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清明临近,多想与你再见一面——
我用AI“复活”了奶奶“父亲”归来慰思念
不同于大林一个人的决定,大力用AI“复活”父亲是一家人的共同心愿。
大力住在北京,他的弟弟、妹妹和母亲住在老家陕西榆林。每年父亲忌日或者清明扫墓,大力都要奔波700多公里。去年过年的时候,全家去山上扫墓,因为雪天路滑,大力摔了一跤,手腕骨折,打着石膏的胳膊一直吊了三四个月。
“一来是离家远,扫墓不方便,再就是如果时时刻刻能看到父亲就好了。”大力的工作和软件开发有关,“AI”在他这里并不是什么陌生的新词。当他和弟弟、妹妹提出要给父亲做一个“AI数字人”的想法时,家里人都非常赞同。
大力的父亲享年70岁,已经去世3年。父亲“缺席”的这几年,家里变化太大了——
“弟弟的闺女去年刚考上了大学。父亲在的时候,很疼爱孩子们,看到孙女总是趴在桌子上写卷子,就动手给她做了一个可调节灯光强弱的台灯。”
“妹妹去年也结婚了,已经怀孕5个月,今年马上要生一个龙宝宝了,名字还没起呢。要是父亲在就好了,父亲从小饱读诗书,家里孩子的名字都起得寓意长远又朗朗上口……”
征得全家人同意后,大力便在网上定制了一个“数字亲人智能体”,花费1500元。他选择的套餐效果是:可以还原人物肢体动作、表情、声音;商家承诺还原度在80%以上。
作为数据资料支撑,大力提供了很多父亲生前的视频和音频资料,还详细地写下了一份家庭介绍,包括父亲的爱好、家里有什么亲人,等等。
商家完成制作后,大家约定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一起和“父亲”聊聊天。“AI父亲”便进入了大力家的家庭群,和亲人展开对话。
大力的妈妈先来打招呼:“老李,你好吗?我最近腰疼,好几次都没上山去看你……”一句话没说完,就哽咽起来。
“你要多注意休息,照顾好自己。”“父亲”安抚道。
一看母亲的情绪有点绷不住,大力的妹妹赶紧转移话题,“爸,你又要添孙子了,我今年要生孩子了,快给孩子起个名字。”
“嗯,孩子健康平安就好。”“起名字”这个问题倒是难坏了“父亲”,不过被AI巧妙地回避了过去。
“爸,你在那边生活得好吧,平时都吃什么?”大力的弟弟问道。
“晚饭刚吃了土豆炖牛肉。”大力填资料的时候,在父亲的爱好一项里,填了爱吃土豆炖牛肉,没想到AI真的用上了。
一番特殊的对话持续了十几分钟,大家都觉得AI“父亲”很亲切,虽然不比真的对话,还是能感觉到“机器人”的距离感,但是这样新颖的形式,也是表达思念的情感宣泄口。
那次和“父亲”聊天后,大力的母亲还意犹未尽,她让大力把“父亲”转发到她的微信里,“我想多跟他唠唠嗑。”母亲这样说道。
大力有心想提醒母亲,不要太沉溺于这样的虚拟对话,AI“父亲”终不过是一个电脑程序的产物。但是从情感上,他还是理解母亲的这份情感需求,平时家里人都上班、上学,百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空荡荡的,母亲腿脚不好,也不方便经常外出,一个人挺孤单的,“如果AI‘父亲’能带给她一些安慰,那也是好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大林、小林、大力均为化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