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7日,立秋,傍晚的天气仍然热浪滚滚。
位于汝南县三桥镇辛庄村的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示范田里,玉米已近2米高,没过了种粮大户杨景福的头。穿梭其中,他时不时扒拉着两株玉米对比一番……
“看这玉米长得多排场,只要后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有望实现‘吨粮田’!”望着今年的玉米长势,杨景福脸上满是笑意。
当前,夏玉米正值灌浆的关键时期,一些农户声称自家玉米出现了“超短裙”怪象,果穗顶部包不住,而杨景福种植的1000多亩玉米果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甚是喜人。
杨景福的玉米高产示范田背后有何秘诀?在汝南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郭宏卫看来,优良的品种和科学的种植管理缺一不可。
粮食要高产,种子是关键。今年夏播期间我省多地遭遇罕见旱情,7月中下旬又经历暴雨洪涝灾害,旱涝急转的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挑战。“这种情况下,如果品种选不好,玉米就极有可能出现倒伏、‘超短裙’、空秆、结实不良等情况。”郭宏卫介绍,近些年,汝南县农业农村局持续大力开展玉米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杨景福种的“棒博士58”就是县里重点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该品种耐密植、抗逆性强,即便前几天刚经历大风和降雨,杨景福的1000多亩玉米无一倒伏。
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是单产提升的主要手段。每亩地玉米种植密度达6300多株,在原来,杨景福都不敢想。刚开始试种时,他心里也犯嘀咕,植株密度增加了,中后期营养如何跟上?
“尝试之后发现,这项技术不仅能使玉米高产,而且还稳产。”杨景福说,新技术运用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了增密、滴灌、精准水肥调控三合一,在玉米生长的全过程可按需、分次、定向地供给水肥,不仅实现了科学管理,浇水施肥的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如今,从中尝到“甜头”的杨景福将承包的1000多亩地都用上了密植精准调控技术。
今年,汝南县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了大豆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1.8万亩,示范带动10万亩;大豆玉米规模主体单产提升项目1.5万亩,示范带动5万亩。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推广三年,在县里农艺师的指导下,杨景福也种了三年。
“大豆玉米同时播种,种肥同播,4行玉米宽窄行种植,通风透光又有边行优势,6行大豆选择耐荫品种,技术越来越成熟了。”杨景福说,“米豆间作”以来,玉米产量稳定在1400斤,大豆产量200斤,一亩地每年增收400元不成问题。
“经验在摸索,一年比一年知道得多。”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杨景福积累了自己的一套“种地经”:夺丰收,既要做好增产增效的“加法”,也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减法”。
丰收没来之前,杨景福的内心还不敢放松,“一喷多促”“虫口夺粮”,为保丰收,他还有“硬仗”要打。
微风掠过,玉米地里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的清香。杨景福站在田埂上憧憬着丰收的景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