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魏明伦曾担任电影
《变脸》
编剧
昨日上午11时46分,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讣告称: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会长、终身荣誉会长魏明伦先生于2024年5月28日8点40分因病去世,享年83岁。
7岁学戏9岁登台
魏明伦先生是当代著名剧作家、辞赋家、杂文家,有着“巴蜀鬼才”之称的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对中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魏明伦出生于1941年,四川内江人。他7岁学戏,9岁登台,从艺70年来,在川剧、杂文、辞赋三大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1980年魏明伦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岁岁重阳》《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好女人·坏女人》等多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剧作。其中《易胆大》《四姑娘》和《巴山秀才》在文化部和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优秀剧本评选中破例三度获奖,世称“连中三元”。
1985年底,魏明伦创作的川剧剧本《潘金莲》问世,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全国各地几十个剧种,200多家剧团纷纷排演,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剧社也都积极移植上演。1995年,《中国公主杜兰朵》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本奖。同年,出任电影《变脸》编剧,影片先后荣获中国电影节华表奖最佳合拍片奖、金鸡奖最佳合拍片奖、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等系列奖项。
台上能唱台下能写
没有一张文凭的魏明伦,写了太多震惊世人的作品,无论是《易胆大》《潘金莲》,还是《变脸》《巴山秀才》。2002年,魏明伦的川剧剧本《变脸》片段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以剧作引起文坛关注。他撰写的骈体碑文《金牛赋》《饭店铭》《会堂赋》《华夏陵园》《廊桥赋》等六十余篇,书写了我国新时期戏剧与文学创作的新篇章。
台上能唱,台下能写,做实了“巴蜀鬼才”的名号;一边喊着“振兴川剧”,一边也感叹“戏剧的黄金时代已过”,出手就有,却也忧心忡忡。
剧作家孟冰记忆中的魏明伦,有着和很多鼎鼎大名的剧作家一样的特质:叙述事情非常生动。“老舍、曹禺、吴祖光、陈白尘等前辈,皆是如此。魏明伦讲戏尤其生动,表情丰富,语言精彩至极,虽然四川口音比较重,经常被打断,但那种生活的智慧和信手拈来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却是掩盖不住的。”在魏明伦的一众作品中,孟冰印象最深的是那部《夕照祁山》,这部讲述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大将魏延之间故事的传奇作品,是魏明伦为自己家乡的自贡市川剧团写就的,剧名取自魏延被诸葛亮下令斩杀后,残阳如血、夕照祁山的惨烈结局。而这部作品也为其家乡的“小”剧团赢得荣耀无数。
剧本要在“两可”之间
古典题材的成功与魏明伦深厚的古文功底不无关系,孟冰说,他深谙唐诗宋词,出口成章,文辞讲究,对古人的词句有着仙风道骨般的传承。“有一次我们俩聊扇子便聊得不亦乐乎,从扇面、扇骨的材质,聊到名人字画以及印刷的大路货,甚至他曾经给人家写过题记,过程中,我们常常哈哈大笑,他是个有趣儿的人。”
对于剧本创作,魏明伦生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一个戏曲作者,既要谙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外文学书籍有广泛的涉猎,又要有舞台实践经验,掌握戏曲艺术规律,写剧本才会比较顺手。”对于现代戏如何突破传统形式的表达,魏明伦也有自己的看法:“现代戏的‘戏曲化’,是强调运用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段,而戏曲的‘现代化’是强调时代特征,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这就要求现代戏的整体价值观要长久,才会具有生命力。”
魏明伦写戏,追求剧本的文学性,要求剧本“台上可演,案头可读,要在‘两可’之间。”他曾以元代经典《西厢记》《牡丹亭》、现代名剧《雷雨》等剧目为例,强调“剧本的文学价值是可读的。”
热爱川剧招招出新
魏明伦热爱川剧,他曾说,“川剧与我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我像儿时扮演过的聂郎,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
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无疑是魏明伦创作的高光时刻。这部在1998年与张艺谋执导的超大型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正面对话亦不逊色的作品,在西方思维里融入了佛道思想,通过川剧绝活,结合文学与戏剧,徐徐缓缓、娓娓道来中,让漂泊海外的中国公主完成了东归之旅,以小制作撼动大投资,更以写意美学让中国文化定义为非西方人的想象臆断。
招招出新难免毁誉参半,魏明伦的笔下,常常有高明的结尾,一如他首创的荒诞川剧,悲喜庄谐切换自如,如麻辣烫一般让人欲罢不能。虽称自己很少文思泉涌,但其作品却被余秋雨称作“一条不知今后走向的江河”,如今江河入海,魂归故里。
魏明伦去世的悲讯传来,多位友人痛悼:“世间再无‘巴蜀鬼才’!”著名作家冯骥才写下:“老友明伦离去,我心伤悲。几十年友情只有长驻心间。明伦是戏剧杂文大家,又兼能歌赋,壮美辞章,酣畅文字,精绝戏文,称雄于世。明伦辞世,是当代戏剧和文学界的损失。惟望老兄走好,家人节哀,作品长存,文坛永记。”文/本报记者张恩杰郭佳
供图/视觉中国
追忆
《巴山秀才》等多部精品巧思靠积累
“我和魏明伦老先生十多年没有联系了。他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积累’两个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戏剧评论家梧桐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多年前,他与魏老的数次交往中,曾聊过魏老的《易胆大》《巴山秀才》及《潘金莲》《变脸》等多部作品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巧思?魏老只告诉他两个字,“积累”。对此梧桐结合工作实际领悟了良久,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对积累的沉淀与消化,很难成为一个有品格的剧作家。
梧桐告诉北青报记者,魏老于2004年到2009年担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的时候,大多时间在四川成都那边。他们在学会的一些业务交流需要通过打电话来完成。作为一个学术社团,那个时候是中国戏剧文学会苦苦坚守的一个阶段。“跟魏老师电话交流的时候,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对学会的长远发展很挂心,尤其是记挂着全国各地基层会员们的生存状态。经常提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搞一些活动来凝心聚力。”
在交往中,梧桐还发现魏老在人文历史及艺术观方面,都有他自己的坚守和主张。在剧本选材方面,不会去附庸,也不会去追求一些形式。他只是做自己感兴趣的,有艺术感觉的题材。“这一点我觉得现在看来尤其重要,就是提示当下的年轻编剧,搞创作不要太功利。看看魏老作为剧作家,他的一生当中的剧本量和现在的一些高产编剧比起来并不算多。但是基本上每一部都有剧作家的灵魂,都有剧作家的思考,对社会、对历史的态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剧作家必须坚守的底线。”梧桐说道。
文/本报记者张恩杰
统筹/满羿责任编辑:李晓(EN035)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