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海宁市紫微初级中学的射箭队
N晚报记者 沈爱君 王国伟 实习生 李嘉涵 图片由海宁少体校提供
2022年12月11日,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行的2022年世界举重锦标赛女子64公斤级比赛中,海宁市职业高中高三女生裴鑫依夺得三枚金牌,大幅刷新三项世界少年纪录。17岁的她成为海宁历史上首个女子举重世界冠军,也是此次赛事中年龄最小的一名运动员。
在2019年举重世锦赛中,出生于海宁许村的冯吕栋获得男子67公斤级抓举金牌,2020年入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
早在1978年,海宁小伙周成龙就在菲律宾马尼拉世界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中获得三块金牌;10年后的1988年,海宁小伙王才喜参加了第24届奥运会举重比赛,虽然与奖牌擦肩,但海宁从此有了奥运会的选手。
2022年2月18日,北京冬奥会女子双人雪车比赛,海宁姑娘杜佳妮负责制动,担任“刹车手”。在2020年1月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女子双人雪车比赛中,杜佳妮一举夺冠,实现了嘉兴在全国冬运会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2019年7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19年世界轮滑锦标赛上,来自海宁的轮滑运动员张振海在速度轮滑男子青年组1000米的比赛中,为中国队斩获金牌。
……
在输送了4名世界冠军、4名亚洲冠军、29名全国冠军后,2022年,海宁青少年选手又夺得国际比赛3枚金牌,并在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中获得17枚金牌、29枚银牌、27枚铜牌。
冠军为何海宁“独多”?除了冠军之外,海宁普通学生的体育和体质情况如何?日前,晚报记者专程走访了海宁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及部分学校。
创建基地多元参与
吴逸婧在2003年世界杯女子气手枪射击锦标赛中获得第四名;赵莹莹在2004年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上获得女子撑竿跳高第一名,她也参加了当年的雅典奥运会;严诗敏在2006年世界赛艇锦标赛上获得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第一名,在2010年亚运会上再获金牌;严诗敏、赵莹莹、吴逸婧三名优秀运动员在2005年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三枚金牌,海宁市少体校实现了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
在海宁市少体校副校长陈伟心里,不仅装着历届优秀学子的名字和成绩,也记着近年来海宁市体教融合的实践之路。
2011年6月,由海宁市少体校负责训练管理,紫微小学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浙江万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每年10万元训练资金支持,“海宁万方羽毛球训练基地”签约挂牌成立。海宁市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水平显著提升。此后,海宁市少体校在海宁多所中小学设立基地。
2009年~2016年,海宁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9年~2020年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授予“国家奥林匹克田径撑竿跳高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近年来,海宁市教育局、海宁市文旅体局深度合作,对优秀苗子根据其特长项目安排插班就读,对初中升高中浙江省赛前三名的优秀运动员推出特招政策,真正实现综合育人功效。同时深化推进体育项目进校园,建立海宁市少体校与海宁市各中小学常态长效合作机制。
2011年,射击训练基地在紫微小学和南苑中学挂牌成立;2017年挂牌成立海宁宏达学校击剑训练基地;2018年在海昌幼儿园开设幼儿体操项目;2019年挂牌成立紫微初中射箭训练基地……
海宁还创建了一大批体育特色学校。目前海宁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9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特色学校1所,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2所,省级阳光后备人才基地3所。紫微小学获得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的荣誉。
海宁市南苑中学(射击)、海宁市宏达学校(击剑)、海宁市紫微初中(射箭)被评为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紫微小学(羽毛球)被评为嘉兴市高水平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海宁宏达学校(击剑)、庆云小学(田径)、长安初中(足球)、长安小学(篮球)、辛江小学(篮球)、行知初中(校园足球)、硖石小学(篮球)、丰士小学(校园足球)、盐仓学校(足球)、丁桥小学(乒乓球)被评为嘉兴市体教融合特色学校;海宁硖石中学(举重)为嘉兴市举重特色学校。
基地的创建让各个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紫微小学羽毛球项目,自2011年挂牌成立至今,向省队输送运动员2名,其中1人入选国少集训队。所培养的运动员4人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亚军,15人次在省比赛中获得冠军,常年在训人数50余人。在今年刚结束的浙江省运动会羽毛球比赛中获得一枚金牌,实现该项目省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海宁宏达学校击剑项目,自2017年挂牌成立至今,向省队输送运动员3名,所培养的运动员有35人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60人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得冠军,常年在训人数40余人。
2021年,海宁成功创建2021~2024周期浙江省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以此为契机,海宁全面升级少体校硬件设施,开工建设新少体校,由海宁市财政保障资金1.8亿元。
此外,海宁还制定出台体育竞赛和输送人才奖励办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市场化兴办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已逐步形成以少体校为龙头,业余训练点学校、各级中小学校运动队、体育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全市域、多样化、网格化的网络训练模式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有效地拓展了业余训练的点与面。现有14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余个体育社团、50余家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常年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等项目的青少年培训,年均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
提质增效强校多品
如果说挑选好苗子、输送冠军种子选手是体育部门挑大梁的话,那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体质优良并喜欢体育运动的主要责任,就落到了教育部门身上。在这方面,海宁教育部门同样交出了亮眼答卷。
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2021年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海宁籍新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优良,总成绩和合格率连续7年居嘉兴五县(市)第一名。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政策的有效落实,是坚持和创新的并举。
开展中小学校“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创建评选活动,既有武术、棋类、射艺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又有轮滑、跆拳道、橄榄球、台克球这样的新型体育项目,实现体育特色项目中小学全覆盖;每年15项以上的全市中小学生(幼儿)体育竞赛;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单项竞赛,覆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周周有小赛,月月有大赛;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小学五年级、初一年级(以生源地学校为单位)以及全市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项数据,并对初一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按生源小学进行排序。
在此基础上,开展假期学生体育活动,常态化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上述体育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活动。2022年,全市33所学校实施暑期课后服务,开设了乒乓球、足球、趣味篮球等356门特色拓展课程,开展了球类比赛、棋类比赛、体能训练等933次学生大型活动。
成绩已经遥遥领先,但创新的举措依然健步向前。2021年2月,海宁市教育局又下发《“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明确,这项措施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其目标是:实现全市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秀率25%以上、近视率和肥胖率明显下降、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把“教会、勤练、常赛”这一海宁体教的做法和机制进一步夯实,让学校体育向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持续迈进。
方案要求各校坚持面向全体与尊重个性差异相结合原则,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避免“应试体育”教育;坚持学校体育主题活动与体育竞赛相结合原则,形成“一校一品”“强校多品”的态势。对体育教学的提质增效,给出了“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任务。
启智养德硕果累累
2022年6月11日上午,嘉兴市第二届幼儿趣味足球比赛在海宁市海洲小学开幕,海宁市65所幼儿园参赛。
海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云江说,海宁是全国36个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之一,是浙江省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今年6月,海宁还在浙江省校园足球文化节上交流先进经验、展示发展成果。
目前,海宁全市86%的中小学校成为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中足球特色幼儿园省级6所、国家级7所;海宁市直接或间接参与足球活动的中小学生超10万人。
王云江说:“海宁把校园足球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以球健体,借球启智,用球养德,奋力发展‘红船领潮’校园足球。”
先行者往往担任着率先发现问题并率先探索解决之道。随着学段的上升和功课的增加,锻炼时间变少,怎样在锻炼中提升学生的锻炼效果和抗压能力?海宁市少体校派出骨干教师入校指导。
2021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海宁少体校相关项目的老师每月两次走进海宁市南苑中学,对学校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专业指导。
范继元老师是海宁市少体校举重教练,在南苑中学,他除了借助PPT进行理论教学外,还会利用辅助性器材如弹力带,在现场展示和指导,让学生现场体验。学生们显然很喜欢,“基本每节课结束都会有学生追着我问相关问题。”
张毓婷老师是游泳教练,她除了用PPT和视频进行讲解外,还会现场教憋气、换气,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把手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很活跃。”
教育和体育的深度融合,结出了累累硕果。海宁市少体校初步统计了2017年到2022年因为体育特长而被大学录取的海宁学子有49人,其中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被特招进入大学的有8人,如郭一帆以游泳项目入读浙江大学,王鑫涛以田径项目入读厦门大学;有7位学子成为体育研究生,如王雨新成为中山大学田径项目的研究生,沈佳超和张海婷成为武汉体育学院举重项目的研究生;另有34名学子在高考后被浙大、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录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5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