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学习时报
高谱
清明时节,天渐转暖,树始绿,花慢开。作为中国人,这个时间在踏青赏春的同时,都会去祭奠过世的亲友,寄托哀思,怀念故人。
作为从小便由姥爷带大的孩子,我总是会在清明时回忆起他,感恸不已,又钦敬不已。
姥爷已去世10多年,但他的形象在我脑海中却是始终清晰、明朗的。高,是第一印象。现在想想他的身高其实并没有多少,大概也就1米75多些,但因为体态总是能保持得笔直,又加上父亲和舅舅们普遍不高,因此我儿时总觉得他特别高大魁梧。从姥姥的口中,得知姥爷年轻时曾给老红军出身的首长当过警卫员,于是我的脑子里总是浮现姥爷作为警卫员跟随在首长身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英武神气。姥爷的脸庞也是标准的美男子模样,但罕见的是在他的左脸颊有一个用烟斗烫出的深深的圈痕。我那时在姥爷怀中,总是会用手摩挲他脸上的烙印,联想起电视里敌人严刑拷打被捕共产党员的情节,心中不禁诧异:难道姥爷也被捕过?后来才问到了答案,因为姥爷是独子,他的父母怕孩子跑丢,才用烟斗给他烙了个记号。独子在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当中其实很少见,姥爷的父亲早逝,姥爷的母亲全都依靠着他。也缘于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本来要随队伍南下的姥爷在母亲的阻拦下没有去。
若有人问我,你小时候在哪里长大的?当然,这不会是在问是哪个地方人,或者是家里谁带大的,而是问幼时在哪里玩耍,有没有自己的“百草园”。我会给他一个让他吃惊又羡慕的回答,我是在烈士陵园长大的。不要奇怪,姥爷就是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第一批建设者中的一员,生前就一直住在烈士陵园分配的只有3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与陵园一墙之隔。他总是很感慨地回忆,在陵园初建时用“柏木筲”挑水浇树的事,说筲自重就很大,水再往筲身里渗,自重就更大了,再加上水,重量压得人直不起腰。如今每每在陵园里散步,穿过现在已呈茂密森林状的柏树林,我都不禁赞叹它们从纤细幼弱的小苗到参天大树的成长过程,也不禁会想起姥爷那一代建设者是怎样一筲水一筲水地把它们浇灌、培育起来。清楚地记得姥爷很得意地讲起过一个小故事,说当时中央领导人南下调研途经本地时,为了方便保卫工作,往往会住在陵园的一个院落里,因为陵园本身就有围墙,而且地阔人稀,环境幽静。陵园的工作人员负责院落的外围安全,姥爷说有一次一位老帅从院外散步回来,看到他就叫住了他,说:“小鬼,穿衣服也不注意,风纪扣怎么不系啊。”吓得姥爷一激灵,一看风纪扣真的忘系了。自此以后,姥爷出门只要穿中山装,就会系着风纪扣,从未有漏。
年幼的我在并不理解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共产党员时,便常常从邻居、家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老范真是标准的共产党员”或者“你姥爷啥时候都跟着党”。我从这些声音中,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姥爷身上一种独有的风骨。两个例子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姥姥和妈妈总是不时地拿来“揶揄”姥爷的,说幸亏大舅和妈妈中学毕业的那两年,国家没有号召知青下乡,如果他们赶上了下乡,姥爷是断不会托关系找门路让他们提前返城的,也许他们就会留在插队的地方了。二是姥爷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实报实销,但他从来不允许家里的任何人冒他的名去医院开药,即便是80岁后常因病住院,他也总是一见好就要回家,不想给国家造成任何浪费。姥爷的4个子女,要么是工厂招工当了工人,要么是当兵复员按规定分配进了国营医药公司,要么是没有机会参加高考就自学上了电大转了干,要么是高考恢复后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教师,没有一个靠姥爷走后门谋前程,淳朴正派的家风得到不断的传承。
岁月如风而逝,姥爷已离开我们10多年了。如今,在眼前,总是浮现的,是姥爷戴着老花镜,边看报纸边跟人念叨:“奔小康,奔小康,要是全国人民都小康了那该有多好啊,不知我还能不能看到喔。”想到那时那景,怎不让人泪目动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5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