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投资人给室温超导“降温”:实验真伪都无法保证,离形成风口会很远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8-17 17:47:00 来源:界面新闻
投资人给室温超导“降温”:实验真伪都无法保证,离形成风口会很远

界面新闻记者 | 李京亚

7月23日,韩国学者Sukbae Lee、Ji-Hoon Kim、Young-Wan Kwon发布论文,宣称成功发现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LK-99,迅速引发业界跟进。

LK-99是通过改良一种铅-磷灰石结构,用铜离子取代铅离子产生应力,从而可以在常压下于约127摄氏度以下表现出超导性。这是继3月美国Ranga Dias超导事件后,超导产业再度迎来的催化剂事件。

从A股市场反应来看,系列实验事件溢出效应明显,A股超导板块近日频繁迎来开盘大涨,国缆检测、中孚实业、百利电气等已连续两日涨停,很多公司亦下场就超导概念发布声明。

室温超导备受瞩目,是因为其一旦实现,就将深刻变革已有的能源体系、交通体系、信息处理与传输体系,并在周边的医疗领域以及可控核聚变领域带来跨越式进展。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甚至认为,若未来常温常压超导体能够顺利商业化,还将对计算器与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设计产生颠覆性影响。根据国泰君安证券数据,全球超导材料应用中低温超导材料占90%以上,室温超导材料处于产业化早期,预计2030年占比将提升至25%。

润土投资合伙人刘苡松告诉界面新闻,之前业界关注商用超导材料,现在关注室温超导,都是在寻求以更低成本制造大量超导材料的路径。而商用超导材料和室温超导的商用化,会应用在同样场景之下,随着室温超导材料的突破,还能极大程度上释放原有超导材料在这些场景的应用潜力。作为长期关注前沿科学及材料领域的一级市场头部投资人,刘苡松近年投出了高分子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项目。

但与3月室温超导风波主角Dias的实验命运类似,颇多学界专家第一时间对韩国团队实验提出质疑。据澎湃新闻报道,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闻海虎教授表示,从电阻、磁化和所谓的磁悬浮三方面分析,韩国团队的这些数据都不足以说明该材料是超导材料,其所谓的超导极有可能是假象。上海市高温超导材料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之俭在直播中分享了类似观点,他表示韩国“LK-99”晶体并不能确定是完全的超导材料,即使该材料具有超导性,也不能立刻拿来实用。

与此同时,各国科研团队迅速下场复现韩国团队实验,新消息不断刷屏,其中以国内团队居多。

在公开披露进度的团体中,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三个团队完成了该复现实验。

8月3日早间,界面新闻报道了曲阜师范大学复现LK-99的实验结果,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教授刘晓兵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其团队对此前韩国团队合成的抗磁样品进行了初步的电阻测试,发现该样品在常温到50K(-223.16℃)低温范围内仍存在大的电阻值,测试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电阻大幅度骤降或者零电阻,与室温超导所被期待的零电阻特性相差甚远。

业界的兴奋情绪可以理解,但回归事实本身,如果一桩实验的真伪都无法判定,距离室温超导成为真正风口还有很远。

相较最近几天在国内爆火的室温超导,国外学界和投资人圈对此反应比较冷淡,“没有太强的理论基础做支撑,三月Dias团队的实验跟七月这次事件,总体来说结局一样,论文上并未给出明确的数据和实验条件,缺失细节,正统学界也没有接受。”刘苡松观察称。

即使室温超导材料得到了众多实验室验证,其商业化落地时间亦无从判断。业界形成的一致研判是,室温超导商业化核心的工作只能靠科学家完成,在时间上则无法预估。

“现在这些实验离取得突破很远,离产业化则更远,跟一级市场关联甚小。”刘苡松最近走访了不少国内顶尖超导专家,他收录到的一致性观点是,室温超导方面新的材料开发业界一直在做,新论文也在发,“大家比较守规矩,在大众视野就没什么爆点。”

郭明錤也在天风证券研报中指出,目前常温常压超导体商业化的时程并没有任何能见度。

隐藏在室温超导实验背后的另一核心问题在于高温超导机理的缺失。几位专家学者告诉界面新闻,最近几次所谓室温超导物理实验,首先从结果上没有被验证,其次都脱离了过往超导理论基础(BCS理论),韩国团队和华科大的实验偶然性都很大,后续无法帮助形成理论指导的基础。

以下为界面新闻对刘苡松的采访摘要:

界面新闻:最近全球很多实验室都在复现韩国团队的实验,什么是科学实验里的复现?

刘苡松:科学实验里的复现就是根据已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一致的材料配方、一致的工艺和实验条件去实现实验的过程,并达到论文中提到的所有性能参数。

对于韩国团队的LK-99实验,华中团队放在B站上的复现实验做出来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些抗磁性能,但是这个抗磁性能是否是因为超导现象形成的尚未可证明,而且也没有做电阻测试,后续还需要更完整的测试去证明这次复现的成果。

界面新闻:能复现韩国团队研究成果的条件门槛是否很高?

刘苡松:整体来说,韩国团队的实验条件跟工艺材料体系都简单且普通,所以复现的难度并不大,就算他们论文所述为真实情况,能做复现实验的团队,也并不能归为国内技术能力顶尖。国内能做出复现的学校包括科研团队其实非常多。

其实华科的实验,我是前天下午看的直播,实验过程包括结果并没有令我兴奋,因为整体的实验结果,离业界想看到的常温超导材料体现的性能还是有差距。

界面新闻:韩国团队的论文如果得到确认,对超导行业的具体影响是什么?能否撬动室温超导的商用化进程?

刘苡松:韩国团队的论文给行业带了新思路,在传统的一代和二代的低温材料体系外做了开拓,后续可以在新的材料体系上做更多实验去开发。

但这次韩国团队的事情,对商业化并没有明显推动,毕竟理论跟实验的真实性还没有被证实。如果未来能在材料体系上做到突破,达到简单工艺、简单材料就能够去实现材料体系的合成,那对商业化会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之前,整个实验条件、生产条件、使用条件都比较严苛。

但商用化的事情跟一级市场的关联很小,主要靠科学家完成,时间则无法预估。总的来说,这次韩国团队提出的材料体系方向很值得科学家继续研究,但是离突破很远,离产业化更远。

这次的实验与几个月前美国Dias团队的实验有一致性,都存在一个更核心的讨论点:高温超导理论指导仍然缺失。物理学的突破很多时候靠实验指导理论,实验在前理论在后,超导材料的发现正是这个过程,而目前整个超导理论并不特别成熟。并且,从超低温到低温,超导材料已经打破了之前三位科学家确立的理论基础,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不断从材料体系上做更多的尝试。

韩国团队更是完全超脱了过去对超导材料认知的一切基础,去形成一个实验结果,在这个基础上并没有太多理论可以做到总结。而脱离了理论指导的物理实验,很多时候就是靠运气,不具备普遍示范性,真伪都无法保证,离形成风口就会很远。

界面新闻:我国在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超导这边的生态布局如何?

刘苡松:我国在超导材料研究上并不落后,科学家赵忠贤在1987年就实现了钇钡铜氧系材料上的突破,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开以上,到现在二代超导材料在一些科研领域实现了小批量的供应。

总体来看,我国在超导材料的研究上与国际一线保持稳定跟进状态,但是常温超导上尚未有突破性进展。产业化上,我国一代超导材料已经实现了批量应用,二代材料小规模应用。

国内做超导材料的团队不少,但进入室温超导体系,仍是前述原因,由于理论化不够成熟,所以国内做这个方向的比较少。更严格说,真正在做室温超导的团队基本没有,连做这块理论或实验研究的团队都很少。

室温超导并非成熟的理论指导方向,国内团队如果想出成果,会更希望理论更成熟,那么做低温体系研究就可以满足。

界面新闻:近期频繁出现室温超导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与某些产业资源的倾斜相关?

刘苡松:很多时候一个学科的革命性变化,不一定来自于学科本身,可能来自周边。分子生物学的进化,从分子到原子层面,更多来自于物理层面的机器进步,比如电镜仪器的发现会导致医学研究可以到某个层面。

我最近走访了不少高校教授,大体得到的观点是,超导领域新的材料开发一直在都做,新论文也都在发,只是大家比较守规矩,在大众视野就没什么爆点,这几次学术事件都是那几个团队催化出来的。

界面新闻:一份业界调研显示,做室温超导相关的国内公司有三家龙头,分别是上海超导、东部超导、上海上创,都是超导材料的生产商,基本成立于十年之前,他们今年才开始有投融资动态,新的超导实验会给一级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另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一级市场与超导材料、高温薄膜制备相关的融资事件总数只有46笔,参与机构为63家,与室温超导相关的投融资项目则几乎没有。)

刘苡松:其实这三家公司做的是二代超导材料,属于钇钡铜氧体系的,他们所需要的77k相当于摄氏零下190多度,并不是室温,国内做超导材料的也有上市公司,像西部超导,再加上初创这三家,基本上覆盖了能产量的公司。

这几家公司今年的确会因为系列事件得到更高程度的关注,这对他们扩大客户和产能,以及融资都有助推作用。

界面新闻:现在一级市场看超导相关方向的投资人都在投什么项目?

刘苡松:我在机构里关注前沿科技,因材料的开发对于前沿科技的改变很大,所以材料一直是我很关注的方向。我们公司投了一些应用材料,考虑的逻辑是材料基础研究已经成熟,但在应用研究上仍需突破,于是投了一些不错的国内院士团队,都是做应用材料开发的。

投资机构不太能承受基础研究的周期,应该多关注应用层面,大部分投资机构投资人看的方向都在于应用。基础材料的开发周期太长,更需要国家的科研力量在前期做支撑。

技术通过几年积累,达到了商业化成本允许的落地门槛后,我们一级市场机构会更多看那时的商业化机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7 2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年度反转”室温超导,8月的一场愚人节 | 焦点分析
...,能做到基本没有能耗损失。“Too good to be true。”一位投资人对36碳感慨道。这次宣布的超导成果
2023-08-10 10:18:00
“室温超导”为何经常闹乌龙
...,一种名为“LK-99”的铜、铅、磷和氧的化合物可以实现室温超导。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物理学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多国科学家纷纷尝试复制LK-99。日前,《自然》(《Nature》)
2023-08-30 05:16:00
...圈都炸了,说等着几年内拉团队出去创业。”一位硬科技投资人、也是华科校友在向材料学院确认消息属实之后,迅速发起了一个专门的材料创投社群,“我们准备先邀请华科材料、光电(中国光谷
2023-08-02 12:08:00
国内公司抢注室温超导商标被驳回 投资人:太好炒作了
【CNMO新闻】最近,“室温超导”这个科学名词多次在网上被提起,虽然很多人根本不清楚它的概念。天眼查App显示,“室温超导”曾于2020年被申请商标,申请人为深圳某公司,国际分类
2023-08-03 17:00:00
“室温超导”是必拿诺奖的“历史性突破”?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室温超导”是必拿诺奖的“历史性突破”?该团队曾有被《自然》杂志撤稿“前科”,实验能被重复验证至关重要迪亚斯(左)和同事在高级光谱实验室中调整激光阵列。图片来源
2023-03-14 05:05:00
叶菜放冰箱24小时会致癌?帮你辨真伪
...是木耳泡发方式不得当。泡发木耳时,如果容器不干净,室温温度高、泡发时间又长、水浑木耳发黏,照吃不误的话,就有相当大的中毒风险了。导致中毒是米酵菌酸的毒素,它是由椰毒假单胞菌疯
2023-06-09 08:57:00
华科复现韩国室温超导,这回是真的?
...束起来。”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此前曾告诉虎嗅,“室温超导”有望解决磁约束核聚变的核心问题,将大幅提高后者的商业化进程
2023-08-05 18:28:00
美妆的钱涌向原料
...出忧虑:比起消费品牌,上游企业更有可能上市。甚至有投资人要尽可能往更上游走,例如从原料的实验室端开始投资。此外,美妆原料投资中也有产业资本的身影,他们希望通过与原料商深度绑定
2024-01-27 11:14:00
“复制热潮”尚无法证明室温超导突破
...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论文,声称合成了世界上第一种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完美导电的材料——LK-99。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业余爱好者争先恐后地复制这项实验。
2023-08-09 02:46: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