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赵匡胤的落魄
自赵匡胤结婚之后的几年,赵家的生活是在动荡中度过的。朝廷几番更迭,赵弘殷却官职依旧,由于没有得到赏识,20多年过去了,赵弘殷仍在原地踏步,从没有得到过升官发财的机会,郁郁不得志,其心中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对于赵匡胤而言,堂堂七尺之躯,除了婚姻尚称美满外,其他一事无成,年已21,依旧仰赖父母供给衣食,每想到这一点就羞愧难言。
本以为能依靠父亲给自己安排好锦绣前程,哪知连父亲本人都官运不济,看来依靠父亲求得仕途上的飞黄腾达是不可能的了。大丈夫立身处世,依仗祖宗余荫算不得英雄,依靠自己的双拳打出一片天下才是好汉。想我赵匡胤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正值青春年华,又兼有一身过人的武艺,只要出门闯荡,又何愁不能建立一番惊人的功业!
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赵匡胤忍痛拜别了父母,告别了结发3年的妻子,满怀着雄心壮志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毅然决然地离开家门,投身到不可预测的莽莽红尘之中。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能够风云际会,衣锦还乡!
希望不等于现实。迎接赵匡胤的,不是鲜花美酒,而是残酷的现实。离家后,赵匡胤过着四海为家、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是辽远的,到过今日的陕西、甘肃,南行又路过今日的湖北。但是,赵匡胤所渴盼的机遇并没找到,两三年过去了,依旧是一无所遇,两手空空。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赵匡胤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两三年中,赵国胤遭到过寄人篱下的尴尬,饱尝过穷困潦倒的悲苦,品味过受人白眼的无奈。人情薄如纸,世态似炎凉。渴饮山泉,困卧树下,真是说不尽的辛酸,道不尽的苦辣。下面几例事实,可以说明当时赵匡胤穷困潦倒的情形。
一次路过原州的潘原县(今甘肃平凉东),经过长途跋涉,.饥困交加,没奈何只得和衣而卧在路旁的树荫下,聊作休息。到了潘原城后,赵匡胤囊中羞涩,盘缠所剩无几。于是打算和一班市并无赖赌博,希望能赢上几吊钱。说也奇怪,这天赵匡胤手气出奇的好,盘盘获胜。正当赵国胤满心欢喜地准备离开时,这帮输红了眼的赌徒,欺负他是外乡人,竟然一拥而上,拳打脚踢,将赵匡胤痛揍了一顿,然后将赵匡胤的钱财一抢而光。赵匡胤势单力孤,人地两生,只得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赵匡胤不仅没有赢得金钱,反而将自己仅剩的一点本钱也搭了进去。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亏吃大了。
有一位和尚在道路旁开垦了几亩土地,种植蔬菜。一天,这位和尚梦见一条金色黄龙正在他的菜地里啃食莴苣,和尚猛然惊醒,看见的却是一位相貌不凡的男子正在以莴苣填充肚皮。除掉故事中荒诞迷信的成份,这件事说明赵匡胤饥饿难忍,竟然不顾身份,饥不择食,偷吃别人菜地里的莴苣以充饥的事实。
赵匡胤离家之后,沿着黄河西上,浪迹河南、陕西、甘肃,一无所获,穷途落魄,无脸回转家门,只得硬着头皮,转而向东,沿着汉水,前往湖北投奔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王彦超。王彦超看到这个同事的儿子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眼都没抬,只是拿出10贯钱,像打发一个叫花子似的就让他上路走人。
这真是龙困浅滩遭鱼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赵匡胤怀着一肚子窝囊气,又奔波到随州(今湖北随县)。随州刺史董宗本倒是看在与他父亲同殿为臣的份上,勉勉强强收留了他。可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不买这个帐,看不起这个远道而来的穷粗大,经常仗势欺人,对赵匡胤横加侮辱。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可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也实在难过。一次,赵匡胤同董遵海两人一起谈论用兵打仗,饱食终日的公子哥在这一点上自然不是赵匡胤的对手。董遵诲大感失去了面子,竟然恼羞成怒,挖苦道:“阁下既然如此足智多谋,才华盖世,又怎会落得今天这个地步呢?”说完,扬长而去。赵匡胤感到难以再在此地呆下去,只好又踏上流浪的征程。
经过长途跋涉,赵匡胤来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举目无亲,四顾茫然,无依无靠,加上身无分文,赵匡胤只得借居在一家僧寺里。僧寺中平日只靠一点香火钱度日,猛然间平添一个白吃白喝白住的大汉,天长日久,确实增加了不少负担。出家人念经诵佛,慈悲为怀,既不能将赵匡胤强行赶走,又不胜收留赵匡胤带来的重荷,于是心生一计:“赵公子相貌不凡,决不会久居人下。只要往北走,一定会有奇遇,交上好运。我送给你盘缠上路,如何?”
赵匡胤毕竟不是市井无赖,察颜观色,便知道该是动身的时候了。
是啊,尽管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可古有明训:“父母在,不远游”。离家两年多,同家中联系完全中断,不知父母可好,娇妻如何?归去来兮,此地不可久留。于是,赵匡胤踏上了北上开封的古道。
然而,近乡情更怯,一种难言的羞愧又涌上心头。天地之大,竟难容七尺之躯。浪迹天涯,仍一事无成。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去,又有何颜面对父母妻弟?接连不断的挫折和冷遇,使赵匡胤不禁有些心灰意冷,长吁短叹。这天,来到商丘,走进一个小酒馆,几杯黄汤下肚,不禁愁肠百结,悲上心来,一醉解干愁,今天就来个一醉方休吧。等到酒醉饭饱,赵匡胤眯糊着双眼,踏着轻飘飘的步子,信步而行,不知不觉间竟走到了附近的高辛庙。也好,就在庙中休息一宿吧。
进得殿来,香案上面正摆放着一副杯筊。这杯筊,本是唐宋时求神问卜的一种器具。原作“杯珓”,用两个蚌壳做成。当时人们将它抛入空中,落地后看它的盖面朝上还是朝下,以判断吉凶。后来改用竹子或木头砍琢成蛤壳形以代替蚌壳,“杯珓”于是变成了“杯筊”。这本是装神弄鬼者欺骗愚妇愚夫的一种伎俩,不足凭信。
但已对自己前途失去信心的赵匡胤,看见杯筊,不禁灵机一动。暗付人们都拿它来占卜吉凶,自己前程渺茫,反正闲来无事,何不也试上一试,看看自己命运究竟如何?
于是,赵匡胤拈过杯筊,一面默默祈祷着上苍保佑,让我能当上个小军官,一面将杯筊抛掷在地上。哪知出手不利,得到的不是吉兆。如此反复,一直祈祷到当上个节度使,都没有应验。我就不信,自己果真如此命苦吗!再来一回,干脆祈祷能当上天子。说来凑巧,这回却应验了,得到了一个大吉大利最好不过的“圣筊”。
赵匡胤揉揉双眼,仔细一看,不错,确是圣筊。联想起襄阳那位老和尚的话,赵匡胤将信将疑,莫非我真能做皇帝?管他呢,且先到北边去碰碰运气,说不定真有一番奇遇也未可知。
就这样,赵匡胤一度丧失的信心又恢复了,他觉也不睡,一边高声吟哦着自己以前写的一首不伦不类的《咏日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一边精神焕发,满怀希望地向北赶去。
恐怕连赵匡胤自己也没有料到,此一去,宣告了自己两三年来流浪生活的终结,并从此步入了一条通向权力顶峰,前程光辉灿烂的康庄大道。
回想两三年的流浪生活,无疑是充满辛酸苦辣的。但是赵匡胤也并非一无所获,颠沛流离的困苦,磨练了他的意志,增广了见闻,扩大了眼界,充实了知识,体验了社会,了解了民众的苦难。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统军治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皇天不负苦心人。当赵匡胤风尘仆仆赶往北方时,正碰上后汉枢密使(掌管军事机要及边防军事的长官)、留守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郭威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有着一身武艺而老子又在朝中做官的赵匡胤,自然很顺利地成为郭威麾下的一名士兵。赵匡胤东寻西找,总算有了一个可以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立足点。这一年,赵匡胤23岁。
二、王彦超后来结局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事实上对王彦超当年冷遇自己还是耿耿于怀,所以在一次宴会上见王彦超在,就问王彦超,朕当年去投奔你,为何不肯接纳朕我。
王彦超也是惊出一身冷汗。不过他俯首回答说,陛下前往复州,但是我们那里潜水藏不住神龙,所以陛下没有留在复州,实乃天意。王彦超这句话答得不错,果然可谓是以巧妙的方式回应了赵匡胤,他说自己所在的地方是浅滩,根本无法容纳真龙。赵匡胤听了这句话之后,就一笑了之,没有再找王彦超的麻烦。
后来赵匡胤加王彦超中书令,历任永兴军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以右金吾卫上将军、太子太师致仕。雍熙三年(986年),王彦超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尚书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1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