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军队武力值这么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0-06 12:3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13世纪被中外史学界称之为“

蒙古人时代

”或“

蒙古人世纪

”,因为13世纪的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领土连接最大的帝国,它横跨欧亚,最北方到北冰洋,最南方达波斯湾和西沙,最东方至朝鲜半岛,最西方在波兰境内(部分匈牙利),蒙古帝国总面积达到三千五百多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2%,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军队武力值这么强

13世纪蒙古帝国

蒙古人在全盛时期曾发动三次西征,征服了人口数百甚至数千万的大帝国,有西夏、西辽、花剌子模,金朝、南宋以及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阿尤布王朝等,这一支蒙古大军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蒙古只是一个游牧民族,人口不过60万人,军队顶多10万上下,文化也不高是怎么横扫欧亚大陆的呢?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蒙古帝国强大的武力之源究竟从何而来?

13世纪的中原王朝,处于农耕文明,有着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农民喜欢种田生产力高,风调雨顺的年头,大多数农民和地主可以过着安稳的定居生活,军队与村民是分开的,军队战斗力不强,战争时靠后天强行锻炼。而处于游牧文明的蒙古人,生活在鸟不生蛋的蒙古高原,生存环境差资源少,没田可种,有的就是牛还有羊。为了放牧还得经常搬家,且天气一冷全死光,所以这里的村民毅力强,有着刻苦耐劳的民族性,体力与耐力是中国村民的两倍。

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军队武力值这么强

农耕与游牧

并且蒙古村民3岁会骑马,5岁会射箭,体格相当健壮,这样培养出来的战士对日后战争有很大的帮助,蒙古是军民合一的社会,只要是男村民那么就是战士,动员令下来马上变成了马弓骑兵,马跟弓箭本来就是他们平常吃饭的家伙,不能作战的男人或是女人,平常便是从事后勤补给,负责管理家畜,制作弓箭武器,调教马匹等,等于整个社会都在为战争做准备。

在草原上的作战方式就是射箭,蒙古的复合弓有效射程接近300公尺,战斗时使用两种弓箭,一种射得远但杀伤力小,一种短距离但破坏力大,通常蒙古人会各带30只,平常没事干的时候,蒙古人的娱乐就是打猎,而打猎就好比一场军事演习,不知不觉军事经验也提升了。

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军队武力值这么强

蒙古从小人学射箭和骑马

也因为蒙古军队通常比敌人数量少,战术选择上不喜欢和敌人刚正面,喜欢强调部队的机动性,一位蒙古骑兵至少会带3匹马,一天可以行军80公里,这种敌人很难预料与防范攻击。例如,蒙古军队常常无缘无故出现在家门口,接着大肆屠杀,哪里跑出来的都不知道。即使战胜蒙古人要趁胜追击,往往也追不到,因为马儿的耐力没有人家强。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自然对马匹十分熟悉,作战方式也是围绕着马儿规划的,蒙古人在战斗前会先勘察地形,算出战马奔跑极限的距离,在适当的距离上布阵蒙古重骑兵,战斗中首先放出轻骑兵骚扰敌方主力,吸引敌方骑兵进入重骑兵的突击范围,如果敌人不上钩就多次勾引,直到敌人追击为止,由于敌方骑兵在追击蒙古轻骑兵的时候,战马体力已经大量消耗,面对蒙古主力重骑兵的冲击,就很容易被击溃。

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军队武力值这么强

蒙古马

蒙古人的战术就是围绕着马匹的能力做考量,非常科学化的管理,一支典型的蒙古军队,重骑兵大约占40%,轻骑兵60%,而冲击敌军主力的是重骑兵,左右胜负的也是重骑兵。事实上蒙古骑兵无论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的战胜欧洲重甲骑兵,欧洲骑兵不管武器还是脚下的坐骑,都比蒙古人来的优秀,不过蒙古人靠着优秀的战术总是能以少胜多。

为了对应蒙古的打带跑战术,蒙古的侦察骑兵特别的强,视野特别的宽,敌人的一举一动都在蒙古斥候的掌握下,有了情报优势,在战场上更能无往不利。因为蒙古是游牧民族,每逢春、秋之际就必须收拾蒙古包,往水草肥美的地方移动,这个时候最怕别的部落趁火打劫,所以特别重视侦查。这个技术也用到战场上,在作战前可以知道敌人的部署;军队休息的时候,可以确保军队水源与牲畜的安全,等于是半开了眼。

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军队武力值这么强

蒙古重骑兵和轻骑兵

蒙古也非只是马上民族,蒙古勇士再猛,蒙古马再强,也不可避免遇到攻城站,但蒙古人在征战的过程中,俘虏了敌人的武器制作工程师,逐步完善自己的攻城装备,蒙古人靠着中国与穆斯林工匠,建造出了大量的弩炮,投石车还有云梯等各种攻城武器,其中最著名的是回回炮,是一种大型投石机,南宋靠着长江天险死守的襄阳城,最终也是被回回炮所攻破,在冷兵器的时代,对于从未见过火器的敌人来说,是有巨大心理震撼作用的也。

因为蒙古人少,为了减少兵力耗损,蒙古军队会在占领地直接招募军队,当地村民或是投降士兵会直接变成蒙古的步兵军队,作为下一次攻城战的炮灰,不过这类的炮灰通常很弱,南宋的几十万降军,也被忽必烈丢去日本送死。

还有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有利于蒙古,蒙古开始崛起的时候,东西方各国内乱外患频传,都无力对抗蒙古,南边的中原王朝,金、西夏、南宋虽然都是帝王时代了,但因为长时间的互殴国力衰退,西方的东罗马,阿拉伯帝国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军队武力值这么强

13世纪世界版图

因为人少,蒙古将领会极力的避免伤亡,除了野战时用打跑战术外,攻城这种麻烦事就会使用,文攻武嚇,投降不但全城可以保平安,还可以获得额外利益,如果不愿意投降,城破以后蒙古人一定会大屠杀,而且是说到做到,最早投降的畏兀儿人,就变成了创业伙伴,跟着蒙古人吃香喝辣。

但蒙古人最强的还是后勤补给,源源不断的补给才能支撑蒙古军队的机动性,要打仗就要先吃饱。来比较农耕文明与蒙古人不同的吃饭方式,农耕文明的士兵平常就是农民,一般农民吃不起肉,都是吃粟、稻、麦等杂粮,这些东西需要大量的人力去运输,所以后勤补给大队,有时人数还比正规军还多,且这些五谷杂粮所提供的热量,绝对比不上肉类,更麻烦的是还不能生吃,需要准备锅碗瓢盆,埋锅造饭,光是士兵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后勤队伍又都是老弱残兵,整个队伍又弱又长,不但拖累行军速度,更容易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历史上的多次战斗,就是粮草辎重被偷袭而失败的。

那蒙古人怎么补给的呢?根据记载,蒙古人的主食是乳酪,饮水则靠马奶,蒙古独特肉干也是秘密武器,都吃完了也有新鲜的食物来源,蒙古人会将牛奶酸化凝固,隔离出奶油后,经过装模、硬化、晾干的步骤做成奶酪,奶酪也称为奶豆腐,营养价值高,只要吃一块就有饱足感,也容易保存与携带。饮水则喝马奶,蒙古马其貌不扬但是体力好耐力强,适应地形能力也强,无论怎么样的草料都可以消化,恶劣的环境也不影响体质。

蒙古战士后勤能做到自给自足,不会被后勤所拖累,新鲜的肉食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随军的牲畜,蒙古大军出征时,也会有大量的牲畜随军而行,那么新鲜的肉食自然可以供应,如果吃完了,也可以利用狩猎来取得,天上飞的、地上爬的,都可以成为蒙古人的食物,除了饱餐一顿外还可以活动筋骨。

13世纪的蒙古帝国,为什么军队武力值这么强

马奶、奶酪和牛肉干

此外,蒙古人还有一项秘密武器,就是风干牛肉,风干牛肉是结合了蒙古高原的气候,与蒙古生活习惯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腌制肉类,通常会把新鲜的肉切成长条,挂在蒙古包的屋檐下,一起风干到完全没有水分,然后一层层压在皮囊之中,一头牛足以让一个蒙古兵吃一周了,古代的蒙古人,光靠肉干就可以长途旅行3个月,简直是古代版的压缩军粮,不过这玩意没办法直接吃,还是得靠水解压缩,需要饮用的时候,会拿出一点肉干泡在水里,等变成一碗牛肉汤后才能食用,蒙古肉干是非常好的行军干粮,方便携带又可以充饥,不过若是遵循古法做的蒙古肉干,现在蒙古人大概也吃不下去,因为口味不好,现在肉干当然不是成吉思汗的军粮了,已经变成了过年过节的最佳伴手礼。

最后总结一下本讲内容:蒙古帝国军队武力值之所以这么强,一是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磨炼了蒙古人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民族特性;其二蒙古人在草原上饲养牲畜、

训练

猎鹰、

狩猎、

骑马赛马的常年活动,锻炼出他们超强的战斗意识和侦查能力;其三军民合一的制度,提高了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其四蒙古军队因以肉食为主,所以体格比中原人强大健壮,体力与耐力比中原人都要厉害;最后蒙古帝国在13世纪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以少胜多,均因其它大帝国都处在,频繁的内耗和外斗中,内部都已经千疮百孔的衰老帝国,怎么能战胜孔武有力的年轻帝国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06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铁木真是如何改造蒙古的
...我们追溯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探究铁木真是如何改造蒙古,以及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的组织雏形。铁木真的故事,始于草原上的风云变幻。在12世纪末期,蒙古高原上分布着众多争斗不休的部
2024-04-07 19:52:00
蒙古人攻下莫斯科,为何拿破仑和希特勒不行?
...何这么难征服?不过我们把目光再往前推一点就会发现,蒙古人也曾经将兵锋直指莫斯科,不过他们成功了。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面积约2560平方公里,比起北京1.68万平方公里,还是小了
2023-08-21 10:00:00
阿拉伯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帝国,最后竟被蒙古灭了
...王朝的手里。可是突厥人没能保住这片土地,在1258年,蒙古军征服巴格达,哈里发也被灭掉了,为阿拉伯帝国画上了句点。
2022-12-22 19:03:00
辽金之战谁才是真正的得益者
说起征服世界的蒙古人,人们一般会把这个民族的崛起归功于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诚然,铁木真的军事才能让蒙古人走上了历史舞台,而为蒙古人腾出漠北舞台却是在蒙古部落之前就兴起的契丹辽国与
2023-10-25 17:13:00
旭烈兀:他是第三次蒙古西征的主帅,为何能在伊朗高原建立汗国?
提起蒙古帝国,大家可能最熟悉的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铁骑东征西讨的辉煌战绩。但今天咱们要聊的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他的后代旭烈兀——蒙古第三次西征的总指挥。这位大人物做了一件很牛的事情:
2024-12-05 09:59:00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蒙古人应该算是极其耀眼的存在了。这个崛起于亚洲腹地的游牧民族以武力闻名,曾打遍欧亚无敌手,一度成为了地球上的扛把子。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
2022-12-20 10:25:00
蒙古帝国分裂之源:传统继承方式与权力争夺
...对叙利亚的军事压迫,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返回蒙古举行忽里勒台,拥立自己支持的可汗。如果说窝阔台的离世,只是留给奥地利残喘的机会,以及贵由继承汗位促成了拔都立国;那么蒙哥
2024-02-26 05:49:00
元朝:横扫欧亚的帝国,为何迅速灭亡?
...于易经开头的:大哉乾元。万物之始,乃统天。遥想当年蒙古人是何等的威风啊,从蒙古高原贫瘠之地出发,横扫欧亚非三大陆,转战万里,灭国无数。南宋王朝在艰难抵抗了五十年之后也最终灰飞
2023-12-09 14:37:00
成吉思汗征服天下,绝非强武,而是他掌握了超越那个时代的力量
...终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有人说,成吉思汗的成功得益于蒙古铁骑的强悍;也有人认为,是当时世界各地政权不稳给了他可乘之机。但这些说法真的能解释成吉思汗的惊人成就吗?若真是如此,为何
2024-08-20 14: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