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26 13:3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孟子·滕文公上》一篇中有一段话,叫: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沟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返归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

意思指,世上曾经有人在亲人故去后,不仅不去埋葬,还把亲人的尸首扔到了山谷里,过了几天,这人再经过那个地方时,看到有野兽在啃食亲人的尸体,而蚊蝇也在尸体上飞舞叮咬。

瞬间,这人的额头上就冒出了冷汗,甚至连看一眼尸体都不敢,心中的恐惧就像冷汗一样冒了出来,后来,他去抱来藤蔓、灌木等物品,认真的将尸体掩埋了起来。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其实,人类一直都有为亲人处理后事的习惯,其一是觉得,将尸体埋葬,是对故去之人最大的尊重;其二则是为避免尸体腐烂导致的环境污染,但怎么葬,又葬在哪里往往会因各民族和地区的人文风俗而变化。

仅中国而言,就有好几种丧葬方式比如说土葬、火葬、水葬、树葬、天葬、崖葬等等,其中,火葬是如今的主流丧葬方式,而土葬则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并使用范围最广的丧葬方式,但最为奇特的丧葬方式,大概就是崖葬了。

不过崖葬也是有区别的,有的比较便捷,直接利用山崖上天然形成的洞穴作为墓葬地点,停放棺木;也有的会在峭壁上凿出洞穴并将棺木放入其中。

再有就是最为著名的悬棺葬——在悬崖峭壁之上插入木桩,将棺木置于其上,但崖葬之中,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棺木所在的位置越高,就表示这个人生前的地位越为尊贵。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就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崖葬遗迹而言,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与江西龙虎山悬棺的历史最为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当初古人是怎样将棺木与尸体乃至陪葬品放到陡峭的崖壁之上的,至今未能考证。

不过中国有一个地方,至今还保存着悬棺崖葬的传统,也还拥有能够主持崖葬的传承者,这个地方就是贵州紫云县格凸河流域的苗寨。

在紫云县的格凸河景区里,有一个被称为燕子洞的大型溶洞,溶洞内部的两侧峭壁上,一层又一层的叠放了无数悬棺,而这些棺木的主人,就是当地苗寨村民们的祖先。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当地人表示,这些棺木能安置在悬崖峭壁之上,靠的就是他们苗寨里特有的“背尸人”,以前,只要有人故去,他们就会找来背尸人,请背尸人把棺木与尸体都运到悬崖上安葬。

不过随着火葬的推广,选择崖葬的人越来越少,背尸人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如今,当地还能独立完成崖葬的背尸人也只剩下了四位,并且后继无人。

这四位背尸人中有一位是女性,名叫罗萍,她师从父亲罗开科,另外三位背尸人则是她的同门师兄弟。

据罗萍说,从小她就看着爷爷将周围故去的人背到溶洞的崖壁上安葬,那时,附近的背尸人其实还不算太少,但等爷爷老去,父亲接过了爷爷的传承时,背尸人的数量就开始锐减,到了她这一代,这一片地区,就只剩下了他们师兄妹四人。

对她而言,成为一个背尸人是家学渊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她比任何人都希望苗寨背尸崖葬的习俗能够被传承下去,而不是在未来成为被记录于书本上的苍白的文字。

因为在背尸人的传承中,有许多东西是需要靠着一代代背尸口耳相传的,比如说他们的古苗语祭歌,如果失去了语言发音等元素,他们背尸人的传承也就断绝了。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可即便每一代背尸人努力传承,也有一部分东西已经无法追溯来由,因此,如果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方面的技艺,等他们这一辈人亡故后,想要重现贵州燕子洞悬棺葬的流程,基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罗萍还说,阻断了背尸人传承的不仅是学习这门技艺的困难程度,还有其极大的风险性——背尸人需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负重攀岩,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摔得尸骨无存。

其它地区的悬棺一般都是放置于崖壁之上,比如说四川宜宾的僰人悬棺,他们主持崖葬的人可以绑上安全绳,从崖顶往下,找到合适的地方凿洞。

而后再用从崖顶放下的木桩钉入石壁内固定,之后再将装有尸体的棺木从崖顶放下,安置于木桩上并固定,全程都可以在安全绳的保护下完成。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重庆龙河悬棺同样可以这么操作,只不过他们干脆在崖壁上凿出了棺材大小的格子,然后再将棺材放置其中,从而完成崖葬,甚至有些地方的悬棺还能够事先在崖壁上安装栈道,等崖葬仪式完成后,再将栈道拆除。

但唯有他们格凸河苗寨的崖葬是无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他们崖葬的峭壁在山体内部,根本没有从山顶悬吊棺木往下的条件。

因此,四川僰人悬棺与重庆龙河悬棺在崖壁上钉桩、凿洞虽然困难,但其风险与困难程度都不能与背尸人徒手背尸攀岩相比。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也是因为这种危险与困难,每一个背尸人学徒想要出师,都必须经过十余年的锻炼,只有得到师傅的认可,他们才能够独立的去完成将棺木、尸体等背到悬崖上进行安葬的任务。

据罗萍表示,因为工作的危险性,保险公司甚至都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投保,再加上现在大家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愿意遵循旧制悬棺下葬的人也越来越少。

因此,背尸人就成为了一份可能没有什么收入,危险度与困难程度极高,还要与尸体相伴的“晦气”工作,也自然而然的走到了被社会淘汰的边缘。

黄小宝也是当地的背尸人之一,在十几岁时他就来到罗开科这里拜师学艺,但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第一次拜师时,罗开科拒绝了他,因为成为背尸人需要绝大的体力和毅力,黄小宝的腿部有残疾,很难胜任背尸攀岩的工作。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可罗开科的拒绝终究是败给了黄小宝的坚持以及现实——到了罗开科这一辈背尸人就已经很少了,在黄小宝上门拜师之前,根本没有人前来拜师,为了让背尸人这个行业能够延续下去,罗开科狠了狠心,还是将黄小宝收入了门墙。

因为黄小宝腿部有残疾,罗开科对他的要求也远比对后来的师弟师妹们严格。好在,先天条件不足的黄小宝最终坚持了下来,也接过了师傅的衣钵传承,成为了又一代的背尸人。

据黄小宝说,一般选择悬棺葬的人家,都会在家人去世的当天晚上来找他们,和他们商议崖葬的相关事宜,而他们则会在下葬当天的清晨,来到死者的家中,把老人的遗体背在身上,并让人带上十余块特制的木板,一同来到崖底的河岸边。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在岸边,背尸人会接过一块木板并把它铺于平整的地面,然后将老人的遗体从身上解下,恭敬的将其放置于铺平的木板之上,再把带来的木板一块一块的背到悬崖之上。

他们会把木板捆在自己身上,找准位置就开始攀爬,溶洞本身就是在流水溶蚀与沉积中形成的,而黄小宝他们这些背尸人所要攀爬的燕子洞悬崖下还依然有河水在奔涌,崖壁上的岩石表面还覆盖着厚厚的青苔,其湿滑程度可见一斑。

但就是这么湿滑的岩壁,他们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徒手爬上几十米的高度,即便背负着沉重的木板,他们依然能在崖壁上灵活的闪转腾挪,似乎在攀爬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轻松的借力卸力,视木板于无物。

但事实上,他们不过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攀爬中,熟悉了崖壁上每一个可以借力的点,也在日复一日的攀爬中,练就了肌肉记忆,因此,他们才能不需要任何犹豫的向上攀爬。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木板厚重,他们每次只能背负一块木板攀岩,因此,光是运送木板,背尸人就需要在崖壁上往返十来趟。

而这被背上悬崖的木板,就是当地的简易棺材,将木板背到悬崖的溶洞中后, 他们还要将木板拼装成真正的棺木,而后,再回到崖底,恭恭敬敬地将遗体捆绑在自己的身后。

他们背负并捆绑遗体的手法就像是用背带绑着小孩一样,遗体的头部就靠在他们的肩膀,在确定将遗体捆绑结实之后,才会再次攀岩。

在背负遗体攀岩的过程中,背尸人会更为小心,攀爬的速度也会放,因为他们必须保证自己与遗体的安全,直到将遗体背到悬崖的溶洞中,他们才会解开绑绳,然后将遗体放置于拼接好的棺木内。

也是这个时候,他们背尸的工作才算完成,但这也仅是完成了背尸,接下来,他们还要为死者举行特殊的崖葬的仪式。

紫云县苗寨的人们同样信奉人死后有灵魂存在,而想要让死者的灵魂得以往生,就需要“东郎”为亡灵指引方向,而“东郎”就是背尸人的另一重身份,他们会对着遗体唱诵祭曲,寓意安抚亡灵,指引他们往生。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东郎给亡者唱祭歌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当尸体被背上崖壁后,东郎首先要做的就是给死者奉上祭酒,即将从崖底带上来的酒泼洒在地面上,然后再用刀围着自己绕上三圈,这个过程中,刀尖必须随时指向地面。

据黄小宝说,祭酒与用刀围着自己转三圈的寓意有两个,其一是用刀斩断背尸人与尸体上生气和死气的纠缠,因为传说中,生人沾染死气是为不吉,而死者沾染生气就无法往生。

其二就是保护亡魂,刀上的锋锐之气对邪祟有威吓作用,用刀在地面上划上三圈,能有效的阻止邪祟骚扰新死的亡魂。

斩过死气之后,他们会拿小刀在棺木上刻上一个代表了背尸人传承派系的字(不同派系有不同的文字用于识别)。

最后,他们才会开始唱诵,于黄小宝而言,十余次的负重攀岩都没有为死者唱诵祭歌这一个步骤辛苦。

因为根据他们的传统,东郎要不停歇的为亡灵唱诵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里,他们不能休息,不能吃饭,唯一能入口的东西,就是那壶随身带上悬崖的酒。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他们要唱诵的古苗语歌曲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据说是远古时期,古苗族人用于祭祀的语言,这种语言的发音非常晦涩拗口,到了现在,当地的甚至没有几个苗人能够掌握这种发音。

因为三天三夜的不眠不休不食,一场崖葬仪式办下来,背尸人基本上都会体力透支,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拿不到多少费用。

这其实也是背尸人传承即将断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背尸人,除了要学好攀岩背尸与用古苗语为亡灵引渡外,更重要的是对传统丧葬习俗的尊重与信仰。

其实东郎唱诵祭歌的过程中的唱挽歌、哭灵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同样会唱诵到这个人的生平经历,唯一不同的就是东郎唱诵的是古苗语祭歌。

因为当地苗人认为,只有用古苗语唱诵的祭歌,才能请来他们的祖先,祖先也才会将刚刚逝去的灵魂接回故土。

据传,当年他们的祖先与其它部落征战时落败,被驱离了故土,迁徙的过程中,敌方部落还对他们进行了追杀,可祖先们眷恋故乡的土地,不愿意自己的尸身被埋葬于异乡。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因此,活下来的族人便将他们葬在了高高的崖壁之上,让他们可以在山崖上与故土遥遥相望。

同时,他们也心怀期待,期望有一天,子孙后代们能重振族鼓,组织起一支足够强大的队伍,回到故地并夺回地们失去的家园!

后来,祖先们来到了格凸河定居,但贵州为百越之地,野兽遍地,曾经有被埋葬的族人被嗅觉灵敏的野兽挖掘和啃食,为了保护族人的遗体,他们便保留了崖葬的习惯。

当然,促使他们继续进行崖葬的原因也可能是他们还想跟着夺回家园的后人回到故乡,崖葬能让后人在夺回故土后,不用费力去挖掘他们的棺木。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时至今日,早没人在意他们的祖先们为何选择崖葬了,因为哪怕是黄小宝几人的师傅罗开科,也说不清楚个中缘由。

但在罗开科看来,背尸人传承了上千年,崖葬早就成为了苗族人的习俗,既然是习俗,那就有必要保持,只要有人有需要,只要背尸人还存在,这个习俗就能延续下去。

唯一让罗开科觉得可惜的是,当时代不断发展,那些在背尸人口中艰难留传下来的关于故土的传说与古老的古苗语祭歌也濒临失传。

而在黄小宝师兄妹四人眼里,他们背尸崖葬,也早就不是为了能挣钱,毕竟,如今选择崖葬的人越来越少,如果靠背尸崖葬生活,他们连日子都过不下去。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如今支持留在家乡的,不过是他们作为背尸人的坚持,他们愿意守护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愿意去成全亡故族人的信仰,让他们的亡灵能够安息。

因此,哪怕每进行一次崖葬,他们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边上往复十余次,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唱诵三天三夜,甚至收不到足够的费用,他们也愿意去履行他们作为背尸人的义务。

好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景秀丽的格凸河一带的旅游产业也发展了起来,作为格凸河流域中最大溶洞的燕子洞也成为了著名的景点之一,甚至有不少游客是为了观看悬棺而来。

见到悬棺的人多了,就会有游客想要了解当地的悬棺葬是如何被安放于陡峭的崖壁之上的,这时候,导游们就会提到当地的背尸人,并且给他们讲述背尸人是如何工作的。

而人类的好奇心是无穷尽的,当得知还有背尸人存在时,就会有游客提出想亲眼看一看背尸人将尸体与棺木带到悬崖上的过程,于是,如今格凸河风景区的燕子洞里,就有了蜘蛛人表演。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黄小宝师兄妹四人自然不会真的去表演背尸,游客能否接受旅游时遭遇一场葬礼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别人参观苗寨族人的葬礼可以说是对死者的一种不尊重。

因此,黄小宝师兄妹四人将背尸人与蜘蛛人很好的切割开来——如果有葬礼,他们就是沉默的背尸人;如果没有葬礼只有游客,那么他们就是在燕子洞表演徒手攀岩的蜘蛛人。

在表演时,他们也不会攀爬到安置有族人棺木的溶洞里,以免打扰先人安息,作为看客的游客们一般只能在游船或者是岸边观看他的表演,溶洞水汽弥漫,等黄小宝他们爬到几十米的高度时,底下的游客就已经看不清他的身影了。

所以,一般到了一定的高度,黄小宝等人就会停止攀爬,然后再一次手脚并用的迅速从崖壁上“滑”下来,他们的表演,往往会赢得游客们的阵阵惊呼。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但蜘蛛人表演也不是时时都有的,一般情况下,他们只会在旅游旺季与节假日时进行表演,而且每天也就是在崖壁上爬上几个来回,错过表演的人,也只能等待下一场,或是带着遗憾告别。

如今,黄小宝师兄妹几人已步入中年,身体状况也已经不再允许他们长时间的在崖壁上闪转腾挪,但只要有人想要为过世的老人进行崖葬,他们依然会为他们背尸,然后再为他们唱上三天三夜的祭歌。

也曾有人找他们说:既然他们有攀岩的绝技,为何不去到外面参与到某些体育项目中去,把他们的本事展现于世人眼前,也许,会得到很多攀岩或跑酷类的体育爱好者的青睐,也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呢?

对此,黄小宝等人的回答是:他们不能离开,如今寨子里只剩下他们四个背尸人,如果他们离开了,他们苗寨传承了千年的崖葬也就真的在他们这一代断绝了!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他们还想挣扎一下,也还在期待,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有一个如当年的黄小宝一样坚定的苗家少年,会来找他们拜师,之后,义无反顾的将苗家悬棺葬的技艺传承下去。

其实,苗家背尸人是否还有传承下去的必要是很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们尊重所有的民族信仰与习俗,但在尊重之余,也会更多的考虑将这种习俗传承下去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拿黄小宝师兄妹四人而言,他们从十来岁开始学习攀岩,最青春的那十多年光阴是在无数次攀岩中度过的。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而如今,苗寨里需要他们背尸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当年的付出与如今得到的回报并不成正比,因此,如果单纯以背尸人为主要目的去传承,或许并不必要。

但从传统文化方面而言,他们作为东郎时所唱诵的古苗语歌曲却十分值得传承,这是中国古代的文明标记,单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方面出发,就能够看得出其价值。

另外,贵州苗寨村落的后人已经遗忘了自己的来处,而通过对这一部分古苗语的研究,或许能够找到他们迁徙的起点与路线,这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也有巨大的作用。

最后,从体育方向去看,他们徒手攀岩的技术也是值得传承的,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中,我们也发现了太多的未解之谜,而这种“谜团”,正是因为没有传承或是记录下来导致的。

苗寨崖葬:背尸人徒手攀悬崖,因危险,不挣钱,如今坚守的人很少

所以,贵州悬棺葬不应该成为消失的文明,而应该以文字或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然后再将背尸人的背尸过程改动为徒手负重攀岩的极限运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种特殊的文化。

为未来有可能断绝的背尸人传承而佐证,以免让贵州格凸河悬棺如江西龙虎山悬棺一样,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未解之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6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生态旅游让青山变“金山” 小小苗寨快步奔向乡村振兴
...在了乡村旅游上。2022年,化屋村人均收入超2万元,小小苗寨正快步奔向乡村振兴。在毕节,类似化屋这样的一大批小山村能吃上旅游饭,得益于毕节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绿色”为发展底色。
2023-07-21 12:25:00
1秒识别用电隐患!“电力指纹”在西江千户苗寨广泛试应用
...着" 啪嗒" 一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观景台酒店内,原本明亮的酒店大堂突然断电,瞬间暗下来,酒店负责人侯福定淡定安慰大家:"没事,可能有客人在房间用危险电
2024-07-27 20:30:00
贵安新区湖潮乡: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在贵安新区湖潮乡平寨村黑土苗寨进村口,有一处用空心砖砌墙、以石棉瓦当顶、拿木头作支撑的简易路边野生菌市场。周边村寨的村民都习以为常地将每天采摘的野生菌拿到市场来售卖。10月19日
2023-10-21 21:13:00
汤惠生:未被考古耽误的岩画学家
...死感言爰有长诗:“史书不载僰人归,幸有岩画伴悬棺。崖葬寂寂己失语,图像灼灼可代言。悬棺悬案遗悬念,事生事死复事仙。古今承袭沿一绪,生死相隔分两边。焉得董狐马良在,录史摩画笔如
2024-03-26 16:40:00
《爸爸当家2》高甜收官,恩爱旧照大公开
...家》将正式迎来收官。爸爸们化身“草原雄鹰团”骑马闯悬崖,妈妈们带孩子草原露营欢乐玩耍。在一年一度的团建联欢会上,家庭高甜表演轮番上阵,暖哭锁锁三喜,大波陈年旧照惊喜释出,精彩
2023-08-14 16:52:00
...闻记者 李丽夜幕降临,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灯火璀璨,游人如织。站在观景台上眺望远方,远道而来的游客不约而同赞叹:“夜晚的西江简直美呆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
2024-06-09 06:15:00
避暑纳凉贵州行|逃离热浪!贵州避暑旅居“凉方”请收好
...鸡、羊肉粉等)。第八处:黔东南 七封信·展阅安邸西江苗寨的半山腰上,这家民宿把千户苗寨当“背景墙”。无遮挡露台是C位,白天看吊脚楼的炊烟缠在山尖,傍晚等夕阳把屋顶染成蜜糖色,
2025-08-15 22:42:00
...隐隐有后来居上之势。 西江幻地:景区元宇宙焕新古老苗寨11月,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出的10个“2023年贵州省智慧旅游典型案例”中,景区元宇宙项目“西江幻地”入选。作为西
2023-12-29 06:22:00
代表请回答|黄小西,创新高!
...热点,六个字概括了贵州黄果树、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六大著名景点。其中黄果树瀑布群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瀑布群,是世界各地游客入黔必游之地,冠绝世界
2024-03-11 04: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