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清明节,是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和祭祖节,一般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意味着万物生长,清洁明亮。在历史发展中,民众形成了一套神灵崇拜观念,寄托精神情感。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如禁烟赐火、植树、吃清明蛋等,都与火神崇拜、生育神崇拜信仰有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信仰的支撑,清明节才得以穿越历史长河,成为最重要的岁时节日之一。
【一、禁烟赐火习俗】
清明节咋从二十四节气之一,变成现在的重要传统节日呢?这跟中国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外两个祭祀性节日有关。咱先说白寒食节,说到寒食节禁火三日、吃冷食的习俗,人们就会想到晋文公旧臣介子推的感人故事。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出逃,在外头颠沛流离十九年。重耳他们一行人因为缺医少粮,经常饿得两眼昏花,有一回重耳饿得晕过去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肉羹,给重耳吃了,重耳才缓过劲儿来。重耳复国后,对那些功臣大加封赏,可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稀罕当官,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了。后来晋文公经人提醒,才想起介子推,亲自到绵山请他出山。介子推死活不出来,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死不屈,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那一天禁火吃寒食。介子推是因为火才死的,所以对火的禁忌就很突出,人们就在寒食节这一天吃冷食,来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悼。这种说法太戏剧化了,也没有明确的史料依据,就只是在三晋大地流传。
还有一种观点,寒食节是由西周末年仲春的禁火制度演变而来。《周礼·秋官·司炬》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于国中。”说明在仲春时节,大火星出现,天干物燥,容易引发火灾。于是,司炬在国都中敲木铎,传达防火命令,禁止生火。古人生活离不开火,但火灾常带来巨大损失,古人无法解释,便认为火神主管人间火事。阴历二月至三月初,主火的大火星出现在东方,力量渐强。古人担心火势会更旺,便想出各种方法来减弱火势。
基于这种观点,又出现了“改火”一说。禁火是为了避免旧火与新火相遇引发灾害,以便新火保佑人们平安。在万物复苏的时节,将上年留存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取出烽火制成新火,以此作为新一年生产生活的开端,标志着四季更迭和生命秩序的更新。
火苗跳动代表生命活力,古人觉得火也有生命力,既然像生命,那就有轮回,需要不断更新。改新火习俗能让阴阳协调,让一年风调雨顺,有利于农业丰收或身体健康。
在唐宋时期,清明赐火是盛行于朝野的习俗。皇帝喜欢赏赐大臣火种,以示皇恩浩荡。大臣们也感激涕零,写诗作赋,表达对皇恩的感激和荣幸。“春取榆柳之火”就是说的这种情况。欧阳修的《清明赐新火》中有一句“桐花应侯催佳节,榆火推恩忝侍臣”,明确指出清明时天子赐给大臣的火是榆柳之火。而百姓的条件就稍差一些,只能自己钻木取火,或者向有火种的人家借火,方法也不拘泥于榆柳之火。可惜的是,唐宋时期的赐新火习俗在近现代逐渐消失,只存在于史料的文字记载中,让我们只能在文字中想象清明时节万家灯火的繁华。
【二、插柳习俗】
清明节有个插柳的习俗,摘柳枝也有些门道,比如说,摘的时间别太早,最好是在出发去祭祖前开始摘。柳枝最好选垂柳,越长越好。柳树枝叶也别太少,要适中。柳叶颜色要鲜艳,不能太干瘪。
祭拜先人时,插柳枝得先从墓地保护神路神开始,摆上酒、茶,然后把柳枝插在路神牌位前,越多越好。接着按辈分高低顺序祭拜先人,每人一套酒、茶,至少两根柳枝。最后插在墓地附近的小溪或泉眼旁,边上还要插两柱香。大人会给小孩介绍坟墓是谁,和小孩什么关系,然后一起下跪祭拜。
关于清明节插柳习俗的来源,有四种说法。
首先,清明节在古人看来是三大鬼节之一,这个时候百鬼夜行出来索命。在佛教里,观世音菩萨用柳枝沾水来普渡众生。于是古人就觉得柳可以驱鬼,柳枝能辟邪,还把柳叫做“鬼怖木”。不过这种辟邪的说法也就是闲聊时说说。其实更科学的解释是,清明前后柳树正好开始长叶发芽,生命力很强,所以唐朝人觉得三月三戴柳枝能防蚊虫叮咬。人们从郊外踏青回来,在门口插根柳枝,也能防止虫疫。古人就是想借柳树的旺盛生命力让自己身体好,家里旺。
第二,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神农氏,他教人们种地。在清明前后,人们会把柳条插在门口,通过观察柳条的情况来预测天气。如果柳条发青,就会下雨;如果柳条发干,就是晴天。人们根据柳条的状态来安排农时,提前做好耕种的准备。
再者,柳树和生育观念有关。在某些民族的信仰中,柳树被叫做“子孙娘娘”,满族则称柳树为“佛朵妈妈”,“佛朵”在满语中就是“柳”的意思。在满族人的信仰观念里,“柳”象征着生育的祖母神。由此可见,人们折柳插柳其实有着让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
据说,清明插柳这一习俗和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有关。介子推被烧死之后,晋文公率众臣前往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烧焦的柳树已经重新长出了枝芽,晋文公睹物思人,便折下几枝柳枝戴在头上以表怀念。此后,三晋百姓纷纷效仿晋文公插柳,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习俗。
【三、放风筝、吃清明蛋与植树习俗】
天气好,柳树飘絮的清明,特别适合放风筝。现在放风筝是大人小孩都爱的娱乐,但古代放风筝还有个驱邪的意义。古人觉得放风筝能送走晦气,放风筝时剪断引线,就盼着能消灾解难。在民间习俗里,如果断了线的风筝落在谁家屋顶或院子里,那家人要赶紧把一块“镇石”压到风筝上,还要放鞭炮辟邪。
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习俗,比如拉祜族,他们会用纸剪成人形,绑在风筝上放飞天空,同时燃烧香烛。拉祜族认为,清明节时鬼门会暂时打开,如果能把慰问故人的情谊寄托在风筝上,逝者就能看到。
除了放风筝,清明还会吃清明蛋。清明吃蛋,是因为蛋象征着生育。在世界各国的宇宙创生神话中,都有蛋生宇宙的传说。比如盘古开天辟地,把混沌的状态分成天地,就像蛋一样。希腊神话中,黑暗女神和夜之女神生了个大蛋,蛋壳裂了就有了天地。卵和蛋可以看作是生育能力的象征。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吃鸡蛋或斗鸡蛋,还形成了不少习俗呢。就像在山东滨州,还保留着隋唐时期的“染鸡子”习俗,就是把鸡蛋染成各种颜色,有的地方还用鸡蛋给孩子画相。还有斗蛋的习俗,就是拿煮熟的鸡蛋尖部互相顶,先破的就算输。
树和蛋一样,也被赋予了生育观念。树生人神话认为,树是人类始祖,最早的人类由树中产生。人们认为树木有繁衍、生育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树信仰。树生命力和生殖力强,树干似生殖器,葱茏树叶似阴毛,于是树木被赋予神力,受到人类崇拜。此外,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花绽柳青,大自然充满生机。在上巳节,情投意合的男女外出春游,仲春二月,男女交合符合天地自然规律,可集日月精华。《周礼·地官》中甚至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原来,清明的踏青习俗最初有这样的含义。
【文史君说】
现在的清明节,已经超越了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的含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传统。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各种仪式和习俗,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视家庭,深刻理解“人”的意义。清明节的风俗是个人与历史连接的精神纽带,除了慎终怀远,我们还能从这些习俗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生命力的无限敬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2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