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火锅香气蒸腾,红油翻滚,李女士(化名)放下筷子,从容地拿出便携血糖仪。指尖轻点,屏幕上的数字稳稳落在“6.2”,随后,立刻拍照发进“糖友群”打卡,向群内医护报告今日的数值——这已是她告别降糖药一个多月来的寻常一幕。谁能想到,一年前她的空腹血糖还常在7.0mmol/L以上徘徊,餐后更是动辄冲破10.0mmol/L的“警戒线”。
41岁的李女士与糖尿病交手一年多,二甲双胍成了每日必备,血糖却像不听话的孩子。转折点源于一条“糖尿病专项工作室”的消息,由此让她走进了贵阳东方骨科医院内科,科室团队为她绘制了一条“破局”路线:先以药物稳住血糖“急火”,再启动一套“组合拳”。
“高血糖如同体内的一场小火,先得扑灭火头。”科室主任告诉记者,后续的“逆转”方案才真正深入肌理——它远不止于药物,生活化控糖才是重点。团队为李女士精密定制了“八位一体”管理:饮食净化精确到克,运动方案量化到步,每日“利糖操”成为必修课,辅以中药调理。“血糖平衡不是胰腺的独角戏,”该科室主任强调,“肝脏储存、肌肉利用,甚至肾脏排泄,都是重要角色。全方位调整让身体这部精密仪器重新学会管理糖分。”
住院十一天,李女士体验了前所未有的“管控力”。饮食清单精确清晰,运动处方量身定制,健康管理师全程陪伴。“没人管着,自己常想‘放纵一下’,”她坦言,“但医生把道理揉碎了讲,后果摊开来看,不重视都不行。”
李女士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
出院并非终点,而是进入一个特别的“家庭作业群”。内分泌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康复师集结其中,李女士每天需“打卡”血糖记录。这个群像无形的监督哨,尤其在外出聚餐时格外奏效。“想到吃完要测血糖,要往群里发数字,伸向美食的手自然就收回来了,”她笑着比喻,“像学生时代交作业,数字不好看,自己这关都过不去!”
在目前停药一个月零一周的情况下,李女士告别了曾经的疲惫感,身体轻盈,连相伴的高血压对心脏的压迫也悄然减轻。然而,目前的“停药”在医生眼中并非最终胜利。科室主任指出关键标准:三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否稳固低于6.5%。“所谓‘逆转’之路,向好向坏皆有可能,”他坦言,“持续的监督与及时纠偏不可或缺。”群内专业团队的“在线守望”,正是为了随时拉住糖友们在失控边缘试探的脚步。
此外,东方骨科内科主任特别强调,炎夏当前,冰饮奶茶诱惑激增。对糖友而言,甜饮料需严格回避;普通人也应节制,“一杯解馋足矣”,更忌将高糖冷饮当作日常补水。至于冰淇淋等高糖零食,他强调,关键在于动态平衡——享用美食后,主动增加运动消耗是务实之选。
而运动这把控糖利器,使用亦有章法。运动处方需个体化精准定制,绝非简单“日行万步”。有人能轻松走一万步,有人走五千已是极限,过量或不当的抗阻运动反可能加重心肺负担。“我们医该院通过“六分钟步行实验”等方式评估患者运动耐量,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出‘量化到具体动作和时长”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李女士的“甜蜜逆袭”是起点而非终点。在健康管理群里,十多位糖友正经历着相似的旅程:有人成功减药,有人血糖日趋平稳。李女士最后告诉记者:“有人管着是麻烦,但换来的是安心和健康。这‘麻烦’,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曾俊超
编辑 曹依蕾
二审 肖阳 卢奕林
三审 邬建玲 周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30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