,她不仅记不住油盐酱醋的摆放位置,甚至难以独自完成家务。

总有餐具找不着,陶春兰时不时唠叨,符尾金一言不发,默默帮忙做饭。每天下班回到家的符尾金,衣服沾满沥青斑点,几乎连路都走不稳,却一个“累”字也不说。

那时的符尾金,不过30岁上下,在冯贤珍眼里,已是“长嫂如母”。符尾金不嫌弃陶春兰的唠叨,不嫌弃冯贤珍找不到工作,晚饭前,总把碗筷摆得整整齐齐,每个人都有。

看着冯贤珍,符尾金笑着安慰她,找不到工作就回家休息,别着急,“我们一家人。”

感动海南 | 符尾金:带着婆婆去嫁人

符尾金与陶春兰

带着婆婆去嫁人

逢年过节,符尾金的哥哥姐姐会来家里看望她。符尾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大哥对她说,一个人照顾这个家,实在太辛苦,“找个好人家,该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了。”

符尾金哭着摇头,说什么也不愿意。

冯贤珍也成家了,想把母亲陶春兰接过去。符尾金想了又想,还是摇头。

“结了婚,你也有老人要照顾。”符尾金和陶春兰相处久了,知道她的脾气。换个人照顾,即使是亲女儿,冯贤珍也很清楚,“我不可能比姐姐照顾得更好。”

陶春兰爱唠叨,符尾金静静地听,“老人讲累了,自然也就不唠叨了。”相处多年,这个曾经让符尾金有些抵触的婆婆,已经成了符尾金的一份责任。

符尾金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什么意思,她只是在帮另一个孝顺的人,延续这份孝顺。

因此,当二姐再次为符尾金介绍对象,符尾金还是拒绝了。

陶春兰的心里也在犹豫。她希望符尾金能够组成新的家庭,不再那么辛苦,只是担心这个新家庭里,没有她的位置。

二姐告诉符尾金,那个男人是一位老师,人品不错,“可以见个面。”几番劝说,符尾金还是妥协了,她告诉二姐,“先打个电话看看。”

电话那头,男人名叫邢孔清,在东河镇当老师。电话这头,符尾金只提了一个要求:“我还有一个婆婆,先接受她,再接受我。”

邢孔清沉默了一会儿,认真地说,让他考虑几天。符尾金认为,没人能够接受这样的要求。谁知几天之后,邢孔清打来电话:“我考虑过了,我愿意接受。”

“重情重义的女人,值得。”——这是邢孔清的家人对他说过的话。符尾金仿佛一下子卸下了这些年的重担,陶春兰笑着说,这是好事。

见面那天,符尾金做了一桌子饭菜,邢孔清不挑食,几乎全吃完了。邢孔清带着8岁的儿子,符尾金的儿子也是8岁,两个男孩很快玩在一起,两个大人反而相顾无言。

偶尔视线对视,两人都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邢孔清想为符尾金办一场酒席,符尾金不同意,她只想踏踏实实过日子。

这也是邢孔清的想法。他的妻子早年去世,两个经历残缺的人,努力组成一个圆满的家庭。

和符尾金一样,邢孔清称呼陶春兰为“妈妈”,称呼冯贤珍为“妹妹”。几年之后,邢孔清和符尾金的儿子出生了。

邢孔清平日在东河镇工作,家里的三个孩子和一位老人,只能交给符尾金照顾。家庭经济条件提高了,可是生活的琐事,依然不少。

年事渐长的陶春兰,已经没办法为符尾金分担家务。冯贤珍再次提出,她来照顾母亲,符尾金还是拒绝了。

此时,陶春兰的小儿子已经因故去世。在这个世界上,陶春兰最亲近的人里,除了女儿冯贤珍,就只剩下符尾金。

符尾金知道陶春兰喜欢在饭后散步,知道陶春兰每天都要午睡,她熟悉陶春兰的一举一动,哪天不爱说话,一定是身体不舒服。

这个曾经嫌弃她的人,已经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这个人,在这个人的身上,有她这些年对于家的眷恋。

感动海南 | 符尾金:带着婆婆去嫁人

符尾金

多年的婆婆成了妈

再婚之后的第一个春节,符尾金对邢孔清说,妈妈年纪大了,一个人留在八所镇过年,没人照顾。邢孔清点点头,“好的,我们一起留在八所镇过年。”

从那时起,结婚15年来,邢孔清和符尾金很少回到乐东尖峰的老家过春节。流言蜚语传到邢孔清的耳朵,邢孔清只是一句话:“我理解尾金的选择。”

邢孔清是一位基层教师,在他的认知里,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虽然这位老人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然而人生的际遇,早已超越血缘。

两个儿子相继离世之后,陶春兰把曾经的儿媳妇看作“女儿”,儿媳妇的丈夫,成了她的“儿子”。两口子有时因为家庭琐事吵架,这是陶春兰最忙的时候。

跑前跑后,陶春兰劝邢孔清,让他不要放在心上,“尾金的脾气有些硬。”转过身去,陶春兰找到符尾金,让她消消气,“这把年纪,好好过日子,你的未来还长。”

陶春兰的年纪很大了,这两年住过几次医院,曾经唠叨的她,话也越来越少。今年2月,陶春兰再一次住院,邢孔清从东河镇赶回来,守在医院陪护。

邢孔清做事认真,每当吊瓶里的针水即将告竭,他提前喊来护士做准备。轮到邢孔清在家做饭时,刚出锅的热菜,他仔细装在饭盒里,小心翼翼地送去医院。

出院之后,陶春兰迎来80岁生日。符尾金买了一只金灿灿的烤乳猪,把孩子们叫回家,一起为陶春兰庆生。

孩子们都长大了,符尾金的儿子刚刚参加工作,对自己的生父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从姑姑冯贤珍的口中,他知道母亲的故事,吃饭时,他像当年的父亲一样,为母亲夹菜。

冯贤珍也打算把符尾金的故事告诉自己的孩子,讲述一个善良的人,是如何守住一个残缺的家。冯贤珍感谢符尾金,感谢她这些年对于母亲的照顾。

符尾金只想感谢陶春兰,过去的22年里,如果没有陶春兰,符尾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撑过来,“我照顾她,她也在照顾我。”

15年前,当符尾金决定嫁给邢孔清的时候,她犹豫该如何告诉陶春兰。符尾金对二姐说,她的婆婆不会同意的。

二姐看起来很笃定,她告诉符尾金,不会的,旁人看得很清楚,这已是一对母女,“多年的婆婆成了妈,妈会为你考虑。”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梁嘉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23: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海南东方“村BA”·东方好人丨符尾金:不舍不弃照顾婆婆22年 孝顺是本分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一场意外,丈夫离开了人世,她却对婆婆不舍不弃,甚至带着婆婆改嫁。自从第一次同住一个屋檐下,陶春兰与符尾金已经共同生活25年。这段岁月里,她们之间传
2023-12-06 20:35:00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7月21日消息(记者 贺立樊)21日,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从“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评选处获悉,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7月13日刊发的人物报道《感
2023-07-21 17:51:00
大姑姐把婆婆送到我家,我扭头去海南游玩,一周老伴血压升高住院
...出去。老伴问我为什么,我回答说给他们腾出空间。我在海南呆了刚刚一周,老伴给我打电话说他高血压发作,已经住院了,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回答说自己已经在海南租了房子,打算在这里过完
2024-02-04 22:05:00
本文转自:安徽日报“我投张晓红,她多年伺候瘫痪婆婆。”村民代表赵春兰说。“我也投张晓红,她对婆婆比女儿还孝顺。”村民代表姚红莲说。近日,桐城市孔城镇中心社区举行“好婆婆”“好媳妇
2023-06-12 01:55:00
每月给婆婆4000,婆婆一天带来4岁孩子,听完她话我离婚
...淡,仿佛我并不是他们的儿媳妇,而是个外人。每一次和婆婆的对话都成了一次煎熬。她常常质问我,声音中充满了不满和责备:“为什么每个月只有4000?你们俩不是赚很多钱吗?”她的语气
2024-04-21 09:49:00
感动海南 | 海口环卫工梁爱珠:把一件件“善”事汇聚成能扫“阴霾”的亮光
35岁的梁爱珠是海口市京环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环卫工。入职半年,她两度拾金不昧,尤其是在作业中捡到30万元“现金”,即使那是她要工作10年才能积累的“巨款”,她也毫不犹豫上
2024-06-28 16:10:00
儿媳走路摔倒,婆婆连忙去看拖把,婆婆边咒骂边说:别砸坏拖把
...甚至还会对遭遇意外的一方反唇相讥或者咒骂呢!这不,海南某地就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事件今年55岁的女子宋某与今年28岁的女子刘某是婆媳关系。据村民们透露,宋某与刘
2024-07-07 06:12:00
海南,一条视频引发关注和网友热议,一婆婆和儿媳吵架,向前动手殴打儿媳,并且大声怒吼,这是我的孙子,而小叔子在一旁无动于衷…在这条视频中,儿媳和因为琐事婆婆吵架, 婆婆在疯狂输出,
2024-06-05 13:49:00
为什么他的妻子总是与婆婆相隔千里,而他的母亲却极其亲近
...章中,李女士的丈夫向自己抱怨,为什么他的妻子总是与婆婆相隔千里,而他的母亲却极其亲近。李女士认真地解释说,自己的母亲不会抱怨怎么相处,所有的事情都最小化,而婆婆则不同。丈夫毫
2023-10-23 06:59: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本报记者 黄晓慧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上的热线来电显示不断跳动,12345热线专管员周小英忙着处置工单
2025-04-03 05:33:00
这里有家“星星”的厨房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店内放置小熊玩偶,用于安抚孤独症员工情绪。孤独症员工在店内包饺子。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2025-04-03 05:53: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浙江日报记者  拜喆喆下班后的夜晚,浙江金华义乌市市场发展委员会会议室座无虚席。深圳市星盘跨境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商务负责人涂海燕作为企业讲师
2025-04-03 05:5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窦瀚洋适老化改造不仅要多做减法,还要从技术上给老人们加点关怀最近,一件小事温暖网友:浙江绍兴姑娘梅梅为不识字又听不太懂普通话的外婆
2025-04-03 05:5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本报北京4月2日电 (记者金歆)记者2日从中央网信办了解到:近期,网信部门会同体育主管部门持续加大对网上体育“饭圈”问题治理力度
2025-04-03 05:56: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金 歆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批依法惩治虚假诉讼犯罪典型案例,引发社会关注。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
2025-04-03 06:13:00
杭州日报讯 “摄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打破了不同国界的语言障碍。我希望能用自己的镜头向世界传递良渚这份文化遗产的震撼。”美国摄影师代表Eric Seidner说
2025-04-03 06:48:00
杭州日报讯 昨日,“最美的我·点亮星星的世界”关爱孤独症儿童公益画展在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外广场开幕。此次画展以“最美的我”为创作主题
2025-04-03 06:49:00
宇树机器人“打call”引流杭州日报讯 香港是杭州面向全球招才引智的重要一站。近日,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的高性能四足机器人亮相2025杭州—香港科技大学专场招聘会
2025-04-03 06:49:00
杭州日报讯 当教育赋能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滨江的科技基因正为这场对孤独症孩子的特殊关爱注入新动能。昨日,在滨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室内
2025-04-03 06:49:00
“格桑花”在杭州收获春天杭州日报讯 这两天气温回升,杭州春意融融。对来自西藏那曲班戈牧区的央珠来说,这个春天是特殊的——昨天
2025-04-03 06:49:00
杭州日报讯 近日,在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发育筛查室外的走廊上,2岁男孩小宇(化名)正专注地摆弄着一辆玩具车。一旁,他的母亲刘女士眼眶微红
2025-04-03 06:49:00
宝宝如何科学喂养?孤独症怎样居家早筛? 全国首个婴幼儿养育照护主题智能体上线杭州日报讯 如何获取科学育儿知识?怎样预约探园和体检
2025-04-03 06:49:00
“爱满观成·绿溢大地”3月31日中午,杭州观成教育集团的5名学生代表陈悦琳、黄壹植、汪昕湉、周家豪、余威霖,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杭州日报编辑部
2025-04-03 06:49:00
杭州日报讯 近日,位于文三路上的“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以下简称“艺术空间”)上新了VR体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探索“数字洞窟”
2025-04-03 07: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